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北大年度榮譽講座

北京大學 發佈 2022-11-06T14:27:50.413062+00:00

循世界學術機構之通例,2021年起,文研院設立了「年度榮譽講座」,希望能夠在全球範圍內邀請人文社科領域的一流學者,依託北大的平台舉辦學術講座,展現傑出學者的前沿成就,與北大校內外師生形成積極互動,並且通過系列演講與出版相結合的方式,推出原創性的獨有思考成果。 重讀王國維 從五大發現到中國考古。

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以「涵育學術,激活思想」為宗旨,六年以來堅持匯聚學人,探求學理。循世界學術機構之通例,2021年起,文研院設立了「年度榮譽講座」,希望能夠在全球範圍內邀請人文社科領域的一流學者,依託北大的平台舉辦學術講座,展現傑出學者的前沿成就,與北大校內外師生形成積極互動,並且通過系列演講與出版相結合的方式,推出原創性的獨有思考成果。

2022年度榮譽講座由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文研院學術委員李零擔任本年的主講人李零先生治學涉獵廣泛,是當代少有的能夠熟練地將考古資料、古文字資料和傳世文獻結合起來,在中國古代歷史、思想和文化諸領域展開全方位深入研究的學者之一。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鄧小南院長為李零老師

頒發「年度榮譽講座」聘書

2022年度榮譽講座以

「逝者如斯·百年考古回顧」為主題,共開設四講

李零教授選擇了兩位對中國考古

有重要影響的學者

作為前兩講的中心話題

側重歷史回顧,側重學術背後的政治解讀

另外兩講則是對王國維討論過的問題做再討論

一個與王國維關注的三代之學有關

一個與王國維對古禮器的研究有關

側重新材料、新問題的拓展研究

四個話題彼此相關,逐漸深入

鋪展開一張考古、歷史與中文交相輝映之畫卷

引人思考

「逝者如斯·百年考古回顧講座」的四講分別為以下主題:

一. 冷戰之殤 柴爾德考古學的反戰思考

此講從柴爾德考古學與中國考古學的關係說起,探討其考古學背後的歷史背景,特別是他對20世紀三戰(一戰、二戰、冷戰)的深刻思考。

二. 重讀王國維 從五大發現到中國考古

古物學和銘刻學到處都是考古學的預備階段。20世紀,中國有「五大發現」,「五大發現」開出五門學問。「羅王之學」就是研究「五大發現」。王國維受惠於羅振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在甲骨銅器、兩周金文、戰國文字、漢晉簡牘、敦煌遺書、三代古史、四裔研究等諸多領域多所發明,不僅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啟示,也留下了很多問題。

此講對其人其學試作討論,並總結其歷史遺產。

三. 三代考古雜談 地理、種姓及其他

此講簡要回顧三代考古研究中存在的若干問題,結合地理和族姓,對有關發現試作探討,分析夏、商、周如何「三分歸一統」,形成後世中華帝國的基本特點。最後用三句話總結:唐、虞、夏歸於夏(「中」的形成),夏、商、周歸於周(「域」的形成),周、秦、漢歸於漢(制度定型)。

四. 商周酒器略說 以「觚」「觶」「爵」「角」為例

此講以商周酒器中的觚、觶、爵、角為例,介紹考古發現和研究的最新進展,並以此為基礎,對商周酒器的分類試作總結。

今天,讓我們走進其中一講

重讀王國維 從五大發現到中國考古

開啟一場古今中西的精神漫遊

主講人李零老師

01 學貫中西之路

王國維先生既有深厚的西學養分,又對中國國學頗有見地,而這與他學貫中西的人生經歷分不開。李零教授最先從王國維的人生經歷入手,揭示其政治見地與學術傾向的關係。

王國維出生於浙江海寧鹽官鎮雙仁巷,這是個觀潮的著名地點。世界潮流浩浩湯湯,是西方政治思想流行於世間,亦或是東方道德政治大行於天下,這樣的問題在少年王國維的心裡生根發芽。二十歲前的王國維考取功名利祿,奈何久試不售。隨後十年,他赴上海、在《時務報》從事議介與教育,還習得日文、英文、德文等。他熱衷於西學,喜歡讀洋書,希冀在其中解決自己的人生苦惱。

1911年,王國維隨羅振玉東渡日本,這是他人生最重要的轉折點。從此,他盡棄前學,改治國學。當時的辛亥革命與歐戰,以及以此引起的俄國革命,影響著王國維學術上的轉向。王國維認為,歐戰是國家主義與社會主義之爭,並預言「觀中國近狀,恐以共和始而以共產終」。中國帝制結束和歐洲四大帝國解體,從根本上改變了王國維的世界觀。從此,他對西方絕望,認為只有東方固有的道德、政治可以救中國、救世界。

