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來,數以百萬計的人才都在研究Web3.0,結果卻被打臉

理想化的書生氣 發佈 2022-11-02T13:41:37.325999+00:00

作為一個不懂技術的外行,最近看Web3.0確實挺熱鬧的。我們試著把它們挖出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在公眾面前,才能對Web3.0有個更全面、清晰的認識。

都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作為一個不懂技術的外行,最近看Web3.0確實挺熱鬧的。看好它的人,覺得錢途無量。看衰的,認為它不過是一場打著先進技術幌子的騙局。

截然相反的態度,隱含了大量的信息。我們試著把它們挖出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在公眾面前,才能對Web3.0有個更全面、清晰的認識。

當然由於本人是個技術小白,若是有些認知上的問題,還請指點指點,指指點點也行。不過作為外行,談論Web3.0並非毫無優勢或價值,因為我們是跳出這個框架來看的,也許更加客觀,不會存在「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疑惑,也不會局限在一個牛角尖里難以自拔。

01 現在說的Web3.0究竟是啥?

談到Web3.0,首先得從Web1.0說起。當網際網路出現時,Web1.0的說法也跟著出現了,即第一代網際網路,主要功能是展示信息,人們可以從網際網路上看各類新聞,但沒辦法參與內容創造,屬於靜態的單向交流,因此它的關鍵詞是「信息」或者「展示」。從今天的角度回看,它的功能太少了,但無論如何,這是一項劃時代的技術革新。世界各地通過網際網路,真正形成了「地球村」。

單向交流滿足不了人們對網絡的需求,網際網路從業者挖掘出更多更強大的功能,逐漸形成了Web2.0,即動態的雙向交流。在第二代網際網路上,內容不再單調,網絡速度更快,並且隨時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視頻發布到網上。這項技術,或者說革新,也是跨時代的。它的關鍵詞是「交互」,即交流、互動。

第一次正式提出Web3.0的概念是在2014年,但實際上Web2.0的概念出現後不久,大量的人和企業都爭先恐後地探索Web3.0,畢竟誰占領這一制高點,誰就領導了未來的科技,掌握了未來的財富。這使得許多國家、政府都出面參與到Web3.0的探索與開發之中。

大家在探索Web3.0的同時,也不忘給它貫一個新的關鍵詞,比較常見的有「萬物互聯」、「移動」、「智能」、「共享」……還有一些不常見的說法,但一直沒有統一,也沒有被公認。後來提出了「去中心化」,算是最接近當前Web3.0核心的關鍵詞。

今天講的Web3.0,是針對Web2.0而言。由於在Web2.0下人們的交互都需要經過某個平台,這就導致三個問題或者說三點不足:第一,用戶創造的數字內容都被平台掌握,用戶得不到最大價值;第二,由於個人信息被特定公司掌握,存在隱私問題;第三,由於信息集中在一起,存在遭受網絡攻擊帶來的安全隱患。

無論如何,這三點不足都不是當前網際網路問題的主流,解決這三個問題所用到的區塊鏈技術和其他一些技術,也不是劃時代的,只是網際網路上眾多技術中的一項而已。

Web3.0尊重用戶「個體價值」,用戶所創造的數字內容,所有權和控制權都歸屬於用戶,用戶所創造的價值可以由用戶自主選擇與他人簽訂協議進行分配。

這段話是眾多Web3.0創業者的信心所在,但這話本身卻存在很大問題。首先,用戶創造的數字內容,無論要如何自主選擇與他人簽訂協議,都要經過某個平台。該平台提供連接和保障作用,所謂的「去中心化」仍然逃不過「中心化」的束縛。其次,只有一小部分人的數字內容是有價值且有價格的,絕大部分人的創作轉換不了實實在在的貨幣。自媒體人都期望平台能儘可能地免費展示自己的作品給他人,即便如此都沒多少人看,更不用說讓別人花錢了。再者,這一小部分人的利益或價值,在Web2.0時代也是同樣被保護起來了,有時候被濫用或者被侵犯,小部分是平台的問題,但主要還是使用者的問題。另外,普通消費者的數據資產,比如交易記錄,如果賣給某些平台做大數據分析,大概加起來也賣不到100塊。

