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指導工匠做弓,暗藏邯鄲大敗緣由,人生得意後他做錯了什麼?

欲雲談史論今 發佈 2022-11-08T23:09:02.690525+00:00

范雎見了,馬上關心地上前詢問:「下臣聽說,主上憂慮則是臣下之辱;主上受辱那臣下就應為之而死。今天大王臨朝而憂,下臣請求治罪!」

這天,秦昭王坐在朝堂之上,不斷地嘆氣。范雎見了,馬上關心地上前詢問:「下臣聽說,主上憂慮則是臣下之辱;主上受辱那臣下就應為之而死。今天大王臨朝而憂,下臣請求治罪!」秦昭王看看了范雎,緩緩地說道:「楚國劍極其鋒利,可他們的倡優卻很拙劣。楚劍鋒利,就意味著楚國士人大多彪悍;倡優拙劣,說明楚人思慮極遠。思慮遠又能用猛士,我擔心楚人會圖謀秦國!如今武安君已死,鄭安平等人又叛國,秦國可謂是內無良將,外多強敵,這就是我憂心的事!」

武安君白起,是被秦昭王與范雎聯手逼迫而死。可在邯鄲戰敗後,秦昭王反思白起所說的種種,才猛然醒悟他的話都是金玉良言。人們都稱白起為「戰神」,他平生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這並非是因為白起擁有什麼「超人」能力,而是他能清晰地判斷出哪些戰應該打、哪些戰不應該打。可惜,秦昭王與范雎卻誤以為他是恃功自傲講價錢,最終讓秦國白白損失了一位大將!

白起死後,秦昭王與范雎將王陵、王齕、張唐等人輪番派上戰場,結果趙人卻頑強地抵抗了三年。後來,在諸侯援軍有力配合之下,趙人擊潰了秦軍,取得了邯鄲保衛戰的勝利。更令范雎難堪的是,他的親信鄭安平還在前線率軍投敵,成了趙國的武陽君!

邯鄲戰敗後,為防範雎難堪,秦昭王還特意在朝中下令:「誰再敢討論鄭安平之事,就以鄭安平之罪來懲罰他!」

可現在秦昭王不但重提鄭安平,言語中還在惋惜白起之死,這讓范雎如何能不膽戰心驚?數年前,秦昭王為了替范雎報仇,曾下令在整個東周追殺魏齊;可現在,言談之間卻處處露出機鋒來刺激范雎,為什麼兩人的關係會惡化到這種地步?

這一切的變化,都源於范雎的另一位好友王稽。

邯鄲之戰過程中,王稽自恃背後有人,對前方軍士十分粗暴。結果邯鄲之戰兩年後,眾多軍士紛紛造謠稱王稽造反,秦昭王因此將他誅殺!


鄭安平是范雎所薦,結果戰場投敵;王稽也是范雎所薦,結果又因私通諸侯而獲罪。秦法規定,舉薦他人而被舉薦人犯了罪,那麼舉薦人與被舉薦人同罪。前一次鄭安平叛國,秦昭王還能原諒范雎;可現在王稽竟也是如此,秦昭王頓時怒了,就想將范雎一起殺了!

看出秦昭王心思,范雎趕忙主動上前請死:「下臣原本是東方偏僻之地的下賤人,在魏國獲罪,逃亡來到秦國。下臣沒有諸侯作後援,也沒有親近的王侯朋友,是大王您將我從流亡中提拔上來,讓我主持國家大事。天下人都知道我的身世,也知道大王對我的提拔。如今我遭受讒言,有人認為我與罪人王稽同聲同氣。但如果大王明令處死我,這倒讓天下人看出大王提拔重用我是一個錯誤,諸侯必定會對此議論紛紛。下臣請求大王賜給我毒藥,並恩准我以相國之禮下葬,這樣大王既可治我的罪,又沒有用人失誤的名聲!」

范雎這番以退為進的話,果然起效。當年秦昭王之所以重用范雎,就是為了趕走了舅舅魏冉等等權貴。魏冉等人掌權時,秦國雖然也出現過小波折,但從未經歷過邯鄲這麼窩囊的大敗戰。現在重用范雎沒幾年,白起無辜而死、邯鄲戰敗、鄭安平投敵、王稽私通諸侯等等醜聞層出不窮,讓秦昭王臉上無光。現在再公開處死范雎,不等於秦昭王公開承認自己用人失誤了嗎?

想到這,秦昭王馬上轉變了態度:「說的有道理!」於是,秦昭王並沒有殺范雎,反而是繼續善待他。

雖然面子上依然是君臣和睦相處,可內心深處的防範和猜忌已生,再也無法彌合。秦昭王這次慨嘆楚人將會圖謀秦國,就是在故意刺激范雎:「戰神」白起走了後,誰還能替秦國擺平楚國?

聽到這,心中有愧的范雎無以為答,只能默默地退下了。望著范雎離開的背影,秦昭王的眼神極為複雜:這位曾經的重臣,還值得信任嗎?

