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人可能長什麼樣?一種奇異進化現象,讓我們一步一步接近真相

怪奇說 發佈 2022-10-30T21:16:26.123122+00:00

提到外星人,大多數人腦海中出現的一定是這樣的形象——碩大的頭顱、誇張的眼睛、小小的嘴巴,還有灰色的皮膚。當晚,巴尼希爾夫婦聲稱他們遭到了外星人的綁架,而綁架他們的外星人就長這個樣子。

提到外星人,大多數人腦海中出現的一定是這樣的形象——碩大的頭顱、誇張的眼睛、小小的嘴巴,還有灰色的皮膚。

這種形象最早起源於發生在1961年9月19日晚上的——巴尼希爾夫婦綁架事件。

當晚,巴尼希爾夫婦聲稱他們遭到了外星人的綁架,而綁架他們的外星人就長這個樣子。



一些UFO研究者將這種外星人稱為——灰人。


就這樣,隨著巴尼希爾夫婦的經歷被更多人熟知,灰人的形象也越傳越廣,開始被影視劇使用,最後成了大眾心中外星人的經典形象。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種形象,導致綁架事件的真實性遭到了很多人的質疑,因為他們看起來似乎和地球上的生命沒多大區別。

沒有我們想像中,外星生命應該具有的那種顛覆感,說的更直白一點,就是太普通了。


當然了, 這裡我們不討論事件的真假,我們只討論這個例子引申出的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如果宇宙其他地方存在生命,他們看起來應該是什麼樣的。



想像一下,有一個星球,它擁有適量的液態水、厚度剛好的大氣層,以及大量的碳來形成有機化合物的組成部分。那在這樣的世界中如果誕生了生命,看起來有沒有可能和地球生物很相似呢?


可能有人會說,除了地球上的生命以外,我們沒發現過任何一個外星生命,在完全沒有參照和對比的情況下,怎麼進行判斷呢?


道理雖然是這麼個道理,但現實情況是,即便我們沒有參照,或許也能對外星生物的形象,有一個大體的判斷。


為什麼?

因為科學家們發現,在生物演化過程中,存在一個非常神奇的現象——趨同進化。


簡單來說,就是親屬關係疏遠的物種,由於生活環境的相似,獨立進化出了相似的特徵。


這也就是為什麼,針鼴和刺蝟看起來幾乎一模一樣,儘管它們一個是有袋動物,一個是胎盤哺乳動物。

或者為什麼蜂鳥和蜂鳥鷹蛾經常被誤認是彼此,又或者甲殼類動物為什麼最後都會進化成螃蟹的樣子。


通過這些例子,我們能夠明顯的感覺到,在生物進化過程中,大自然好像一直在「偷懶」,都是粘貼複製,沒有一些足夠的「創新」來打破這個枯燥乏味的重複過程。


但其實,進化並不是一種有意識操控的力量,它只是隨機基因突變的產物,讓物種中的某些成員更好的生存下去,並傳遞他們的基因,從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讓整個族群發生改變。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一些生物面臨類似的問題,那麼對一種物種有益的特性,也有可能在不同的時間或地點被另一個物種選擇,這就是趨同進化。


趨同進化最好的例子之一,是海豚、鯊魚和一種已經滅絕的海洋生物——魚龍。


別看它們三個都生活在水裡,但其實這是三個不同的物種。海豚屬於哺乳動物,鯊魚屬於魚類,而魚龍則是一種爬行動物。



雖然是三個不同的物種,卻它們卻進化出了近乎相同的身體結構,比如它們的身體都是流線型的,背鰭和尾鰭的位置也大致相同。


這點對於海豚和魚龍來說更為明顯,因為它們最初根本沒有「鰭」這種結構。


通常情況下,動物體型的變化方向,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影響因素——物理規則,這三種生物也不例外。


模擬顯示,流線型的身體能夠最大程度上減少在水中受到的阻力,大大降低能耗比,提高生存和捕食的效率。

因此,「自然選擇」就好像一個隱藏在幕後的傀儡師一樣,操縱這三種動物找到了基本相同的解決方案。


這也就意味著,在有液態海洋的宜居外星球上,或許我們能夠在波濤中,發現具有相同身體結構的海洋生物。


在趨同進化中,還有一個更極端的例子,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甲殼類動物會不停的進化成螃蟹的形態。



其實,早在106年前的1916年,英國動物學家博拉代爾(lancelot alexander borradaile )就發現,生活在海底的甲殼類生物,基本上都有變成螃蟹形態的趨勢,他將這個現象稱為——蟹化(Carcinisation)。

