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湖連接大西洋之路

縱橫藍星 發佈 2022-10-31T06:45:47.638781+00:00

200年前的加拿大可不是現在這般唯美國馬首是瞻,當時的加拿大是英國殖民地,美國經過第一次獨立戰爭成功獨立並向西順勢拿下五大湖地區,卻也與前宗主國英國結下了梁子。

前篇介紹了五大湖的連接水道和基本情況,五大湖水域雖然美國占了7成,但是最重要的出海口聖勞倫斯河卻在加拿大手裡。200年前的加拿大可不是現在這般唯美國馬首是瞻,當時的加拿大是英國殖民地,美國經過第一次獨立戰爭成功獨立並向西順勢拿下五大湖地區,卻也與前宗主國英國結下了梁子。

因此,五大湖地區的大宗貨物外運,除了當時的美國來說,是極為頭疼的事情。東海岸的十三州開發最為徹底,工商業發達,而對於致力於增強國力的新生美國來說,中部地區的原材料對於東部沿海地區極為重要。

貨物運輸路線

不幸的是,東部和中部之間橫跨著蜿蜒高聳的阿巴拉契亞山脈,儘管有很多隘口可供通行,當時稱這些通道為馱道,意思很明顯,牛馬馱運之道。在蒸汽動力的火車沒有出現之前,陸地運輸僅靠牛馱馬拉,損耗巨大且效率低下,更何況連正規道路都沒有。對於美國地域廣大的中西部來說,對大宗貨物最為划算的水運,只有兩條路線可行。

一是由五大湖區進入聖勞倫斯河,經過英國控制的蒙特婁和魁北克等地,進入大西洋後再南下至美國東部三十州。這條路線雖然可行,但限制很多。一是落差高達近100米的尼亞加拉大瀑布,到這裡只能水陸聯運,這大幅降低了運輸效率。二是聖勞倫斯河冬季會結冰,無法進行運輸。最為重要的是第三點,聖勞倫斯河重要據點蒙特婁是敵對的英國地盤,運輸安全受到極大威脅。對於商人來說,輸運成本高就高點,可不能連貨帶人都被敵人劫了。

第二條路線就是經密西西比河南下至紐奧良後進入墨西哥灣,繞過佛羅里達半島,北上到達東海岸。但這條線路當時在西班牙人手裡,同樣,貨物安全性也無法保障,且過路費同樣很高。尤其南方濕熱的氣候,對於容易變質的貨物長期運輸來說,也非常不友好。

因此,對於當時的美國各州政府來說,如何把中西部量大、質優、廉價的農副產品快速、低成本運輸至東部,是最為重要的議題。

當時的美國總統華盛頓就曾評論道:「美國西部居民的忠誠懸於一線,因為他們的經濟利益更多地受制於紐奧良(西班牙殖民地)和蒙特婁(英國殖民地),而不是東海岸(美國本部)。」

五大湖向東看

讓我們首先看五大湖向東連接之路。

阿巴拉契亞山脈縱貫在大西洋和五大湖區之間,整條連續的山脈間幾乎不存在東西走向的天然河道。但天絕人之路,在山脈的北面,五大湖的東部,連續的山脈到此中斷,恰巧又有兩條呈T型分布的河谷,莫霍克河谷和哈德遜河谷。莫霍克河注入哈德遜河,而哈德遜河最終流入大西洋,哈德遜河口即是著名的紐約,當然,當時的紐約僅僅是一個大城市,在與東部十三州其他著名城市,諸如波士頓等的競爭優勢並不太顯著。這兩條天然存在的河道讓美國人,特別是紐約州的人民看到了希望,因為這一片區域都屬於紐約州。

於是,對於當時的美國政府來說,也是有2條路可走,一是出軍北伐,拿下加拿大,一統北美大陸,將聖勞倫斯河據為己有,安全的出海口自然就有了;二是開挖從五大湖區至哈德遜河的人工運河。

1810年,美國組建了運河籌備委員會,經過實地勘測,確定了西從伊利湖東岸的布法羅開挖運河,經過莫霍克河谷與莫霍克河溝通並在奧爾巴尼匯入哈德遜河的方案,該運河被稱為「伊利運河」。但是,委員會經過測算,開發這樣一條運河預算達到驚人的700萬美元,而美國購買阿拉斯加也只不過用了720萬美元。由於政府實在沒錢,該項計劃被暫時擱置。

