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在路上」的熱愛與堅持,詮釋「我們的滾燙人生」

深度文娛 發佈 2022-11-07T13:53:20.953032+00:00

《我們的滾燙人生2·騎行季》第二期,穿越沙漠之旅還在繼續,騰格里沙漠腹地路況非常複雜,「保鮮膜」車隊頻繁出現車輪陷沙、摔車,更要面對起伏地貌看不到前路的恐懼,在經驗豐富的任賢齊看來「不亞於一次拉力賽難度」。

《我們的滾燙人生2·騎行季》第二期,穿越沙漠之旅還在繼續,騰格里沙漠腹地路況非常複雜,「保鮮膜」車隊頻繁出現車輪陷沙、摔車,更要面對起伏地貌看不到前路的恐懼,在經驗豐富的任賢齊看來「不亞於一次拉力賽難度」。

56歲的任賢齊、55歲的鄭鈞、48歲的張震岳、43歲的郝雲與吳卓羲加上36歲的仁科,毅然踏上了這場考驗身體與心理極限的絕地騎行。沒有人打退堂鼓,如郝雲所說:「我看到一個沙坡、一個沙峰,雖然很高、很陡、很難,我要是都沒有衝動想去沖一下,我之後一定會後悔的。」

從《我們的滾燙人生》第一季的職業體驗勵志真人秀定位,到這一季打造「國內首檔摩旅挑戰真人秀」,變化的是形式,不變的是其主題與精神內核。在沙漠深處,哥哥們勇往直前的勇氣和不懈的熱愛,也引出了節目的主題:什麼樣的人生才算得上滾燙人生?

第一期還是感受摩托騎行的簡單模式,第二期突然開啟地獄模式,最終完成308公里高速公路、15公里峽谷路段和25公里沙漠穿行的壯舉,這樣硬核的「滾燙」是在屏幕上不多見的。而他們的挑戰與收穫,也在與治沙植樹人員的交流中,給觀眾帶來了更多的震撼、思考與能量。


展現騎行文化與騎行精神

熱愛始終「在路上」

把車停穩在阿拉善沙漠出沙口的一刻,經驗豐富的教練錢佩隆感慨哥哥們是「史上最快的速成班,穿越了這麼大的沙漠」。在進入沙漠之前,他們在一天的訓練時間裡,高效地掌握了沙坡、沙坑以及流沙等複雜地貌的應對方式。

而成績背後,是一群為了完成夢想奮鬥的普通人。為了保證團隊整體的訓練效果,其他人會陪著經驗相對最少的仁科一直練到技能熟練掌握;許久沒有騎車的鄭鈞獨自加練,甚至在晚上吃飯的時候累到手抖而拿不穩筷子。

從摩旅題材的角度上說,《我們的滾燙人生2》是一次極具沉浸感的完整體驗。在這趟旅途中有熱血、有困難、有友誼,對於普通觀眾而言,這是一次成功的公路敘事;而對於專業的騎行人士或者愛好者來說,節目中有大量騎行運動介紹和專業知識,通過一次完整的遠行過程提供了非常規範的經驗分享。

第一期開始的時候,節目科普的大部分還是常規知識,比如半盔、四分之三盔和全盔的區別,以及全路況摩托和Chopper的區別;保障組的吳卓羲和仁科,兩個人在採購過程中的對比,也通過有趣的方式向觀眾表現了,正確的準備工作應該有哪些內容。

而到了第二期,在更具專業性的訓練中,觀眾還可以看到沙漠騎行的各種知識,越野騎行的安全要領、正確的沙坡下坡姿勢,包括操作失誤摔車時,每次還會有問題分析。無論是摩旅愛好者還是普通觀眾,這都大大增加了沉浸感體驗。

這也體現出《我們的滾燙人生2》對於當下的內容市場的價值。節目開篇提到,目前我國摩托車保有量不斷提升,騎行正在成為很多年輕人的日常和生活方式,作為一種現象,其背後的文化和精神,以及開始流行的深層原因都應該被看到。

但這樣的內容此前並不多見。或許主要原因就在於摩旅節目的拍攝難度太大,團隊需要在各類複雜地貌下完成工作,嘉賓往往也會面對更大的風險。正因為如此,節目組選擇的幾位哥哥是有不同程度摩托技能和經驗,且有著對摩旅充分的熱愛和冒險精神的。

「摩托像是低空飛行的鳥。」即使是多年沒有騎行的鄭鈞,描述摩托上的感覺仍然不乏詩意和浪漫。而他們的熱愛和付出,分別收穫了最好的回報。

如果從節目的敘事邏輯上看,前兩期《我們的滾燙人生2》有著一個向上的結局,他們穿行在西北最美的山川谷地之間,在沙漠腹地探索地球心臟,感受著沿途的風景、結識的新友、身邊的陪伴,用騎行文化和騎行精神作注,以「在路上」詮釋著對自由的嚮往和對生活的熱愛。


