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威寧:玉龍念好「山」字經 跨步走好產業路

多彩威寧 發佈 2022-11-04T07:26:09.256178+00:00

放眼望去,有的地塊蔬菜綠意盎然,現代化噴滴灌洋洋灑灑,一旁剛翻犁好的土地上,村民在加緊覆膜、種植,剛豐收的土地上又恢復繁忙。

深秋時節,走進玉龍鎮新民村,牛欄江靜靜地蜿蜒而過,一片片不規則的土地錯落有致。放眼望去,有的地塊蔬菜綠意盎然,現代化噴滴灌洋洋灑灑,一旁剛翻犁好的土地上,村民在加緊覆膜、種植,剛豐收的土地上又恢復繁忙。

「我可捨不得讓我這幾畝地閒著,你看我這片白菜才準備採收,行間的縫隙里豌豆已經出苗了。」菜農黃貴英告訴記者,每天來地里摘菜都會帶一把豌豆種,在摘了菜的空地上,或者菜地行間的間隙里,都會順手種下豌豆。白菜採收完,豌豆尖也很快就進入採收。

新民村屬於高原河谷地帶,光照強、氣溫高、無霜期長,獨特的氣候形成了天然大棚,一年三茬輪耕歷史悠久。第一茬種小瓜、四季豆、茄子,第二茬種玉米,玉米採收完了種萵筍、大蒜、豌豆等等。

這裡所產的蔬菜質量好、品質高、綠色無公害,備受消費者青睞,目前,蔬菜已在貴陽、昭通、昆明蔬菜市場走俏。

山高坡陡、土地破碎,不利於開展大規模機械化耕作,新民村群眾就從精耕細作上苦下功夫。乘著產業發展的東風,新民村把產業路修到了田間地頭,2019年還安裝了先進的噴滴灌系統。

「我種了一輩子地,以前澆水靠挑,採收靠背。現在產業路修好了,地里也安裝了自動噴滴灌,不但省時省力,產量也增加了。」60多歲的吳世德正在地里施撒農家肥,家人在後邊一邊覆膜,一邊種植萵筍。他暢言,以前種地很辛苦,從來沒有想過能有現在這麼輕鬆。

「我今年第一季種的茄子平均一株賣到30多塊錢。這片地前兩季已經掙了十來萬元,現在種的第三季蔬菜還能再掙幾萬。」交談間,吳世德笑得合不攏嘴。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近年來,玉龍鎮依據自身海拔落差大、山高坡陡、土地破碎的自然環境,因地制宜,在產業發展上謀特色,在產業規模上求突破。目前,該鎮發展種植軟籽石榴2.35萬畝、蔬菜2萬畝、花生1萬畝、尤加利1萬畝、櫻桃及其它經果林3.5萬畝。

「玉龍鎮將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堅持農業固本,整合現有資源,繼續通過山頂種植『戴帽子』、山腰種植『系帶子』、山腳種植『鋪毯子』的階梯發展模式,探索適合本土特色的優勢產業,提升產業發展品質,全力構建生態增效、產業增質、群眾增收的發展新格局,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玉龍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李驥說。

來源:威寧融媒

編審:少數真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