可以看出,所謂的Web3.0根本就沒有解決網際網路當前的痛點所在,甚至沒有針對痛點去做分析、去找方案。

其實到現在為止,Web3.0除了割韭菜之外,真正的價值很少,而且實際有效的應用大都在技術端,與普通人沒什麼聯繫。

02 談談比特幣

區塊鏈只是一種新的技術,要說一種新技術就能推動整個網際網路跨上一個台階,除非這種技術是革命性的、有著廣泛應用前景且被絕大多數人都認可和使用的。但區塊鏈顯然不具備這些特質。

區塊鏈技術其中最著名的應用——比特幣,屬於一種虛擬幣,我換個方式給大家介紹一下比特幣對應的現實是什麼樣子的吧!

假如有一個人閒極無聊,在2100萬張白紙上籤上自己的大名,或者按上右手大拇指手印。做完之後,他心力憔悴,吐血身亡。那麼,這2100萬張簽有他名字的白紙的總數不可能再增加了。

在我看來,比特幣跟這些白紙差不多。它最初發行價是0.0025美元一枚,折合人民幣1分錢,還不到一張白紙的價格。它的創始人去世了,且總量永遠限制在2100萬枚。它沒有觀賞性,沒有使用價值,又不能把玩。有人把比特幣當成寶貝,在平台上進行交易,炒到4萬美元一枚。那麼,只有有人願意,也可以把這些白紙當寶貝,用足夠的錢,把它炒到4萬美元一張。這絕不是沒有問題,只要有人接盤就行。

當然,如果有某個國家認可比特幣、替它背書的話,就另當別論,但這種事是不可能發生的,相當於把國家財富送人。而且即便有哪個國家把它當法定貨幣,本質上,跟把那2100萬張白紙當法定貨幣一樣。

所以巴菲特才會說:比特幣沒有生產力。芒格也說:比特幣既愚蠢、又邪惡、還讓我顯得比別人差勁。

比特幣雖然是個泡沫,但不會造成通貨膨脹,這跟真實的貨幣不一樣。美國多印2萬億美元造成全球通脹,但比特幣總值0從漲到近1萬億美元,它只不過是虛漲,真實的交易發生在人與人之間,錢從一個人手裡轉到另一個人手裡,所有的交易匯集起來,也只是1萬億美元從一些人手裡到了另一些人手裡,跟股市、樓市、貨幣都不同。後者的泡沫在於它們的真實價值可能只有1萬億美元,但在虛無的炒作下會變成10萬億美元,並且這些泡沫在人群中流通、放大,很可能造成通貨膨脹。但比特幣不會,所有的虛擬幣都不會,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價值,所以純屬割韭菜的工具。

有了這種模式,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世界首富。假如我發行1億枚XX幣,宣布每枚值1萬美元,瞬間我的身價就是1萬億美元。如果別人不服氣,那我就掛到某個虛擬幣交易平台上,然後自掏腰包花1萬美元買1枚,或者讓別人幫忙花1萬美元買一枚,我再把錢還給他,左手進右手出左手再進,完成一次交易。如果沒有交易平台接受我發行的XX幣,那我就再自建一個平台,自己買自己賣,自娛自樂的情況下,開多少價都行。總之,任何人反對,我都可以找到恰當的方法讓我的世界首富夢成為現實,當然這是虛擬中的現實,也可以說是現實中的虛擬,就像做夢一樣,連泡沫都算不上,一個笑話罷了。

比特幣只有價格,沒有價值。有些人說它的價值是「信仰」。這種「信仰」也是自欺欺人的。那些傳銷頭目撿了一根木頭,然後告訴他的學員,這根木頭是諸葛亮晚年的手杖,值500萬。把這件事塑造成一種信仰,其實跟那些把比特幣說成是信仰的意思差不多。