讀懂車輪所向的土地

是夢之旅更是「公益行」

第一期的行程里,當鏡頭緩緩升起,黃河、植被與西北連綿的山川夾雜其間,寧夏中衛66號公路以突如其來的美麗震撼著鏡頭前的觀眾。尤其是進入沙坡頭後那些頑強的綠色,更讓每一位騎行客印象深刻。

《我們的滾燙人生2》不但在展示美,更想探究美背後的故事;讀懂車輪所向的土地,讓這趟哥哥們的夢之旅,有了根植於土地的意義和價值。

離開出沙口後,他們在沙漠的邊緣見到了吳向榮和他負責的鎖邊基地,即「阿拉善騰格里沙漠鎖邊生態公益項目基地」,所謂「鎖邊」,就是通過種樹鎖住沙漠的移動和擴大趨勢,並慢慢地去修復它裡面的一些生態,逐步地把它穩固下來。

「二十年建造生態鎖邊林,減緩沙漠化進程」,聽到在這裡發生的故事,郝雲首先提起了自己的親身經歷,他所在的北京二十年前一直面對著來自西北地區的沙塵暴,而現在幾乎已經看不到了。原來相隔數千公里、發生在沙漠的防沙治沙工程,其實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而鄭鈞回憶起自己的父親就曾是三北防護林的工作人員,參與完成了主要的前期調研;這也讓吳向榮不禁感慨:「那個年代,條件那麼艱苦,但中國防沙治沙的基礎就起源於那個時代。」幾代人的治沙夢,在他們的交流中呈現為這片土地上幾十年的壯闊史詩,那份熱忱與壯志,改天換地的奇蹟,都讓觀眾對這裡防沙治沙的功績有了更深的認同感和敬意。

關註腳下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與故事,讓《我們的滾燙人生2》成為一次「公益行」,不但帶觀眾們深入體驗了中國西北生態的形象變遷和價值,也讓觀眾更具代入感地感受防沙治沙工程背後的考量與付出。而烏蘭湖的美麗,讓這種守護的價值無比生動地呈現在眼前。

面對那片殷紅的湖水構成的「地球心臟」,任賢齊感嘆著:「或許你會覺得這個湖沒什麼了不起的,但是一個湖的枯竭或是被生態浩劫毀滅之後,它會擴及到整個地區的生態。」呼籲大家愛護大自然的背後,是一檔節目、一群人對生活保持熱愛,更對明天保持期待。


不悔付出與熱愛

溯求「滾燙人生」的精神內核

從第一季哥哥們體驗六種職業,再到第二季挑戰摩旅,「我們的滾燙人生」IP在形式上的改變,似乎更像是探索「滾燙人生」內涵過程中的反求諸己。

相比上一季通過致敬平凡英雄,倡導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這一次節目更深入地挖掘著「滾燙人生」的精神基石,在「做什麼」之後討論「怎麼做」。

如何實現一段「滾燙人生」?要保持不竭的熱情和熱愛,堅守心中的目標,更要有為了實現目標不畏艱險的奮鬥、冒險精神。無論是在第一季里消防員、警察、鄉村教師等奉獻型崗位上,還是靠一輛摩托穿越大沙漠實現對自我的挑戰,那些他人所不能的背後,都需要強大的能量支撐。

《我們的滾燙人生2》並不只是一次造夢或者喊口號,在節目裡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這種挑戰的難度和分量,堅守、無畏、奮鬥這些詞彙,在幾百公里的騎行路程與沙漠絕地面前,顯得無比生動。

即使騎行小隊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但在艱難的沙漠環境中仍然變故不斷。剛到沙漠邊緣的峽谷路段,鄭鈞的摩托就陷入沙坑;在烈日的炙烤下,保障車出現爆胎。

而進入沙漠腹地,頻繁的摔車雖然在細沙中不容易受傷,但每次扶車都意味著巨大的體力消耗。當小隊不得不在黑夜中趕往出沙口時,則出現了最擔心的走散情況,但當吳卓羲終於追上小隊,哥哥們眼睛裡沒有後怕,只有看到同伴無恙的欣喜和完成目標的激動。

惡劣的生存環境,成為「挑戰不可能」跨越沙漠時的甘甜成果;沿途的美景與美食,所見所感都成為難得的體驗和財富。這樣的精神是追求「滾燙人生」的動力閥。

當吳向榮向哥哥們介紹,20年來鎖邊生態項目已經建成總長度超過60公里、造林面積超84565萬畝、造林株數超過1000萬棵的生態林,觀眾在這位防沙英雄的眼中同樣能看到凝聚「滾燙人生」的精神能量。尤其是當哥哥們親身體驗栽種幼苗,聽到必須保證容器苗下面土球的完整,否則存活率10%都達不到時,更感受到這20年來沙漠育林的不易。

《我們的滾燙人生2》榮幸地成為這項偉大工程的見證者和記錄者。哥哥們的經歷也在精神層面,與這些英雄們實現了一種小小的互文,只有不畏艱難地付出,才能品嘗最甜美的果實。而他們接下來更多的騎行旅程與所見所感,將繼續探索實現「滾燙人生」的所需和所得,期待最後會給出的完整答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