他還描述了這個過程是怎樣發生的。拿龍蝦來說,它的「長尾巴」隨著時間推移變得更短,並塞在身體下面。


同時,狹窄的前部甲殼變得更寬、更平,直到最終看起來像我們所說的螃蟹。


目前,在整個生物界,螃蟹模仿者的數量非常驚人,從身長僅為幾厘米的草莓寄居蟹,到臂展一米多長的椰子蟹,都是蟹化現象的忠實擁躉。



那麼,是什麼原因促使不同的甲殼類生物,同時朝著螃蟹形態進化呢?科學家們給出的答案是——更好的通過性和防禦性。


螃蟹更圓、更扁的形狀,能夠讓它們更高效的奔跑和遊動,增加棲息範圍,這大大提高了它們的生存率,同時,被堅甲包圍的身體,對捕食者而言,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或者簡單的說,蟹化就是一輛貨車丟掉了拖車,加固了底盤,活生生的轉職成了一輛鐵皮坦克,這對生存的幫助可想而知。


所以,甲殼類生物的蟹化,其實沒有什麼神秘的地方,一切只是為了生存。而這樣的生存選擇,很可能也發生在另一個生命星球上。



前面這些趨同進化的例子,都是基於它們具有很多共同點的情況下的,比如都有眼睛、腿、骨骼結構等等等。


而如果一切回到最原始的狀態,一些真核生物出現在一個類地行星上,它們還會進化出這些結構嗎?


2020年,劍橋大學動物學家阿里克·克申鮑姆 (Arik Kershenbaum) 出版了一本關於外星進化概念的書——《動物學家銀河系指南》。


他在書中指出,進化是一條普遍的自然法則,就像萬有引力一樣,因此地球生物在自然選擇下出現的一些生物結構,應該也會在宇宙的其他地方出現,比如眼睛和四肢,在地外生命中可能比我們想像中更加普遍。


眼睛,看起來可能不像是外星人會擁有的獨特特徵,但僅僅在地球上,它就已經在不同的物種中,獨立進化出了至少50次,甚至可能多達100多次。


這種複雜的結構,最初是從簡單的感光器官進化而來,然後經過數億年的自然選擇中,逐漸成型。

在這整個過程中,眼睛始終具有相同的基本導航功能,這個功能對於任何一個生物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哪怕在另一顆星球上。


所以,如果未來我們在宇宙中發現了有眼睛的外星生命,可千萬不要驚訝。


腿也是同樣的道理。


在地球上,節肢動物和脊椎動物的祖先,在離開海洋之後,彼此獨立的進化出了腿這種結構。



雖然在數量和形狀上可能有些區別,但腿帶來的機械優勢,可能在類地行星中普遍存在。


另外,地球上的生物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大部分生物都有「頭」這種結構,嘴、神經、各種感覺器官都集中在這裡。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頭」這種結構呢?



主要是因為,遠古生物進化到扁形生物時,身體變成了軸對稱形態,嘴巴被移到了身體的最前端,也就是頭部,這大大提高了攝食能力。


當嘴到達頭部以後,和嘴相關的大量神經節也開始匯聚,然後出現耳朵、眼睛這些極為重要的感覺器官,最後出現了大腦。


由於生存是生物的第一要素,而嘴巴在軀體前端最具生存優勢,因此在總基調已經定好的情況下,外星生物應該和地球生物一樣,具有頭部結構。



另外,大腦和感覺器官集中在肢體前端,還有很多好處,比如可以提升運動能力和感知能力,所以外星生命擁有頭部並不奇怪。


前面提到的都是動物的趨同進化,其實植物中也有這種現象。

比如蘋果和西紅柿在相互獨立的情況下,都進化出了能夠吸引動物注意的紅色,以達到傳播種子的目的。


再比如,世界上至少有一萬一千多種植物,依靠螞蟻傳播種子,而這種誘使螞蟻充當散播者的行為, 已經獨立進化了100多次。

當然,趨同進化也並不是總產生,看起來相似的生物,啄木鳥和長指狐猴就是最好的例子。


對於隱藏在樹木中的昆蟲來說,這兩種動物都是當之無愧的「劊子手」。


啄木鳥用它的喙捕食這些昆蟲,而長指狐猴則用它們細長到令人不安的手指捕食這些昆蟲。


就捕食的方式來看,這兩種生物是非常相似的,但從外表上看,你肯定不會將它們兩個混淆。



因此,就算外星生物占領了和地球上某個生物相同的生態位,也不能肯定他們看起來就是相似的。


總結一下,在和地球環境相似的星球上,我們可能會發現具有眼睛和四肢的可移動的類動物物體。


它們在靜止的植物狀生命體周圍移動,占據我們熟悉的生態位,但可能看起來會和地球生物截然不同。



有趣的問題來了,還是前面提到的例子,在大部分科幻作品中,外星人的整體形象都和人類非常接近,那如果這些類地行星上進化出了智慧生命,會和電影中一樣,是類人形的嗎?