當然,大多數玩虛擬幣的人,都知道裡面的水深,也願意嘗試。富貴險中求嘛,贏了XXXX,輸了大不了去工地幹活。

03 騙局多於實用

Web3.0目前騙局多於實用。先看一下行內或知名人士的說法。

埃隆·馬斯克:狗狗幣「是一場騙局」。

某投資機構董事總經理:大家只對賺錢感興趣,至於Web3.0是什麼,項目要怎麼活全然不關心。

曾經的Web3鼓吹者、Twitter創始人Jack Dorsey:Web3.0隻不過是VC和LP的工具,就是為了割韭菜賺錢。

還有一些其他說法,如: Web3.0更像是區塊鏈的新概念包裝,政策限制下,國內能做的空間不大,從項目本身來看,也沒有看到太多創新的東西。

又如:很多Web3.0的創業者,做的項目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也沒有想明白。

從早期的加密貨幣到後面的NFT(國內閹割成了數字藏品),以區塊鏈技術為主的Web3.0,大多數應用都是騙局。

以數字藏品為例,跟許多其他類型平台一樣,國內的數字藏品平台也出現了一個誕生、崛起、迅猛發展和迅速隕落的過程。高峰期平台有上千家,其中2022年僅上半年即新增639家,但其中多數平台的活躍度僅停留在3位數,並且不少平台已開始停售停業了,如騰訊旗下的 TME 數字藏品在6月30日後停止了發售,天穹數藏9月發布公告停止發布數字藏品。

僅2022年9月在國內就關停了47個Web3.0項目,有些是老闆跑路了,有些是騙局破產了,還有些是經營不下去了。新建Web3.0項目出現了環比下滑,不少Web3.0從業者也坦言對其越來越失望了。

在國內利用Web3.0賺到錢的人——確切地說是割到韭菜的人——不少,那麼反過來,成為Web3.0的韭菜的人也不少。

在2021年9月相關部門發布的《關於進一步防範和處置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的通知》中有明確的規定:對於相關境外虛擬貨幣交易所的境內工作人員,以及明知或應知其從事虛擬貨幣相關業務,仍為其提供營銷宣傳、支付結算、技術支持等服務的法人、非法人組織和自然人,依法追究有關責任。

除了割韭菜,就目前而言,Web3.0的實際用途——按一些行內人士的說法——主要有三大類:保護個人信息,實現個人之間的轉帳而不會有匯率問題或受國家管制,以及公司和個人之間的直接交易。這三大用途的說法簡直可笑,說愚蠢也不為過,就不展開討論了。

另一個「創作者經濟」也是Web3.0下的產物,但它只在Web2.0的基礎上增加了「去中心化」這一功能,目的是「讓更多創作者能夠享受到創作紅利」。用屁股想也知道,這裡面壓根不具備可操作性。

Signal創始人Moxie Marlinspike在開發了兩個去中心化應用後,直言不諱:我發現Web3.0可能是偽命題。

04 真正的下一代網際網路應該是什麼

Web3.0較為公認的定義是:去中心化的一種新網際網路應用形態。但上面已經說了,這種定義下的Web3.0是個偽命題,幾乎沒有真正被廣泛接受、認可且具有實際價值的應用。

一些研究者認為目前的Web3.0距離網際網路用戶的日常生活還有一段路要走,但如果這條路根本就走不通呢?甚至如果就根本沒有路呢?這個概念被正式提出已經超過8年了,數以百萬計的高智商人群都在研究該怎麼開發,其中不乏具有頂尖技術的人才,但現在連路在哪兒都沒找到,它會不會根本連方向都是錯的呢?

