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為什麼要給錢

心理師張亞林 發佈 2022-11-08T11:39:46.496622+00:00

如果掉了餡餅,可能加了料。一般來說,來訪不給錢,給的就是別的。即便來訪很幸運,這個餡餅沒有加料,免費的午餐,應該吃不長久,也不穩定。

心理諮詢為什麼要給錢?

因為天上不會掉餡餅。

如果掉了餡餅,可能加了料。

一般來說,來訪不給錢,給的就是別的

即便來訪很幸運,這個餡餅沒有加料,免費的午餐,應該吃不長久,也不穩定。

穩定,是心理諮詢起效的基礎

很多時候,心理諮詢的工作是把原生家庭帶給來訪的不確定慢慢抱持住,帶給來訪穩定的感覺,從而達到改變體驗的結果

舉例說明,一個邊緣人格的母親有時候抱著孩子又親又笑,「寶寶,你真乖";有時候會對嬰兒大呼小叫,」我怎麼生了你這樣一個累贅「;孩子沒辦法理解母親」時而歇斯底里,時而春風拂面「這樣兩頭擺盪的極端行為,可能會覺得」我不夠好,我讓媽媽生氣了「或者直接將這個看似沒有邏輯的不穩定學到了(代際傳遞),那有可能孩子長大需要找諮詢師來調整自己這個」不安全、不穩定「的體驗。


筆者也的確在某些自媒體平台見過成千上百的「免費心理諮詢」

一方面為同行感嘆生意難做,客戶難求;一方面特別怕「便宜無好貨」後傷了來訪者的心,最後傷了這個步履維艱的行業。

如果諮詢對來訪來說是免費的,那麼可以猜想,這個關係將會滿足諮詢師除了錢之外其他的需要


諮詢師有什麼需要?

那說來話長,比如以下種種:

  • 成就感、價值感
  • 滿足諮詢師的自戀
  • 執業初期需要小白鼠
  • 學業需求或者項目要求
  • 把免費來訪者的故事發小紅薯
  • 積累時長


免費諮詢究竟可不可以?

不是不可以。

存在即合理。

前提是你們相互坦誠,互惠互利,各取所需。

如果來訪真的是經濟上困難,需要找免費諮詢師,在以上這些原因里,我建議寧願選單純為了完成學業積累時長的免費諮詢,這樣的諮詢師頂多是諮詢經驗和技能差一些,相對來說產生其他風險的可能性小,效果跟時間投入比起來可能稍微低一些。

如果很不幸,遇到PUA來訪的諮詢師甚至是「殺豬盤」,有可能對尋求幫助的來訪雪上加霜

但,在這個框架下進行的不一定是常規的心理諮詢,可能是「邊緣諮詢行為」,或者是「為了某個美好明天的實驗」,背後會有隱藏的動機,相處的過程中也會產生隱形的動力。

而且,幾乎可以保證,這個關係無法持久

因為,諮詢師也是有成本的,學習和執業有巨大的成本

正規的諮詢師需要完成自己的學業(國內2年應用心理學研究生學習成本10-20萬,如果是各大機構的2年培養課5-8萬)、有自己的督導(平均600/次)、見自己的諮詢師(平均600/次)、租心理諮詢室(100-150/次),這都是錢。

如果來訪是免費的,諮詢師投入了精力、能力、耐心、金錢,再經受了來訪帶給諮詢師各種投射、期待、理想化破滅等等耗費心力的過程,即便諮詢師是尋求「積累時長」,也很有可能在諮詢過程中懷有對來訪的恨意,潛意識地報復。

用愛發電,有時會竭澤而漁


除了以上因素,免費會埋下一個隱患:沒有合同的約束

借用當事人跟律師之間的關係來做一個類比。

《傲骨賢妻》裡有一個片段,同事要請教律師一個法律問題,先向律師借了一塊錢,然後把這一塊錢給她作為聘請對方為自己律師的費用,這之後的討論才可以「under attorney-client privilege」,即,給錢之後講的話才保密,這對雙方都是保護,保護當事人(基本)無顧忌的暢所欲言,也保護律師避免被執法部門「騷擾」。

心理諮詢的付費,代表雙方達成了一個「來訪用金錢換取諮詢師的時間+經驗+能力+環境之對價」的協議,雙方應簽署服務合同,一邊交錢,一邊交付服務,遵守合同中約束的設置和義務。

對於諮詢師來說,除了服務協議中的約束,還要受諮詢倫理的約束,這是諮詢師頭上懸著的劍,比如不能雙重關係等等。

金錢可以說是目前市面上能找到的最公平且容易衡量的一般等價物

如果我的諮詢師不收錢,我才真要害怕,我的故事會不會見諸於《知音》或者《青年文摘》。

畢竟,誰的人生沒點DRAMA呢

P.S:如果你希望將你的故事見諸於世,歡迎來找我,只收諮詢的錢,不加收美化故事的附加費

~~

等價交換是人格成熟的標誌,是平等對話的基礎

一位諮詢師前輩分享過一個案例:

熟人介紹了一個朋友來我的團體課,她很高興但是堅持要交錢,說交錢的效果會好一些。我當時很佩服她的聰明。很多人都喜歡免費的感覺,你什麼都不用付出,就可以獲得。我覺得這是一個小孩的幻想:我在這裡什麼都不做,媽媽會來滿足我照顧我。成年人就不一樣了,知道我想要這個,我要做些什麼獲得這個,這是可以自我滿足的狀態,也對自己的需要付出了責任。

諮詢師是被來訪請來幫助自己、發現自己、更好地成為自己的人。

請牢牢地把這個選擇權握在自己手上,並擁有說走就走的底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