王國維先生

在王國維所有的著書立說中,李零教授強調,王國維最負盛名的、也是他的經世之作的便是《殷周制度論》。而想要透徹的理解此篇,需參看王氏當「南書房行走」時給溥儀寫的奏摺《論政學疏稿》。李零教授認為,我們應該了解、理解王國維的政治立場,不然讀不懂他寄托在學術背後的情結與關懷。

王國維有詩云:「百年知遇君無負,慚愧同為侍從臣。」王國維是羅振玉一手栽培的人,也是兒女親家,世稱「羅王之學」。李零教授總結了王國維和羅振玉的異同,並從六個方面評述了王國維的學術貢獻。王國維關心中國歷史的大問題,一生貧窮但始終堅守學術之路,其志可嘉。

王國維致羅振玉書札

02 斯人已逝,豐碑不朽

1925年,王國維總結出「五大發現」:

其一,「殷墟甲骨文字」(1899年,即殷墟甲骨)

其二,「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地之簡牘」(1901年,即漢晉簡牘)

其三,「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唐人所書捲軸」(1900年,即敦煌遺書)

其四,「內閣之書籍檔案」(1909年,即大庫檔案)

其五,「中國境內之古外族之遺文」(1901年,即中國民族古文字和中國境內的外國古文字)

這五大發現之於20世紀中國,具有劃時代的深刻影響,不僅催生了考古學、現代藝術史學等學問,而且為邊疆研究開闢了新路徑。李零教授結合王國維所歸納的「五大發現」,從以下六個方面展開了對王國維學術成就的評述:甲骨研究、銅器和金文研究、戰國文字研究、漢簡研究、三代研究、四裔研究

甲骨研究

殷墟甲骨是「五大發現」的第一項。王國維治甲骨是從幫羅振玉抄寫和整理《殷虛書契考釋》開始。曾有謠傳說此書是羅振玉花錢雇王國維代寫,王氏死後又有「逼債說」。對此,李零教授援引材料做出澄清,並評價道:「羅王失和」確有其事,當時「抑羅揚王」也有多方面的原因,但「羅王之學」就是「羅王之學」,沒有羅就沒有王,「逼債說」「剽竊說」是無稽之談。這啟發我們,應當秉持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態度。

王國維《殷虛書契菁華、後編、考釋》

民國影印本

王國維從材料切入卻不止步於此,他視野開闊,擅於把握問題關鍵。他所作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續考》(1917年)據卜辭稱謂系統證實了《史記·殷本紀》所見殷世系的可靠性,也訂正了傳世文獻記載的錯誤,具有重大意義。

銅器和金文研究

王國維對於銅器也有所研究,且不僅限於銘文,而是有全面的考察。他治金文是從著錄入手,作《宋代金文著錄表》《國朝金文著錄表》(1914年);治銅器則從定名分類入手,始於《古禮器略說》(1915年)。

李零教授指出,王氏對觶、觚等酒器的研究過去學界少有注意,但其實很重要。在金文考釋方面,王氏也多有貢獻,其中《生霸死霸考》名氣極大,倡「四分月相」說,但在今天看來,其說多有可商之處。

戰國文字研究

論及戰國文字研究,不得不提王國維《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考》一文。王氏把戰國文字分為古籀東西二系,僅以寥寥數百字便把事情點明說透,不但對破漢代今古文學之爭和考鏡字書源流有鑿空之功,也是戰國文字研究的開山之作,堪稱其作品中最精彩的一篇。

尤為難得的是,王國維寫作此文時,戰國文字材料匱乏零碎,但王氏憑藉傳世文獻,耙梳整理漢代古文家說和字書等,作為立說基礎,探察隱微、由博返約,體現出不凡的想像力與洞察力。後世大量的出土文獻,為王氏的觀點增添了新的證據。在20世紀80、90年代之後,戰國文字研究成為顯學。

王國維等跋陳叔通藏石鼓拓本(局部)

漢簡研究

「五大發現」中,漢晉簡牘是第二項。系統考證簡牘形制與使用,以王國維《簡牘檢署考》(1912)為最早,王氏在專治國學的第一年中就已有如此傑作,實在令人嘆服。李零教授認為,此文是羅王合撰的《流沙墜簡》的提升,在簡牘研究上,王氏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王國維、羅振玉所著《流沙墜簡》

陳夢家《由實物所見漢代簡冊制度》進一步發展了王氏之說。如今,重視簡牘材質、編聯方式、簡背劃痕等,已成為研究者的共識。

三代研究

在三代研究方面,《殷周制度論》(1917)是王國維的學術總結,亦是其政治宣言。李零教授指出,王國維討論商周異同,突出被忽視的「異」的一面,是為了強調周制是中華帝制的本源,推崇周制的背後有為中國帝制辯護的動機。王氏本人也坦承「此文於考據之中,寓經世之意」,其學術研究中蘊含了強烈的現實關懷。

