蔣軍攻下四平長春,為何不打過松花江?非是不願,而是不能

兵說 發佈 2022-10-30T15:00:22.151119+00:00

1946年5月22日,東北民主聯軍撤出長春。就在3天前,他們撤出了鏖戰一個多月的四平。撤出四平時,部隊雖然士氣低落,但撤離是有計劃的,秩序總的來說還是好的。

作者:莫孤煙

1946年5月22日,東北民主聯軍撤出長春。就在3天前,他們撤出了鏖戰一個多月的四平。可以說,這段日子是民主聯軍官兵最為昏暗的日子。

撤出四平時,部隊雖然士氣低落,但撤離是有計劃的,秩序總的來說還是好的。但撤出長春時情況就不同了。西滿軍區司令員黃克誠在給延安的電報中直言部隊「非常疲勞」,秩序「有些混亂」。民主聯軍司令員林彪也承認部隊「疲憊不堪、損失很大」。黃克誠認為,在目前這種局面下,蔣軍不可能停下來,一定會利用我軍四平保衛戰失利後元氣未復、兵力不集中的機會繼續進攻哈爾濱和吉林。總之,和平的前景非常渺茫。

延安總部最開始對形勢的判斷還不是很悲觀,判斷蔣軍不會繼續發動大規模攻勢。因為從一般戰爭規律看,進攻方隨著戰線的拉長,其兵力會越來越分散,補給也會越來越難,攻勢自然會越來越弱。但局勢的發展讓總部不得不改變了看法。主席指示民主聯軍,不能和敵人糾纏,要「走得越快越遠越好」,一定要恢復元氣以後才能繼續作戰。

四平一戰,東北民主聯軍是把家底都拿出來了,激戰40天後,聯軍傷亡1.5萬人,其中多數是戰鬥骨幹。軍火基本耗盡,每個戰士手中平均僅剩3發子彈。最為嚴重的是,一些幹部出現了厭戰思想,悲觀情緒四處蔓延,那些新組建的地方部隊中出現大量逃亡現象。由於民主聯軍剛進東北不久,根據地尚未穩固,群眾基礎也遠不及關內的老根據地,因此部隊的兵員及糧食的補充就成了大問題。

在這種局面下,要想通過給蔣軍以重創來挽回局面,顯然是不現實的。這一點,延安方面和南京當局都看得很清楚。林彪當然希望能有大把時間來休整部隊,可問題是談判桌上的籌碼要靠戰場上的勝利來換,能打才能促和。如今蔣軍四平取勝,想寄希望於延安派駐南京的代表團用和談策略阻止蔣軍向北滿的進攻,當然是不可能的。

此時白崇禧正在極力主張窮追猛打,向北滿進軍,打過松花江。延安方面也做了最壞的打算,不僅放棄了長春,而且還準備炸掉松花江上的兩座的兩座大橋,甚至都做好了放棄哈爾濱的準備。主席發給林彪的指示是「避免挑釁,拖延時間」。

此時的蔣軍,如果真如白崇禧所願繼續大舉進攻,元氣大傷、人心不穩的民主聯軍是無法抵擋的。如果放棄了所有城市,而農村又無法立足,又該怎麼辦呢?難道真的要全軍撤到蘇聯去避難嗎?

不過,就在這個歷史節骨眼上,蔣軍卻在軍調部指揮所進駐長春後停止了追擊,在松花江以南分兵占領各處城鎮。民主聯軍主力正是利用這一難得的時機撤至松花江北岸,休整之後恢復了元氣。白崇禧多年後還在為錯失全殲林彪主力的良機而扼腕嘆息,蔣氏更是為當初同意東北停戰15天而後悔了一輩子。那麼,蔣氏究竟為何在重大關頭犯下了「放虎歸山」的大錯呢?

第一個原因,是因為蔣軍確實兵力不足。

東北保安司令杜聿明麾下的部隊包括了新1軍、新6軍、13軍、52軍、71軍5支中央軍嫡系部隊,以及60軍和93軍兩支滇軍部隊。這些部隊總計有20萬之眾,多數都是蔣軍中的精銳主力,在實力上無疑是要強於東北民主聯軍的。不過,蔣軍在攻占四平和長春之後,為了擴大和鞏固地盤又一口氣占了吉林、遼源等十幾個城市,大把的兵力像撒胡椒麵一樣撒了一路,以至於杜聿明手中能掌控的機動兵力越來越少。再說了,蔣軍部隊的補給同樣是個大問題,戰線拉得越長,補給問題就越嚴重。對於此時的杜聿明來說,打過松花江去其實是有心無力的。

普魯士兵學泰斗克勞塞維茨早就留下名言:進攻力量會逐漸削弱,在得不到補充的情況下,到達進攻的頂點時就應該停止進攻,轉入防禦,否則就會遭到防禦方的反攻,甚至失敗。克氏說講的是戰爭中的普遍規律,誰也擺脫不掉。蔣軍在占領長春之後,其攻勢已經達到頂點,而且確實得不到足夠的補充,只能是停止進攻。

當然,民主聯軍也並非一味避戰。林彪為了牽制蔣軍,不讓其全力北進,下令遼東軍區程世才、蕭華部進攻鞍山、海城,基本全殲蔣軍一個師,逼迫杜聿明調了四個師回援,對北滿我軍主力是一個有力的策應。黃克誠數十年後還慶幸不已,認為蔣軍為了占地盤而分散了兵力,因此才無力向我軍進攻,非是不願,而是不能。

第二個原因是美國的摻和。

蔣軍攻占四平之後,美國特使馬歇爾和曾警告蔣氏,美國不會幫助蔣軍開進北滿。他建議蔣軍打進長春後就停止進攻。之後,馬歇爾以退出調停作為威脅,逼著蔣氏同意東北停戰。蔣氏後來在遼瀋之戰全軍盡墨後曾捶胸泣血,說「馬歇爾害了我們的國家」。

馬歇爾為什麼要極力阻止蔣軍進入北滿呢?這其實是二戰結束後美國在東北亞地緣問題微妙心態的反應。假如當時蔣軍真的打過松花江,攻下哈爾濱,甚至把林彪的主力都趕到蘇聯去,那將會給遠東局勢帶來無法想像的危險。

蘇聯紅軍在消滅日本關東軍後撤回國內,但蘇聯在滿洲是有特殊利益存在的,特別是北滿,一向被史達林視作禁臠。如果蔣軍開進北滿,史達林就有可能讓蘇軍回到滿洲。這樣一來,美國將會處在一個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援助蔣軍,可能會爆發美蘇衝突,這是美國要極力避免的;不管不問,任憑蘇軍進駐北滿,美國將會威信掃地。

無論是蔣氏、白崇禧還是杜聿明,他們比誰都希望能夠占領整個東北,但是在得不到美國支持的時候,他們是絕不敢忽視蘇聯對北滿的態度的。而正是美、蘇、蔣各方之間的微妙關係,才使得東北出現了難得的停戰時期,東北民主聯軍也正是趁此良機休養生息,發展壯大的。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