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讀資治通鑑(六十)

明月清風無語話青山 發佈 2022-11-02T21:05:08.334591+00:00

1.趙國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趙丹即位為趙孝成王;任用趙勝為國相。公元前265年秦國宣太后去世。九月,魏冉離開咸陽回到陶邑。臣司馬光說:穰侯魏冉擁立秦昭王,為他除去隱患威脅;舉薦白起為大將,向南攻取鄢、郢兩城,向東開拓地界到齊國,使各國向秦國俯首稱臣。

1.趙國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趙丹即位為趙孝成王;任用趙勝為國相。

公元前265年

秦國宣太后去世。九月,魏冉離開咸陽回到陶邑。

臣司馬光說:穰侯魏冉擁立秦昭王,為他除去隱患威脅;舉薦白起為大將,向南攻取鄢、郢兩城,向東開拓地界到齊國,使各國向秦國俯首稱臣。秦國能夠更加強大,都是穰侯的功勞。雖然他恣意專權、驕傲貪婪已足以惹禍上身,但也沒有到范睢說的那種地步。而范睢這個人,也並不能忠心為秦國謀劃,就是想得到穰侯的位置,所以才扼住他的喉嚨,予以搶奪。於是,使秦王斷絕了母子間的情義,失去了舅甥間的恩愛。總之,范睢真是個顛覆他人的能手!

讀者以為:一、史書關於趙惠文王的描述不多,但總體而言趙惠文王算是一位守成君主。困死趙武靈王,阻斷了趙國進一步深化變革的步伐,趙國軍力也無法與秦國抗衡。從完璧歸趙與澠池之會兩次秦昭襄王與趙惠文王的較量上可以看出趙惠文王處於劣勢,根源在於秦趙兩國的實力差距,趙國再也不復趙武靈王時期的氣魄與強盛。但趙惠文王善於招賢納諫,重用藺相如與廉頗這一文一武的大才,且敢於提拔並重用尚無多少名氣的趙奢而打贏一場具有戰略意義的閼與之戰。在戰國後期,趙惠文王時期的趙國依然是山東六國的翹楚,唯一一個能夠且敢於同強秦抗衡的國家。

二、司馬光覺得范睢為了個人利益而促使秦昭襄王斷絕與宣太后的母子情義、魏冉的甥舅恩義。這裡就值得探討了,在權力面前父子、母子之間的殘害相殺不勝枚舉,兄弟之間的你死我活更是多如牛毛,為了最高權力,親情已經變得薄如紙而無足輕重。想當初秦武王舉鼎而亡之後為了爭奪秦國最高權力,宣太后羋八子、魏冉一系扶持嬴稷上位即秦昭襄王而殺死公子贏壯及諸公子,等於說秦昭襄王的同父異母的兄弟因為權力之爭而幾乎屠戮殆盡,司馬光為何不提宣太后、魏冉為了權力而讓秦昭襄王與諸兄弟之間手足相殘,造成秦王室的人倫慘劇呢?

魏冉對秦國有大功,這無可非議,但說到底,終究為了權力二字,魏冉在人生風光時期,四度拜相,專恣驕橫,權傾秦國朝野,威震諸侯各國,作為秦國最高統治者的秦昭襄王又該如何自處?范睢初見秦昭襄王便直言:世人只知秦國有宣太后、有穰侯,而不知有秦王。秦昭襄王便屏退左右而私見范睢求教。倘若秦昭襄王真的一心只有與宣太后的母子之情、與魏冉的甥舅之義,當下的第一反應便是仗殺范睢,又何來私見請教。為了最高權力的永固,秦昭襄王與宣太后、魏冉一系權力爭奪戰恐怕無可避免,而這中間的導火線可以是范睢,也可以是李睢、張睢、王睢,最高權力的單一且排他的性質才是根源,范睢只不過加快了進程、調整了路徑,僅此而已。

宣太后、魏冉對秦昭襄王的上位,有著厥功至偉的作用,但華陽君羋戎、涇陽君贏芾、高陵君贏悝史書不曾記載為秦國立過大功,只因宣太后恩寵護佑而分封進爵,已然形成一個強大的政治派系,此時於秦昭襄王而言,宣太后不僅僅是母親、魏冉不僅僅是舅舅的家庭角色,而是對秦昭襄王有著重大威脅、最高權力有著動搖的政治角色,司馬光單純強調家庭角色的親情關係,而忽略政治角色的對立關係,且將矛盾的根源指向范睢為了私利而挑撥離間造成的,個人還是持懷疑的態度。



2.秦王立兒子安國君為太子。

秦國進攻趙國,奪取三座城市。因為趙王新即位,趙太后便執掌政事,派人向齊國求救。齊國答覆:「必須以趙公子長安君做人質。」趙太后不答應,於是齊國的救兵便不出發。趙國大臣一再勸說趙太后,太后卻公然對左右隨從說:「誰再提讓長安君去做人質的事,我老婆子就要往他臉上吐口水!」

讀者以為:一、國君去世,新舊國君權力交替時是這個國家最危險的時候。一方面就內部而言,新舊國君權力交替的時間段最容易出現權力真空,且朝臣人心浮動,舊的政治權力體系面臨重組、滲透、瓦解,而新的政治聯盟會趁機組建、聯合、爭奪,是一個選擇站隊、選定政治立場的時間點,國家因此容易出現因最高權力爭奪而引發的戰爭,嚴重削弱國家實力和團結凝聚力。另外一方面就外部而言,給了對立國家一次進攻的契機,趁著國君新立、立足未穩,未有效掌握國家最高權力而無法調動全國資源,國家極其容易陷入外敵入侵與內部政變的雙重危機之中。而秦國趁著趙惠文王去世,趙孝成王立足未穩便發動了伐趙戰爭。

二、此時的趙國實力已經落後於秦國,面對戰敗的局面需要求援於齊國,獲得齊國的援助才能有效抵禦秦國入侵。而齊國救援的條件是趙國長安君入齊為質,這本無可厚非,趙國面臨外敵入侵的危機,齊國調動軍隊,消耗兵力與資源的情況下救援趙國,讓趙國公子入齊為人質,這本是戰國時期的通用做法,且威名顯赫的秦昭襄王曾在燕國為人質,賢明仁德的燕昭王也曾在韓國為人質,齊國提出讓趙長安君入齊為質合情合理,而趙威后(趙孝成王的太后)卻出於對幼子長安君的愛惜,拒絕了齊國條件,置趙國於危機之中。

三、面對朝臣的強力勸諫,趙威后依然固執己見,且放出狠話:誰再勸說讓長安君入齊為質,我就朝誰臉上吐口水。以此表明自己愛子的決心。其實朝臣勸諫的理由,史書未記載,但常理推測,多半是從國家大義出發,諸如:趙國如果被秦國吞併了,則趙國滅亡了;趙國滅亡了,則趙王室便不復存在;趙王室不復存在,則長安君又何以自處?對於一個心疼愛子的母親而言,興許此時的國家大義無法說動她,換來的是她的牴觸與反感,她興許會覺得,堂堂一個趙國,滿朝文武大臣,為什麼不去抵抗強秦,為什麼不去浴血奮戰,卻只顧及自己的安危,而將救國家的希望寄托在一個孩子身上,雖然他是趙國王氏血脈,但此時更只是趙威后的愛子而已,她也許會視為這是趙國群臣借著國家名義對她的一種逼迫與傷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