《古史新證》(1925—1927)是王國維為清華國學研究院編寫的講義,從中可以窺見王氏在生命最後時刻如何總結自己的學術研究。其中第一篇《古史新證》用甲骨講商史,用金文講周史,王氏在此篇首次討論夏,回應了當時的疑古思潮。

許多人認為,「二重史證」由王國維發明,是考古學和歷史學最重要的理論。然而,李零教授則不太認同這種看法,原因有三:首先,宋以來的金石學就已強調「證經補史」;其次,王氏「二重史證」局限於地上地下文字互證,不足以完全概括歷史學和考古學範圍的互證;最後,考古和文獻性質有別,有各自的讀法,不儘是互證關係。

關於疑古與信古,李零教授的分析一針見血:傳統辨偽學的疑古有兩種:一種衛道統,如崔東壁;一種破道統,如顧頡剛。疑、信是同一枚錢幣的正反兩面,疑古終究是為考信,正確態度當是「疑其所當疑,信其所當信」。

王國維等跋陳叔通藏石鼓拓本(局部)

四裔研究

王國維主張「學無古今中外」,他的目光,追溯上古三代,亦投向廣闊四海。他所關注的「四裔」,內可指四大邊疆,外可指五大洲、四大洋。清代學術不光是經史、小學,還有晚清「實學」。此前所述「五大發現」多與西北史地相關,是古今學術的結合點,也是中外學術的結合點。

王國維治四裔之學,以《鬼方昆夷獫狁考》(1915)為最早。此文是最早的「胡姓考」,而族姓研究是人類學的重要資源,這正是其國際視野的彰顯。他與日本京都學派和法國漢學家也均有來往,學術思想互通有無。

王國維嚴謹的治學方法與卓越的學術貢獻,至今仍引人深思、給人啟迪。李零教授詳盡清晰的梳理,充分體現了王國維的學術智慧和宏闊境界,指明了對待學術、對待歷史的應有態度。

03 考古明今,繼往開來

講座最後,李零教授概括了王國維的學術遺產對中國考古學的影響。她指出,「五大發現」開出五門新學問:甲骨學、簡牘學、敦煌學、明清檔案學、中國民族古文字學和外來文字研究。雖然「五大發現」全是文字史料,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器物學和銘刻學都是考古學的先聲;「羅王之學」代表了20世紀中國器物學和銘刻學發展的最高水平,為中國考古學的閃亮登場做了必要的鋪墊。

王國維身後,殷墟甲骨引起殷墟發掘,催生三代考古,而三代考古又塑造了中國考古的「史學取向」。西北漢簡、敦煌文書、明清檔案,引起西北考察,催生邊疆考古。中國民族古文字學和外來文字研究,不僅影響到中國的邊疆考古,還影響到鄰國的海外考古。此外,「羅王之學」,特別是王國維的研究,還影響到郭沫若的馬克思主義史學。王氏開創的戰國文字研究,更是拓展為當今古文字研究的新潮流。

正如王國維所言,「吾輩生於今日,幸於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叩問厚土以尋中華之脈,探索古事以知今日之形。在李零教授深入淺出的講述中,我們可以窺見歷史洪流中一代大師的學術之路、感受純粹學問中一顆赤子心的真摯坦誠。而李零教授以其紮實的學問、專業的態度帶來一場場精彩的講座,亦體現北大人的學者風骨。

人物介紹

李 零

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1977-1983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參與金文資料的整理。1979-1982年就讀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師從張政烺先生做殷周銅器研究,獲歷史學碩士學位。1982-1983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灃西隊從事考古發掘。1983-1985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業經濟研究所從事先秦土地制度史的研究。1985年至今任教於北京大學中文系。

主要研究領域有考古學、古文字學、古文獻學、藝術史、軍事史、方術史、思想史、歷史地理等。代表作有《〈孫子〉古本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李零自選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三聯書店2004年)、《中國方術(正)考》(東方出版社2000年,中華書局2006年)、《中國方術續考》(東方出版社2000年,中華書局2006年)、《我們的經典》(三聯書店2014年)、《我們的中國》(三聯書店2016年)、《萬變》(三聯書店2016年)、《子彈庫帛書》(文物出版社2017年)、《波斯筆記》(三聯書店2019年)等。

來源: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

圖片: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劉學紅

編輯:閆羽曼、吳雨睿、劉亞凡

排版:杜金瑩

責編:李霽

北大學生搗鼓出這個,「大佬」們坐不住了......

北大「男神」教授,無限可能正在開啟!

北大大設施,竣工!

北大原創,版權所有

若需轉載,敬請聯絡

期待投稿,歡迎合作

郵箱:gbdgw@pku.edu.cn

考古明今,繼往開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