1812年,借著拿破崙橫掃歐洲的東風,美國與英國再次開戰,史稱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美國出動數路大軍開始北伐,意圖拿下加拿大,將英國勢力驅趕出北美大陸。然而沒有想到,進攻態勢的美國北伐大軍竟被英軍反推。1814年,英軍攻陷美國首都華盛頓,放火燒了白宮和國會大廈,經過談判,雙方重新回到戰前邊境。

對外打不過,那只能對內挖運河了。

1816年,時任紐約州州長的德維特·柯林頓力推伊利運河方案並最終得到紐約州議會的支持,但由於美國聯邦政府也沒有多少錢,時任美國總統麥迪遜只批准了預算的四分之一,其他的錢只能由紐約州自己想辦法。

規劃的伊利運河全長584公里,寬12米,深1.2米(不要笑,現在我國的大運河平均水深也只2-3米),整條運河需修建83道水閘來逐級降低180多米的落差,運河最高可行駛排水量75噸的平底駁船,這條運河方案被當時譏諷為「柯林頓水溝」。

改變歷史格局的運河

在一片爭議和輿論壓力之下,柯林頓抗住了所有外部質疑,運河開挖。經過數年的艱難施工,1825年10月25日,伊利運河全線開通。它的貫通震撼了整個美國,美國人民仿佛聽到了工業化時代來臨的號角。

伊利運河開通當年,就有1.3萬艘貨船通過,而開通首年過路費就收了50萬美元,10年之內,靠收過路費,開鑿成本即收回,這是巨大的成功。

伊利運河給美國帶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是運輸成本和時間的大幅降低。運河開通之前,在伊利湖東岸的布法羅,一噸麵粉價格是40美元,陸地運送到紐約需要3周,運輸成本每噸120美元,當麵粉達到紐約,其價格直接達到了原來的4倍。

在伊利運河開通後,運送同樣一噸麵粉只要8天時間,是原來的三分之一;運輸成本只有6美元,成本降低到原來的二十分之一。如此巨大的飛躍,給中西部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也為東部發達的工業區提供了廉價的原材料,美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顯著增強。

二是運河的最大受益方—紐約市。對於紐約市來說,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人口爆炸式的增長。1820年的紐約人口123700人,費城人口11200人。到了1860年,兩地人口變成了108萬人對56萬人。

紐約作為一個港口城市直接站在了風口起飛。1800年,美國外來商品大約只有9%通過紐約港進入美國,到了1860年,這一比例提升至62%,將競爭對手費城、波士頓等遠遠甩在身後。

貨物吞吐量和人口的大幅增長,一定程度使得紐約成為美國經濟和金融中心,也間接使得華爾街在金融界地位的確立。

三是五大湖區經濟開始騰飛。五大湖區豐富的煤炭、鐵、銅等資源就地得到了充分利用和開發,於是五大湖沿岸成為了美國工業化進程的大本營。匹茲堡(鋼鐵之城)、克利夫蘭(機械製造中心)、芝加哥(工業中心、鐵路樞紐、期貨交易中心)、底特律(汽車城)等工業城市紛紛興起,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芝加哥,更是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一躍成為了繁華的工業和金融重鎮。

四是南北格局的變化。受伊利運河的成功影響,五大湖區的賓夕法尼亞、俄亥俄、伊利諾伊等地紛紛開始建造運河連接湖區與密西西比河。這些運河跟五大湖以及可通航的天然河流相連,讓船隻可以從東海岸直接進入密西西比河流域,從而將整個美國東部的水路連成了一個網絡。

東部水路的興起,直接導致了紐奧良等一眾老牌大港地位的下降。原先紐奧良港作為扼守美國中部大平原上密西西比河的唯一水運出海通道,具有壟斷地位。而伊利運河的開通,大量船隻不再南下,而是向東由紐約港出海,紐奧良壟斷地位不再,加劇了美國南、北方在經濟和政治上的差距。

經濟內、外循環的成功打通,美國猶如打通了任督二脈一般,整個國家面貌煥然一新。中西部居民憑藉著水路發達的春風,居然也吃上了東部沿海才有的海產品,比如生蚝,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之事。

嘗到甜頭的紐約此後數度擴建伊利運河,1909年的擴建後,伊利運河寬45米,深3.6米,成功得抗衡了鐵路的競爭,成為美國發展史的濃墨重彩的一條傳奇運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