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王朱高煦有多不待見自己兒子,殺其母還當其為用之即棄的工具

悠然修史 發佈 2022-11-04T16:30:31.044935+00:00

朱瞻圻是漢王朱高煦的次子,雖出生於貴胄之家,但受其父所累,史籍中關於他的記載都很殘缺。這就不是他想殺就能殺的,殺了之後也不太可能不留下記載。

朱瞻圻是漢王朱高煦的次子,雖出生於貴胄之家,但受其父所累,史籍中關於他的記載都很殘缺。不但出生年月不詳,連出身也是個迷。有說他是嫡子的、有說他是庶出的、也有人認為他是漢王亂搞出的私生子 ……

首先有很明顯的證據可以旁證朱瞻圻不是嫡出 -- 朱高煦殺了朱瞻圻的生母。

朱高煦的嫡妻韋氏是他爺爺明太祖親自選的,也是朝廷正式冊封的。這就不是他想殺就能殺的,殺了之後也不太可能不留下記載。而且很多史籍都有說韋氏是活到宣德朝和朱高煦一起被處死的。

註:明太祖在世時,不光他的兒子們,連成年孫子們的婚事都是由他一手操辦。朱高煦的哥哥朱高熾的妻子張氏(明朝首任皇太后和太皇太后),也是朱元璋指婚。

其次朱高煦的妾身份也不簡單。太祖為了加強對明軍的控制,一個重要策略就是讓皇族與明軍將領聯姻,皇子、皇孫們的妻妾大多出自功臣之家。朱高煦的一個妾郭氏就是武定侯郭英的孫女。

雖說嫁出去的女兒是潑出去的水,但是喊打喊殺的時候也不能不顧慮她娘家的臉面。從朱高煦隨便就殺了朱瞻圻的生母來看,朱瞻圻倒真有可能是不受待見的私生子。生母可能是侍女、樂姬等,而且朱高煦對待朱瞻圻冷漠的態度也旁證了這個觀點。

不但母親被殺,從小還感受不到父親溫暖。朱瞻圻對自己父親的仇怨可謂是非常深重了,以至於其在成年之後幹了「大事」。

先是,瞻圻怨父殺其母,屢發父過惡。成祖曰:「爾父子何忍也!」

《明史·卷一百十八》

成祖主要不是怒朱瞻圻告發出來的罪證,而是朱瞻圻的行為 -- 「子告父」。在以孝治天下,特別注重「君臣、父子」的皇朝時期。「子告父」不但在各朝被明令為重罪,「諸告祖父母、父母者,絞……」,也被各家族普遍視為非常恥辱的事情。

雖說成祖為了維護皇族的顏面,選擇了息事寧人,但是朱高煦也為自己的惡行付出了足夠的代價。

成祖登基後不久就立了朱高熾為皇太子,但是朱高熾的位置卻非常的不穩固。

首先成祖的皇位本就是他篡奪的,出於敏感和疑心,他就沒辦法信任太子。加上成祖因為征伐蒙古、營建北京,長時間遠離京師,也導致他對太子的疑心更重和太子的矛盾也更深。

其次成祖在感情上也更偏愛生理條件和性格更像自己的朱高煦。如果朱高煦表現得體,不能不說他是有機會謀得太子之位的,至少朱高煦本人對此是深信不疑。

朱瞻圻的行為不但揭露了朱高煦不軌的想法和舉動,也從形象上徹底摧毀了朱高煦。撇開別的不說,成祖也很難選擇一個家都「治」不好的人做皇朝的繼承人。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朱瞻圻是朱高熾保住太子位的功臣之一。

其後在成祖的嚴令以及規勸下,這對父子的關係相對緩和了不少。彼此也對對方產生全新的「看法」。

對於朱瞻圻而言,有了爺爺的勸誡,父王也許能像對待平常兒子般的對待自己,那麼自己也不會糾結母仇,而是以父事之。對於朱高煦來說,為了彌補自己的「劣勢」,就只能再進一步,結黨營建更為深廣的根基。「始作俑者」也得利用起來,起碼可以改善父皇對自己的看法。

