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光明網商榷:全民記憶失誤絕非「曼德拉效應」

三水三心 發佈 2022-10-31T19:08:39.586518+00:00

近段時間,《孟子·告子下》的一篇文章《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引發大量關注。讓人備感意外的是,幾乎全民的記憶都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而絕非更加權威的版本「天將降大任於是人」。

近段時間,《孟子·告子下》的一篇文章《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引發大量關注。讓人備感意外的是,幾乎全民的記憶都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而絕非更加權威的版本「天將降大任於是人」。還有的網友說即便是把腦袋砍了,上學的時候學的也是「斯人」!

但在全國發行範圍最廣的人教社和人教社語文教材的總主編溫儒敏,都稱建國以來的人教社版本的語文教材,用的都是「是人」,而所有的證據,也證明了這一點。

後來,經過萬能的網友廣泛收集證據,終於在北京出版社2019年版的語文教材9年級下冊、冀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和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語文》中,找到了「斯人」。

但客觀說,北京出版社的版本受眾很少,冀教版的小學語文也是在課內拓展出現的,受眾也不多。至於大學語文,受眾更少。

也就是說,從語文教科書的角度,絕對不可能讓大家眾口一詞說上學的時候學的就是「斯人」!

那麼,為什麼廣泛流傳的教科書用的是「是人」,而幾乎全民的記憶又是「斯人」呢?

有人就從心理學上找到了依據,認為這是所謂的「曼德拉效應」!比如光明網就認為原來這些都是曼德拉效應。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還舉了不少的例子,比如著名的雕塑思想者、叮噹貓等等。

曼德拉指的就是南非前總統、著名的黑人領袖曼德拉在2013年才逝世,但在人們的印象中,曼德拉「應該在20世紀80年代已經在監獄中死亡」。1991年Beyond去非洲盧安達、肯亞等地慈善探訪第三世界的窮困人民,回到香港先後創作了一些歌曲,向曼德拉致敬,其中傳唱最廣泛的就是《光輝歲月》。

所以,所謂的「曼德拉效應」,指大眾對歷史的集體記憶與史實不符。

但事實上,「曼德拉效應」並沒有解釋為什麼大眾對歷史的集體記憶與歷史事實不符。

而這次關於「是人」與「斯人」的討論,本身也不是曼德拉效應,其本質,就是人們受並未經過嚴格學術論證的大眾傳播影響太深造成的。

具體來說,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教輔書籍的影響。很多學生在上學期間,都會藉助各種輔導書來進行學習。而這些輔導書,大多不會經過嚴格的編審,有的甚至出現明顯的錯誤。加之使用的教材版本不一樣,自然就會給學生一些誤導。舉例說,如果教輔書籍的編寫者用的是北京版的教科書,又發行到了其他省份,裡面用的就是「斯人」,學生就會記住而忘記教科書中的寫法。

二是各種書法作品的影響。很多很多書法家,包括一些書法愛好者,特別喜歡用孟子的這句話來勉勵大家。或許是為了避免大家把「是人」混淆為「世人」「詩人」,也或許是自己記錯了,就寫成了「斯人」,然後大家開始模仿,最後就把錯誤當成了正確。我隨意找了一些,大家來看看是不是這樣。


由於這些書法作品流傳甚廣,有的還堂而皇之登堂入室,人們看得多了,自然就會形成一個固定的印象,最後就是「三人成虎」了!

第三個原因是影視作品、短視頻等等。很多的影視作品,從編劇到導演、演員,缺乏文化底蘊,亂用、混用、錯用的情況時有發生。比如,某電視劇寫的是唐朝的事情,卻引用了蘇東坡的詩詞,我還看到過南北朝的出口就是唐詩!

至於字幕中的錯別字,那簡直是太稀鬆平常了。這些影視劇,廣泛流傳,觀者眾多,自然就會逐漸受到影響,將錯誤當成正確了。

而近些年,短視頻的影響非常之大,這些短視頻,有些不太注意,就會粗製濫造。僅僅以「斯人」為例,我就看到過一些,比如下面的:

最後,在個別版本的教材、教輔書、書法作品、影視作品、短視頻等等綜合影響之下,人們的記憶就會逐漸受到影響,最後,在群體心理的作用下,大家眾口一詞,不管中學學的是哪個版本,也不管教材里用的是「是人」還是「斯人」,就「集體出現記憶錯誤」了。

總之,出現這個現象,並不是什麼曼德拉效應——如果我們用心理學的理論來解釋,就會喪失糾正的勇氣。事實上,這一集體對非常熟悉的古文的記憶錯誤現象,最應該引發我們反思的,是如何對教材、教輔、書法、影視等作品,進行審視,避免「謬種流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