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斯人」還是「於是人」這場爭論將劇終,曼德拉效應根本不存在

桃至哈爾濱 發佈 2022-10-31T19:14:04.381251+00:00

本文開篇先表達我個人的觀點,那就是最近一周關於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文章里的那句名言,即天降大任是「於斯人」還是「於是人」的這場爭論即將結束。

本文開篇先表達我個人的觀點,那就是最近一周關於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文章里的那句名言,即天降大任是「於斯人」還是「於是人」的這場爭論即將結束。

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這場爭論之初,最重要缺失的「要件」在廣大網友的努力之下找到了,而且找到了不止一處,而是多處。

具體說,那就是確確實實在多個不同地方的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里,有的用的就是「於斯人」的版本,廣大網友沒有記錯,情況就是這麼個情況,事情就是這麼個事情。



但是,這件事從發端之初就不是簡單就事論事的一個爭議,而是摻雜著部分網友別有用心的態度,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很多堅持「於是人」的網友拿出網圖之後,有些人煞有介事地對這件事做所謂的心理分析。

分析來分析去,結論就是堅持「於斯人」的這些網友大概是得了集體性的癔症,或者叫集體的潛意識,也就是所謂的「曼德拉效應」的一種表現。

實話實說,當這種言論在網絡上甚囂塵上的時候,我個人是心急如焚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我的記憶里,我們學的就是「於斯人」,根本沒有「於是人」這一說,也根本談不到所謂的記憶差錯、概念混淆等等。所以,我堅信我的記憶沒有錯。

另外,我之所以堅信自己的記憶沒有錯,還和我個人的一次經歷有關。我記得有一次學校搞書法比賽,我寫的就是這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但是當時我把這個「斯」寫成了撕東西的「撕」,讓老師和同學們嘲笑了很久,而我也無地自容了很久。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錯誤?那就是我個人在當時分不清這個「斯」和這個「撕」到底有什麼區別,所以這件事我印象極其深刻,某種程度上也算給我的心裡留下了一個少年陰影,所以當「於斯人」與「於是人」爭論發端之初,我就認為我們學的就是「於斯人」,但是確確實實拿不出證據,因為這件事已經過去三四十年了,包括網上和我一樣堅持這種觀點的人,大約也都四五十歲了,所以說拿不出證據也很正常。

現在來看,這件事大約是這樣的:人教版一直是「於是人」這個版本,但是很多地方教育出版社有的採用的卻是「於斯人」這個版本,但是在最近20年左右,地方教育出版社的版本和人教版看齊了,採用的都是「於是人」,因此才造成了這麼大的分歧。當然,這個分歧很正常,沒有什麼可奇怪之處。

令人憤怒和難以接受的卻是那些堅持「於是人」的網友,對我們這些堅持「於斯人」的網友話裡有話的批評,甚至於某些所謂的專家也煞有介事地去分析,說這就是所謂的曼德拉效應,他們的說法、做法真的是叫人貽笑大方。


那麼,為什麼這些堅持「於是人」的網友會如此嘲諷、奚落堅持「於斯人「網友?我個人分析大概源於以下原因:

第一就是堅持認為自己是對的,並且手裡有證據,所謂有理就得聲高

其實對於這個現象,我個人是理解的,就像最近有網友找到「於斯人」的確切證據後,我的嗓門也比前幾天大了很多,可以理解。

第二,在手裡有證據的情況下,缺乏冷靜和理智

我們常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是很顯然,真正的「理」其實只有一個,很多人之所以說有理,也無非就是某些證據與自己的觀點契合,因此存在選擇性的堅持與支持。

以此事件為例,拿得出證據的網友應該說是先入為主,而拿不出證據的這些網友則完全被動,而作為有證據的網友,卻不能夠耐心客觀去等待這些觀點不同的網友讓他們查證,所以這是一種不正常的急躁,缺失了客觀的心態。

第三,就是某些人自以為是的心理在作祟

自以為是的特點除了堅持己見之外,還有一種喜歡凌駕於他人之上、喜歡對他人頤指氣使的天性。其實這是一種病態,包括所謂的上綱上線的分析,包括所謂的高高在上的藐視,從心理上說,都不正常。

前幾天有人指責、詬病堅持「於斯人」的這些網友是集體撒癔症,是集體潛意識,是典型的曼德拉效應,說白了這是病得治。

我現在諮詢大家,在我們曬出相關的證據之後,請問吃藥的到底應該是誰?

關於此事,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