恐怕要讓你失望了。


人類的雙手,看起來可能是為了製作工具,而設計出的完美造物,但其實它最初進化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在手機上點點點,而是為了更好的抓住樹林中的藤蔓。



同樣的道理,人類的雙腳結構看起來似乎是完美的,但和其他動物比起來,弊端就多了。


比如無法支持更快的行走速度、也無法給更重的身體提供完美的支撐性等等。


對於外星人來說,這些明顯的缺點,可能會是他們想要避開的進化方向。


這手和腳都不是外星人身體結構的唯一選擇,那一個體積較大的大腦總該是了吧?如果你是這樣想的,那真的想多了。


比如烏鴉,它的大腦就相對較小,但卻能夠解決邏輯難題並使用簡單的工具,這主要因為它們的大腦結構非常緊密,擁有和靈長類動物差不多的神經元數量。



所以結合這些分析我們能夠發現,外星智慧生物的整體結構可能真的不必像人類,除非他們和人類一樣,恰好也是從一種直立行走的靈長類生物進化而來。


注意一下,我不是說宇宙中不可能存在類人智慧生物,只是說存在的概率很低。


到這裡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宇宙中的行星環境並不是完全相同的。



受各自恆星和自身體積等因素的影響,每個行星都有自己不同的物理參數,而這些物理參數中,有一些對生物進化的影響非常大,比如重力,它直接影響著生物的體型和運動方式。


如果最開始地球上的重力水平比現在高一些,那很多生物將會走上截然不同的進化道路。



作家克里斯蒂安·克萊恩(Christian Andrew Cline),在他的作品《繁榮的宇宙》中,就向我們展現了一個高重力環境下的異星世界。


在這裡,緩慢沉重的生物是絕對的主流,它們粗壯的身體能夠承受高於地球三倍的巨大引力。

而在藝術家山姆·維拉斯博阿斯(Sam Vilasboas)創造的低重力星球阿努(Anu)上,又是另一番景象。


由於重力水平只有地球的31%,這個世界中的生物,體型高大而且細長,整體看起來有點像地球上的魚。


除了重力之外,周圍環境的可見度也直接影響著生物的進化方向。


前面提到,外星生物很可能也有眼睛這種構造,而在一個環境能見度很差的星球上,眼睛這種東西可能就是多餘的了。

比如在地球上,絕大多數深海生物要麼視力極差,要麼根本就沒有眼睛。


所以,如果是在像木衛二那樣,被30公里厚的冰層覆蓋的,陽光無法到達的海洋世界中,生物有沒有眼睛其實意義不大,它們可能會進化出海豚或蝙蝠那樣,通過聲波來觀察世界的能力。


受種種因素的影響,一些星球的表面可能不適合生存,但它們的大氣層卻有可能生命繁茂。



回到《繁榮的宇宙》,這本書中描繪了一種介於類地行星和氣態巨行星之間的星球,作者論述了在這種星球的平流層中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生活在這裡的生物身體密度非常小,能夠通過類似鰭的結構,改變自己的位置。



其實,關於大氣生物的猜想並不是近些年才興起的,從1891年克勞福茲維爾怪物事件發生後,就有很多人懷疑,地球的大氣層中可能生活著一群神秘的未知生物,甚至有人懷疑,所謂的「龍」可能就是某種大氣生物。


想要知道更多有關大氣生物的內容,可以翻看我之前發的內容。


回歸正題。


截至目前,我們一直討論的都是外星生物跟我們一樣是碳基生命,但宇宙浩瀚無垠,真實的情況可能跟我們想的天差地別。

比如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在《並非我們所知的:論生命的化學形式》這篇文章中,從生物化學的角度,描述過6種其他的生命形態,比如矽基生命、砷(shēn)基生命、硼基生命,甚至是硫基生命等等。


由於矽元素化學性質的原因,矽基生命一直被科學家們視為,除了碳基生命以外,宇宙中最有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而它們應該行動緩慢,生活在高溫炙熱的環境中。



關於矽基生命的更多介紹,可以翻看我之前內容。


其實人類在尋找外星生命時一直面臨一個很尷尬的問題——我們可能很難認出外星生命。


以矽基生命為例,它們需要的生活環境對於人類來說是惡劣和貧瘠的,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中,哪怕它們就在我們面前,我們可能也很難認出它是一個生命,而更讓人絕望的是,我們根本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最後,在沒有真正見到外星人的情況下,我們不能肯定的說,他們是什麼樣、不是什麼樣,但在宇宙誇張的尺度下,肯定存在一個和地球環境類似的星球,而那裡可能有一個類人智慧生物正在思考同樣的問題——外星人究竟長什麼樣。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這裡,你認為外星人可能長什麼樣呢?評論區告訴我。


(主頁視頻版更精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