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心蕩漾》:女性群像劇,你看膩了嗎?

影視圈magazine 發佈 2022-11-01T03:41:55.395919+00:00

10月26日開播,10月30日收官,《芳心蕩漾》的追劇日曆,只有短短四天。在劇集越短、節奏越快、評分越高的當下,《芳心蕩漾》卻沒能收穫太多好評。

10月26日開播,10月30日收官,《芳心蕩漾》的追劇日曆,只有短短四天。在劇集越短、節奏越快、評分越高的當下,《芳心蕩漾》卻沒能收穫太多好評。

四十歲、三十歲、二十歲,三位女性,三個人生階段、三種戀愛模式。這幾個關鍵詞,能對應到很多女性群像劇上。《芳心蕩漾》在這種比較常規的設定下,雖然產出了一些亮點,但也難逃女性劇套路的窠臼。

節奏明快 反轉密集

劇中的三個主角,是三種女性形象的代表。

張帆是一名成熟高管,在國外偶遇帥弟弟林森。林森對張帆念念不忘,張帆卻對他愛答不理。

經歷一場離婚後,張帆並不願意走入新的穩定關係中。但在一系列陰差陽錯的遭遇下,林森的熱烈追求,動搖了張帆的意志。

潘曉晨是保險公司的銷售冠軍,與男友經歷愛情長跑,走入七年之癢。男友為了「擺脫」潘曉晨,特意雇了一位帥氣的健身教練,打算步步引誘她——潘曉晨道德有愧,自己才能順利脫身。

在這一番狗血操作過後,男友發現自己對潘曉晨還有眷戀,與教練展開一番競爭。只是,這種眷戀背後,是對潘曉晨的感情,還是對自己「浪費七年」的不值?抑或是家人催婚下,不堪其擾、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羅瀟瀟是一名研究生,對愛情充滿幻想。她的男友比她大很多歲,「成熟男人」的魅力,讓她選擇性地忽略了男友在感情中的敷衍、不負責。

一次偶然,羅瀟瀟發現男友不僅已婚,還在用劣質狗糧掙黑心錢。她為了報仇,潛入渣男的公司,打算用劣質產品的資料進行復仇。

劇集總共十二集,節奏很快,經常在觀眾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就來了一層反轉,讓人大跌眼鏡。例如,張帆的下屬被上司騷擾,女性互助的情節還沒真正展開,上司就意外去世了。情節雖然誇張,但處理得比較利落,一條劇情線並不會拖太久,是一部可看性高的下飯劇。

女性題材,容易費力不討好

《芳心蕩漾》的熱度不算很高。一方面,體量短、完結快,讓這部劇沒有那麼多宣發時間。另一方面,姐弟戀、女性群像題材的流行,正在慢慢收尾。觀眾對同類題材的疲憊感,也正在變得越來越明顯。

同題材、同水平的劇,放在五年前,口碑會比現在高很多。探討愛情模式的女性群像劇實在太多,《愛很美味》《致命女人》都被列入《芳心蕩漾》的同類劇名單。

同樣是以三位女性為主角的女性群像,《愛很美味》在拉足喜劇效果的同時,兼具現實性,劇情從戀愛難題,延伸到職業、生活等人生選擇上,比《芳心蕩漾》來得更紮實;《致命女人》則比《芳心蕩漾》更敢說、更大膽,直接以兇殺做切入點,毫無過審壓力。

《芳心蕩漾》固然有其獨特的亮點,高密度的反轉、輕懸疑的風格,都能給觀眾帶來新鮮感。但這種輕懸疑色彩,若是離了大尺度,就懸浮得格外明顯。

張帆在處理女下屬與男上司騷擾事件時,猛然發現上司的兒子,就是正在追求自己的林森;羅瀟瀟調查前任公司資料,憑藉幾句口頭威脅,就成功當上研究員,甚至還與同事發展出一段偶像劇式戀情。

劇集雖然輕鬆可下飯,但這些情節,總歸有種為了反轉而反轉的匠氣。不過,撇開這些缺陷,《芳心蕩漾》最大的遺憾,還是在整體設定上,與過往劇集的高度同質化。類似的劇情,已經上演過太多次,觀眾很容易用過往的刻板印象,去看待一部新的女性群像劇,而忽略其可看之處。

如今,女性群像劇,若是沒有太大改動,提出顛覆性的觀點,已經很難走入觀眾的心了。在女性獨立的主題下,關於戀愛的多種思考,總是要挑出一個成熟女主角,往姐弟戀上套一下,表面上是用女性討好女性,實際上依然是年輕男演員上演偶像情節。這樣的「傳統」,本身生命力不強,價值拔得越高,其內里越空虛。女性題材,正在等待更新鮮、更具現實性的視角。

因此,在觀眾需求極其明確的情況下,《芳心蕩漾》的定位、風格,實際上走入了費力但不討巧的迷宮裡。精緻,但沒有踩准大眾口味。

「完美愛情」不是女性劇的唯一解法

劇中,潘曉晨的感情線,成了劇集最大的亮點。

潘曉晨旁觀男友僱人引誘自己、而後又反悔,全過程她都看在眼裡,卻沒有直接戳穿。這種略帶誇張的黑色幽默手法,用來刻畫一段長跑型戀愛的疲憊、無力,效果反倒比展現二人之間的雞毛蒜皮、雞飛狗跳,來得更猛——再戲劇化的舉動,都無法為這對情侶增加新鮮感,只能更明顯地映射出感情難以修補的事實。

聚焦現實的消極面,或許更能切合當下觀眾的審美。這條故事線里,潘曉晨並不是什麼魅力十足的大女人。她雖然幹練、優秀,但也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社畜,在和男友過紀念日的時候,也要趕忙接起客戶電話,打雞血式地推銷產品。

平凡日常帶來的無力感,往往更加深重。在潘曉晨的主觀視角下,我們能看到更多細膩的心理變化,找到更多共鳴點——家人一邊催婚,一邊對男友不滿,紀念日過得越來越像完成任務,男友糊弄自己的行為,也變得越來越明顯、誇張……

在快節奏、高反轉難以刺激觀眾內心的情況下,敘事的「獨白性」,成了觀眾在觀看女性群像劇中,產生的新需求。其實,近年很多高口碑劇,都有大量的獨白式情節。如《我的解放日誌》《三悅的新生活》,從鏡頭語言、台詞等方面,細緻地刻畫心理活動,主體劇情也幾乎完全圍繞主觀視角展開。

可能,在女性劇中,戀愛戲並不需要多完美、多成功,而需要聚焦女性心理上的真實變化。撇開上帝視角,貼近刻畫人在生活中的無力、渺小之處,比劇中張帆式的姐弟戀、羅瀟瀟式的爽文復仇,更容易被人關注。

如今,「大女人」形象已被女性劇消費得差不多了。在戀愛中掌握主動權、成熟、高姿態的成功女性形象,敘事的靈活度也越來越窄。《夢華錄》就在前期塑造趙盼兒的大女主形象,後期因戀愛戲陷入「嬌妻」爭議——女性議題在女性劇里,總顯得格外敏感,難以達成絕對的政治正確。

《芳心蕩漾》雖然已經完結,但類似的女性劇依然不斷。總之,以觀察某個群體的視角,展開一個故事,「向內求」往往更易獲得高口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