事實上,在鄭安平投降後,秦昭王就已經對范雎生出了疑心。


當年范雎剛被秦昭王重用之後,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東擴策略,結果大獲成功。為獎勵范雎之功,秦昭王將應(今河南寶豐縣南)分封給他。從此,范雎又被尊稱為應侯。可秦軍邯鄲戰敗之後,一時間山東合縱勢力大增,韓國也趁機對秦發起進攻,攻占了汝水以南的大片土地。而應,恰好就在汝水之南。

得知此事,秦昭王就問范雎:「您丟失了封國,現在發愁嗎?」

鄭安平投降後,范雎早就是天天如履薄冰,哪裡還敢說真心話,答道:「下臣不發愁。」

秦昭王有些不信:「為什麼呢?」

范雎沒有直接回答,卻講起了一個故事:「魏國有位名叫東門吳的人,他的兒子夭亡,他卻絲毫都不哀傷。他的家宰問:『您疼愛自己的兒子,可謂是天下少有。可現在您的兒子死了,您卻一點都不哀傷,這是為什麼?』東門吳答道:『我原來是沒有兒子的人,沒有兒子的時候就沒有什麼憂傷;現在兒子死了,就和沒有生兒子時一樣,我又有什麼可憂傷的呢?』我當初也是平民百姓之子,當平民百姓之子時沒什麼憂愁;現在失去了汝南的封國,心情就和失去兒子的東門吳一樣,我為什麼要發愁呢?」

范雎這番話,看似灑脫,可卻違背人之常情:哪有自己兒子死了一點都不悲傷的人?易牙等人做非人情之事,遭到管仲懷疑;樂羊為非人情之事,又遭魏文侯懷疑。范雎這麼一類比,秦昭王的疑心病反而更重了。

於是,秦昭王又找來大臣蒙傲,對他說:「秦國要是有一座城池被圍,我都會寢食難安。可現在應侯失去了封邑卻說不發愁,這是真心話嗎?」

蒙傲,即蒙驁,原本是齊國人,為後世秦國名將蒙恬的爺爺。見國君懷疑范雎,蒙傲毫不含糊地表明了立場:「請讓我去探聽一下他的真情。」

蒙傲見到了范雎,故意誇張地對他說:「我想去死!」

見蒙傲如此,范雎有些莫名其妙:「你說的是什麼啊?」


蒙傲裝出沮喪的樣子說:「大王尊您為師長,天下無人不知,何況是秦國之人!如今我蒙傲被任命為秦將,統率著秦兵,我原以為韓國弱小,沒想到他們竟敢違逆秦國,搶占您的封邑,這樣我還活著幹什麼?還不如去死!」

聽到這,范雎才明白過來,蒙傲這是來表忠心的。因為鄭安平的投降,范雎如今在朝中飽受猜忌;難得有一名武將主動來投靠,范雎心裡倍感安慰。於是,他主動下拜,對蒙傲說:「希望把這事委託給您!」

從范雎府邸一出來,蒙傲就把這事告訴了秦昭王。

從此以後,每次范雎一談到韓國之事,秦昭王都不聽信,總以為他是為了奪回自己的封地。雖然范雎還是秦相,但他與秦昭王之間的芥蒂就已經產生了。

范雎提出「遠交近攻」時,秦昭王對他無話不聽;到如今君臣卻猜忌甚深,范雎到底是做錯了什麼呢?

有人說,是因為范雎上下其手害死了白起。後來邯鄲戰敗後,秦昭王意識到白起是被冤殺,所以才會對范雎起了疑心。然而,由於白起是由魏冉一手提拔起來,兩人關係異常密切。對舅舅甚為忌憚的秦昭王,未嘗就不想除掉白起以絕後患。

其實,更重要的原因在於,邯鄲之敗證明,范雎對秦國已失去了價值。

邯鄲大敗前,范雎的「遠交近攻」策略,讓秦國獲得了巨大利益;長平之戰的勝利,更是讓范雎的人生到達了頂峰。為什麼秦國仕途的最初幾年范雎能取得巨大成功?

核心就在於他能發揮自身在戰略眼光上的特長,對穰侯時代的政策進行糾偏,讓秦國的東擴進程重新踏上了正確道路。

可取得成功之後,范雎的心態卻發生了巨變。

一次,范雎見工匠在制弓,就上前進行指導:「弓被折斷,一定是在它製作接近完成時,而不是在製作開始之時。工匠在制弓時,都是先把弓弩放在校型工具中定型三十天後才上弓弦,然後不等一天就開始射箭,這是開始時緩慢而使用時卻急促,怎麼能不折斷?我這次做弓不能這樣。先用校型工具定型一天,上弦後三十天才可以射箭,這就是開始時急促而最後有節制。」面對相國,制弓匠人不敢辯駁,老老實實地按照范雎要求去做。結果,這批弓在後來使用時全都折斷了!


人生得意之後,范雎心態急劇膨脹,任何事務,不管懂不懂,都想插手。連製作弓箭這類高度專業化的事務,范雎都強行要求別人按自己心意行事;而盲目插手自身不擅長領域的事務,這才是他遭遇人生滑鐵盧的根本原因。所以說,范雎指導工匠做弓一事,就暗藏了秦軍邯鄲大敗的緣由——如果邯鄲之戰前能虛心聽從白起這種軍事專門人才的意見,范雎又何至於失敗?

因此,秦昭王之所以對范雎產生疑心,不是因為誤殺白起,根本還是因為范雎無法再為秦國創造更大的利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