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師歷代家譜及其事跡(第31代--第63代)

吾德如微塵 發佈 2022-11-09T09:20:41.318890+00:00

張時修 ,生卒年不詳,字朝英。《漢天師世家》載:乃二十七代天師象中之孫,敦直之子。付朝英解化而去,是經眾推之嗣教。

第三十一代天師

張時修 ,生卒年不詳,字朝英。《漢天師世家》載:乃二十七代天師象中之孫,敦直之子。虛靖天師游至泗州時,以印劍經??付朝英解化而去,是經眾推之嗣教。曾辭曰:〝繼先吾從子也,吾何後之。眾曰:〝法統所在,遂嗣教〞。《仙監》也說:〝虛白先生(即二十六代)之後也,素習儒術,累舉不第,乃恬然靜退,志慕修煉。以虛靖不娶無嗣,眾推承襲〞。年六十一歲而化。元至正十三年贈〝正一弘化明悟真君〞。

第三十三代天師

張景淵 ,生卒年不詳,字德瑩。初名伯景,宋孝宗乾道中侍父入朝,帝異之,御筆更名景淵。《仙監》說他〝儀冠軒偉,豐玉枕、美須髯,人皆謂有正一之風〞。掌理三元之教後,符??受者尤盛。《漢天師世家》則說:嘗醮於內廷,有大感應。元至正十三年贈〝崇真太素道真君〞。

第三十四代天師

張慶先 (?-1209),字紹祖。初慶先未長,景淵曾經幼弟嗣先攝天師,嗣教十一年,族長議以景淵有子當傳,即以印劍付慶先,退休樂道以終。《仙監》載:慶先降世,天姿閒雅,賦性簡默,蓋如列子居鄭圃。時人先無知者,久而聲名方馨,神異煥發,道俗宗響。辛酉五月正襲三十四代之位。歲以三元日傳??,奉養香火者雲至。自則以真純自守,儉素居家,慈仁接物。見貧乏寒棲之士,尤加惻隱而周濟。元至正十三年贈〝崇虛真妙光化真君〞。

第三十五代天師

張可大 (1217-1262),字子賢。三十二代守真之曾孫。理宗紹定三年(1230),正承三十五代教事。《仙監》說他〝丰神秀異,性識不凡,四方參受法??者數萬,道化盛行〞。宋端平三年(1236)累召赴闕,賜鋟經貲,重刊先朝??板。嘉熙三年(1239),七月,賜號〝觀妙先生〞,敕提舉三山符??,兼御前諸宮教門公事,主領龍翔宮。重修真懿觀(在龍虎山區),賜田若干頃,並免其租稅。《元史》則雲:元世祖忽必烈南下至鄂州(今武昌)時,曾特遣使者往訪,乃授言曰:〝後二十年天下當混一〞。景定四年(1263)四月,以印劍付次子宗演,具表》辭謝,年四十六歲羽化。宋度宗左丞相江萬里曾為撰碑銘。後元世祖又為作制,元至正十三年贈〝通玄應化觀妙真君〞。

第三十六代天師

張宗演 (1244-1292),字世傳,號簡齊,三十五代可大之次子。性淵靜,少穎敏,年十九嗣教。《元史?釋老傳》載:世祖於至元十三年(1276)平定江南,即遣使召見天師張宗演,至則命廷臣郊勞。待以客禮。命主領江南道教。同年六月,設醮於內廷。明年,又醮於長春宮(今北京白雲觀)。賜號〝演道靈應和真君〞。給二品銀印。《漢天師世家》說他:〝得自給牒度人為道士。路設道錄司,州設道正司,縣設威儀司,皆屬焉〞。元世祖十五年(1278)秋七月,建漢天師正一祠於京城、命龍虎山弟子張留孫居之。至元十年(1281)、二十五年,又屢召至闕,設醮奏章,遣使持香幣詣龍虎、合、皂、三茅設醮。至元辛卯(1292)年羽化。元世祖特諭詔書並制贊,元成宗時亦制贊曰:〝

張宗演慶衍仙靈之學,探靜定之功……宗風為之益振,玄教為之增光〞。並加贈為〝演道靈應和玄靜真君〞。

第三十七代天師

張與棣 (?-1294),字國華,號希微子。宗演之子,淵默寡言,洞明三教,並善詩文。至元二十八年嗣教,上召見,授〝體玄弘道廣教真人〞,掌領江南諸路道教事。元成宗登基,復召並命設醮於圓殿及長春宮,命天下行其醮典,改天下諸路天慶觀為玄妙觀。嘗謂弟子說:吾世味素薄,今留京師,久非吾願也。懇乞歸山而未允,不久示化於京師崇真宮。上遣使護柩還山,並敕廷臣祀祭於都門。《元史·釋老志》也說:〝與棣嗣為三十七代,襲掌江南道教,三十一年入覲,卒於京師〞。