Web3.0是某個人提出的一個概念,然後很多人接受。但概念嘛,也可能是錯的。

要讓Web3.0這個概念變得有用,不是從現在這個概念里去找尋它的實際應用場景,而是要把它原有的概念推翻,重新立一個概念。

不管是區塊鏈技術、還是「去中心化」的關鍵詞,都不可能成為下一代網際網路的核心。

當然,我說的有可能被打臉,也可能成真。

或許我們一時半會還找不到Web3.0的真正定義,但可以先代入另一個概念——元宇宙。

對於元宇宙,仍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認知。

不過,想要真正了解元宇宙,只需看幾遍史匹柏導演的科幻電影《頭號玩家》,大概就能清楚了。它雖然極具科幻色彩,從頭到尾都是特效製作,但這裡面的場景與技術,在若干年後應該有機會可以實現。從這個方向看去,元宇宙的場景除了遊戲外,購物、社交、工作等大量現實生活中的行為都可以在元宇宙中實現。

但就目前的軟體技術和硬體水平而言,要實現元宇宙那種人機互動、人們可以在虛擬世界裡體驗那種能在現實中才有的切身感受的互動,至少是十幾、二十幾年之後的事情了。

如此看來,元宇宙更像是Web4.0或者Web5.0。若是如此,Web3.0在這當中需要承擔過度的角色,承上啟下,承前啟後。

這樣一來,新的Web3.0的概念或者範圍便清晰了,它或許不像Web1.0和2.0那樣用一兩個關鍵詞就能表達清楚,但還是能從中找到一些關鍵詞。

第一個關鍵詞,也是最重要的關鍵詞,我認為是「智能」。這種智能跟現在的智能不是一個概念,不在同一個量級。現在的智能,多數時候用起來感覺還不夠智能,更多的是方便、快捷,但並不是我們所嚮往的那種「想我所想」的智能。比如搜索這項功能,就很難讓人體驗到智能化地找到自己想要的內容。Web3.0所需要的智能,深度學習是關鍵,可以通過用戶的需求、習慣、喜好,制定更具個性化的體驗。這意味著,高度智能的搜索將能通過分析用戶的習慣、喜好甚至知識、學識等檢索到相應的內容。這部分目前處於起步、探索階段。

假如我們通過元宇宙在虛擬世界裡購買衣服,不僅要能全方位地看到衣服,感受到它的材質,還要能在虛擬世界裡試穿,具備真實的穿衣體驗。這種體驗絕不是目前這種智能水平可以達到的。

第二個關鍵詞,可能是「創造」,讓人可以在網際網路上自由創造。像我們在《頭號玩家》裡看到的諸多場景和各種人物,每個人物都不一樣,不可能每個場景、也不可能每一事件都需要提前設定好、做好程序,然後讓玩家在限定的程序里自由發揮,而是允許用戶自行創造,每個人都可以創造一個人物,可以自行創造場景,創造事件。這種「創造」是在智能的基礎之上。缺乏「創造力」的元宇宙,不會讓人長久瘋狂、迷戀。

今天的網絡也允許用戶自行創造,但創造的內容都是文字、圖片、視頻等,沒有對平台本身的內容進行創造。

再比如購物,我們看到各大平台上都是設定好程序,讓用戶插入圖片,介紹文字,但在現實中,實體店都是自行創造各式各樣的裝飾、商品、門面。接下來,各大平台如果能讓商家自行創造,也就更容易吸引用戶、引發更多關注。

當然,也許還有其他一些新穎之處,可以讓Web3.0更具應用價值、也能產生更多活力,人們可以盡情發揮想像力,去想像一下真正的下一代網際網路到底是什麼。比如「大數據」,並不是數據里的內容越多越好,而是應該只提取有用的數據,不能侵犯隱私。

但無論如何,需要先顛覆現有的概念,或許,正如許多人所思所想所認為的那樣:它就是個偽命題。在一個偽命題之上,無論多少人參與,付出多少努力,貢獻多少智慧,最後的結果一定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當「智能」和「創造」這兩個概念建立之後,元宇宙也才能進一步發展。

所以,我個人認為,真正的Web3.0,應該從這方面去入手研究,如此方可找到真正有實際價值的應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