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自己的情緒嗎?你是否可以處理好情緒

智慧爲師 發佈 2022-11-07T16:19:22.378733+00:00

很奇怪,在小的時候你的父母可能會跟你說。你需要做一個誠實的孩子,但是往往卻在當你說,你想玩的時候,他會告訴你去學習。

很奇怪,在小的時候你的父母可能會跟你說。你需要做一個誠實的孩子,但是往往卻在當你說,你想玩的時候,他會告訴你去學習。當你想要吃東西的時候,他會告訴你,不可以吃。

明明說讓你自己做決定,但是卻很奇怪,只會讓在有限的範圍內自己做決定。所以你會很迷茫,到底應該怎麼樣做是對的呢?如果你不去自己思考,只是像一個木偶一樣,按照父母的說法去行動。那麼你又在哪裡?

所以父母一開始就告訴你,要隱藏好自己的情緒。你就可以按照父母的要求說可以怎樣怎樣。以至於,在你慢慢地長大後,卻發現自己並不會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情緒都隱藏在了心底的最深處。

加拿大的心理學博士莫妮卡.布里永用她在心理學近40年的經驗,引領讀者去體驗情緒的需求。著成了這一本書,《我戰勝了壞情緒:讓每一種情緒都有積極的意義》。

每一個情緒,其實都代表著一種心理需求。如果這個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那麼這個情緒就會無法得到疏解。而當我們能夠滿足需求之後,才能夠真正的體驗生命。

情緒每時每刻都與我們共存,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生命狀態。

情緒的作用也是多種多樣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適應日常生活。

比如說,當你遇到一隻老虎的時候。不用你的理智去分析,你的情緒就會直接選擇規避風險去逃跑還是戰鬥。而這個情緒就是恐懼,恐懼這個老虎會給你帶來生命的危險。有了情緒,我們的逃跑和戰鬥的行為才得以被激活。

大部分的時候,情緒是會適應當下的情境。我們的情緒會有很多,但是敵是友呢?

愛與依戀的感覺是一種積極的感覺。當我們體驗到愛會感到幸福、安全、快樂並充滿希望。

作者認為如果在嬰兒期建立依戀的時候是充滿痛苦的,那麼就難以形成成熟的情感連結。也就是那種童年缺愛,因此他自己就不懂愛,也無法去給別人帶去愛。

喜悅和悲傷是個體從出生時便有的情緒。喜悅反映了身體的平衡狀態和較高的活動水平。而悲傷的是,個體的思維節奏會放慢,具有少量的心理保障處於活動狀態,他的想像力被凍結了。

過度的喜悅和過度的悲傷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還記得范進中舉的故事吧,當喜悅到達一定的程度,容易引發躁狂症。因此當人在遇到事情的時候,不管是什麼事情,什麼情緒,都可以對自己有個清楚地覺察,並且對自己有個清楚的認知,那麼,接下來的與情緒和解,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我戰勝了壞情緒》,把情緒轉變為,對自己有好處的情緒,可以接受的情緒,這樣連通個體身心,調整一個人的身體功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