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2022年國家優青項目統計出爐

高教國培 發佈 2022-11-02T15:57:52.508264+00:00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是國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專心科研、不斷進取的重要項目,也是國家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環節。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以下簡稱「優青」),是國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專心科研、不斷進取的重要項目,也是國家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環節。同時,作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的鋪墊性科技支撐基金,國家優青也有著「小傑青」之稱。


本文整理了部分2022年國家優青的碩博畢業院校,以此管中窺豹,看一看哪些高校在培養青年人才方面更有競爭力。


76位優青,來自48所高校

據統計,各高校已官宣的這76位優青的碩士、博士分別畢業於48所內地高校,其中40所為「雙一流」高校,8所為非「雙一流」高校。


在博士校友名單中最亮眼的要數浙江大學,有5位博士校友;其次是北京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南開大學,各有4位博士校友。


碩士校友最多的是大連理工大學,共4位華中農業大學南開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緊隨其後,各有3位碩士校友。具體統計情況如下:


值得一提的是,非「雙一流」高校在優青的培養上也表現突出,西安建築科技大學2位博士校友,令人驚喜。湖南農業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瀋陽工業大學燕山大學,各有1位博士校友和1位碩士校友,上海理工大學武漢工程大學各有1位碩士校友,值得稱讚。


22位優青,本碩博在同一高校


在統計的這些優青中,本碩博均就讀於同一高校的有22人,其中,有3人來自大連理工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南開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各有2人


南京工業大學瀋陽工業大學也各有1位本碩博均在該校就讀的優青校友。

12位優青,反哺唯一母校

值得關注的是,在同一所高校完成本碩博學業的22位優青里,有12位在畢業後選擇留在母校任職,繼續他們的學術生涯。其中,大連理工大學3位留校,華中農業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各有2位東北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瀋陽工業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山大學各有1位


大連理工大學


作為教育部直屬高校、傳統理工強校,2022年大連理工大學共產生了6位優青,其中有3位學者不僅本碩博畢業於大連理工大學,而且畢業後繼續在母校任職。


劉艷明(圖源:大連理工大學)


畢業於環境學院的劉艷明副教授,曾獲遼寧省「興遼英才」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稱號。近年來,在國際期刊發表SCI論文40余篇,在化工與環境頂級期刊上發表論文20余篇,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青年基金等多個項目,為學校環境工程的學科建設和發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胡方圓(圖源:大連理工大學)


同樣入選過遼寧省「興遼英才」計劃的胡方圓教授,目前在領域內各頂級期刊發表論文50餘篇,授權/申請國際國內發明專利30餘項。除此之外,胡教授還是教育部首批「全國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的核心成員,指導學生獲各級獎勵及榮譽稱號16人次,稱得上是教導有方。


李洋輝(圖源:大連理工大學)


李洋輝教授在畢業後也選擇留在生活多年的母校,迄今為止,他在領域內頂級期刊發表SCI論文100餘篇,總引用3500餘次,是「天然氣水合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海洋能源利用與節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骨幹成員,研究成果「海洋天然氣水合物生成機理與分解安全機制」曾獲2013年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唯一特等獎


華中農業大學


趙倫教授是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博士,曾獲得上海市「超級博士後」和武漢市「青年英才」等資助和榮譽稱號。目前是作物遺傳改良全國重點實驗室和油菜遺傳改良創新團隊成員,在開發/改進了植物表觀和三維基因組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eChIP-seq和ChIA-PET,構建了首張油菜參考表觀基因組圖譜


趙倫(左),楊寧(右)

圖源:華中農業大學


楊寧教授一直致力於玉米及野生玉米的遺傳多樣性挖掘及其功能研究,他組裝了首份野生玉米(Zea mays ssp. mexicana)及熱帶玉米基因組,並首次在全基因組和群體水平驗證了結構變異的生物學功能,證實了結構變異是一種不可替代的遺傳多樣性重要來源。


在農學領域,華中農業大學是當之無愧的強校,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學校7個學科進入A類學科,其中,園藝學、畜牧學、獸醫學等3個學科為A+,生物學為A,食品科學與工程、作物學、農林經濟管理等3個學科為A-。相信在華中農業大學這樣的學科環境中,兩位教授一定會攀上新的學術高峰。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作為非「雙一流」高校,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在2022年國家自科基金項目上收穫頗豐,其中,2位本碩博就讀本校的學子畢業後留校,並於今年獲批國家優青項目,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學校在育人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王艷(左),王文(右)

圖源: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王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纖維混凝土、混凝土結構耐久性,曾獲吉林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陝西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一等獎,近年來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獲得博士學位稍晚一些的王文教授,在學術上也有著不斐的成績,目前已發表論文100餘,其中ESI高被引論文1篇(2020年9月至今持續入選ESI高被引),擔任30餘本國內外材料類學術期刊審稿人。此外,王文教授在教書育人方面也頗有成就,指導研究生多次獲得國家獎學金、陝西省優秀畢業生、寶鋼優秀學術等榮譽稱號。



值得關注的是,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雖遺憾錯過最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但其學科實力毋庸置疑,尤其是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表現良好:建築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土木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5個學科為B+(全國前20%);材料科學與工程為B(全國前30%);管理科學與工程為B-(全國前40%)。ESI全球排名中,工程學已進入前3‰,環境與生態學、材料科學兩個學科進入前1%。兩位國家優青成長於學校的優勢學科,又留校反哺學科發展,可謂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對大部分學者而言,本科是他們積累專業知識,儲備學術能量的階段,而碩士和博士則是他們嘗試突破自我的開始,是攀登學術高峰的起點,但無論在哪一個階段,都少不了母校對他們的支持和幫助。期待各所高校能夠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也期待這些國家優青能繼續在學術道路上不負眾望,再創佳績。



來源:高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