這也註定了這對父子以及這個家庭日後的悲劇。

此後朱高煦開始潛心在南京培養和擴充自己的勢力,但這起到了相反的效果。為了營建勢力他不再願意長時間離開南京,這導致成祖對他的看法更差,警覺更甚。

嘗侍上在北京,時其世子瞻壑及次子瞻圻皆在。高煦屢辭還南京,上留之不從。上欲留瞻壑亦不從,上覺其有異志。

《明太宗實錄·卷一百八十六》

永樂十五年,成祖在正式遷都前,為了解決已在南京做大的朱高煦勢力,他削除了朱高煦的兩個護衛並將其改封到了離北京很近的樂安州。

成祖的意思是讓漢王遠離根據地南京,並在朝廷的威懾下安心做藩王。朱高煦卻覺得自己雖然再遭打擊,但父皇對自己心思還沒死,所以才把自己放在新都附近,以便隨叫隨到。總覺得自己只要抓住時機,就還能翻身。

上曰:「今可寘之何地耶?既不肯往青州,決不可復留於京師。雖畿內之地亦不可容。吾今強狥汝意,不去其爵,處之近畿之地。一旦有變,可朝發而夕擒也。」於是有樂安之命。

《明太宗實錄·卷一百八十六》

為了便於自己行事,朱高煦也學起了自己的父皇。朱高煦對自己兒子朱瞻圻的關懷明顯加強,後來還時不時拿世子之位暗示他(世子朱瞻壑於永樂十九年病故)。朱瞻圻以為父王回心轉意,朱高煦只不過需要一個方便的人往來北京以打探消息。

永樂二十二年,成祖在班師(第五次親征漠北)途中駕崩於榆木川。隨軍大學士楊榮秘密潛回京師將消息告知了朱高熾,為保證自己能順利承接皇位,朱高熾展開了一系列操作。令皇太孫趕往開平接管大軍;駙馬都尉沐昕出掌南京後軍都督府;命太監王貴趕赴南京協助守衛(監軍)……

雖然朱瞻圻一直都不知道成祖已駕崩,但是京師里的異動還是被他打探得一清二楚並報告給朱高煦,多的時候一晚上能發出六七份密報。只不過這都是徒勞,就在朱高煦還在猜測朱高熾想幹嘛的時候,京師傳來新天子登基以及召他入京覲見的消息。

緊接著朱高煦又收到了朱瞻圻最新的情報,如果朱高煦不聽召朝廷將發兵討伐 – 「廷議旦夕發兵取樂安」。毫無準備的朱高煦只得乖乖前往京師朝見新天子。

這次兄弟相見,仁宗(朱高熾)原本是要敲打朱高煦一番。哪知見面後,朱高煦卻把仁宗給整尷尬了。

別的家庭出了事,都是父親想方設法維護自己的兒子。哪知朱高煦為了保全自己,不但主動拿出朱瞻圻通風報信的信件出賣了自己的兒子,甚至在對質時表示要大義滅親。

至是,悉上瞻圻前所遣報朝廷事數十紙,有妄言朝廷議發兵攻取樂安城等事。仁宗皇帝召瞻圻示之曰:「汝尚憑虛離間吾兄弟,況他人乎?」高煦言:「我其父也,尚於大行前譖毀我。況陛下乎?其罪當誅。」仁宗曰:「稚子不足誅。」即日命往鳳陽守皇陵。

《明宣宗實錄·卷二十》

估計仁宗什麼情況都考慮過了,這種「父賣子」的場景他是沒想到的。最終朱高煦靠著「賣」兒子,安全地回到了樂安。朱瞻圻則被廢為庶人,並發往鳳陽圈禁,但是他的父王還沒坑完他。

仁宗登基後僅十個月就駕崩了,這讓輩分升了一級的朱高煦心思又活絡起來,似乎自己又有機會登大位了。然而宣宗朱瞻基的手段遠甚於自己的父皇,御駕親征直接在樂安擒獲了朱高煦。

而且宣宗的心也比自己的父皇狠毒,他並不願意朱高煦在囚禁中度過餘生,很快就賜予他「解脫」。對於朱高煦的兒子們,宣宗也讓他們去「追隨」自己的父親了。

註:朱高煦共有十一子,嫡長子朱瞻壑早亡,三子朱瞻坦(繼任世子)先於朱高煦焚亡(是否自焚不明),其餘諸子除朱瞻圻外與朱高煦死於同一天。朱高煦的死因明朝官方史籍和很多名臣自修的回憶錄中並無記載,「銅缸虐殺說」出自《國朝獻征錄》。

此時的朱瞻圻雖然是被圈禁的庶人,甚至是不受待見的私生子。但在宣宗眼裡他和他的其他兄弟是一樣的,因此在斬草除根的原則下,他的結局是不言而喻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