第三十八代天師

張與材 (?-1316),字國梁,號廣微子,宗演之次子。天資仁厚,善詩文並工於寫竹畫,大字草書(見《書史會要》卷七),畫龍尤妙。相傳其畫龍變化不測,了無粉本,求者鱗集。晚年因道教事務之故,很少動筆。據《丹青志》雲:〝人有絹素,輒呼曰:「畫龍來﹗」頃之,忽一龍飛上絹素,即成畫矣〞。《漢天師世家》說他〝書翰精奇〞至元三十一年(1294)嗣教,上遣使賜冠服玉佩,俾掌教事。元貞二年授〝太素凝神廣道真人,封其母為〝玄真妙應仙姑〞。仁宗即位,特賜寶冠、組織文金之服,延佑三年卒。曾為道士杜道堅《玄經原旨發揮》作序。

第三十九代天師

張嗣成 (?-1344),字次望,號太玄子。與材子。延佑四年嗣教,制授〝太玄輔化體仁應道大真人〞。主領三山符??,掌江南道教事,得給度牒,以行法??,。延佑七年(1320)和泰定四年(1327),先後即行省(即江浙行省)建大醮,治鹽州海潮有應。英宗即位,詔見於上都(在今察哈爾多倫縣),降璽書給驛護還山。泰定二年(1325)二月一日,設黃??大醮於長春宮,孫履道、吳全節助之。帝作制加授〝翊元崇德正一教主,知集賢院道教事〞。三年三月又頒制加授〝知集賢院事〞。至正四年(1344),游五嶽和青城,化為寶應(今江蘇境內)。撰有《道德真經章句訓頌》二卷(見《道藏》),並善畫龍,工於草書。曾作《盧山圖》。明洪武三年,追贈〝正一教主太玄弘化明誠崇道大真人〞。

第四十代天師

張嗣德 (?-1352),號太乙,與材次子。性情寬厚,善文好詩,且工於墨竹禽鳥,至正四年嗣教。行教九年後,《漢天師世家》說:〝壬辰(至正十二)天下兵興,命弟子舒准寅募義保障,凡鄰郡間兵不敢犯,民賴以安〞。同年十月,微疾而化。至正十三年(1353)制授〝太乙明教廣玄體道大真人〞,主領三山符??,掌江南道教事。

第四十一代天師

張正言 (?-1359),號東華,嗣德長子。《漢天師世家》說他:〝貌古神清,沉靜寡言〞。時乃元末明初兵爭之際。京道不通。嗣教二年余、江浙行省嘗遣間使傳元順帝之制,授其為〝明誠凝道弘文廣教大真人〞,主領三山符,掌江南道教事。次年,曾集諸弟子說:〝吾家世代以福國忠君化民為本,今天下兵爭日久,朝廷去遠,吾諸弟子總玄教於北,可無一言致徵兆之乎〞。(見《漢天師世家》)己亥中元日(1359)書頌而化。

第四十二代天師

張正常 (?-1378),字仲紀。三十九代天師太玄公之子,幼穎特寬厚,性嗜老莊,言於仙道秘法尤篤志。元至正己亥(1359)年襲教。朱元璋為吳國公時,曾特發榜文命有司訪求招聘,禮請入山,依前住持道教。保護龍虎山宮觀殿宇及供器什物。乙巳年(1365),又致書回勉〝澄心定性,以凝道功〞。洪武元年,入賀登基稱帝。《明史·方伎傳》說:〝太祖曰:天有師乎乃改授正一嗣教大真人,賜銀印秩視二品。設寮佐,曰贊教、曰掌書,定為制〞。免龍虎山各色徭役,授其為〝正一嗣教護國闡祖通誠崇道弘德大真人〞,領道教事。洪武二年(1367),葺其府第,五年,加授永掌天下道教事。九年遣使召見,賜以金紋法文、玉圭佩法器之屬。敕代祠於中嶽嵩山。洪武十一年羽化,太祖曾親制祭文一通,遣使詣山致祭。

第四十三代天師

張宇初 (?-1410),別號耆山。正常之子,幼時聰穎持重,長而學識淵博。洪武十三年(1380)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范大真人〞,領道教事。二月,特召入朝,勉勵修節以格神明,誥封其母包氏為清虛 素妙善玄君,命建齋設醮於(南京)紫金山和神樂觀。庚午年(1390)入覲,降敕重建大上清宮。洪武二十四年(1391)旨諭禁私出符,賜龍虎山天師正一玄壇印,以俾關防符,鎮護名山(見《皇明恩命世錄》)。建文時,一度受貶,

明成祖朱棣即位,入賀至闕,賜以緡錢修葺大上清宮。永樂四年(1406)敕諭編修道書,命早完進來,以通類刊板。五年曾三次建齋於朝,帝有器物厚賜,並給驛券還山。六年、七年,兩次奉諭往武當山(今湖北均縣)尋訪張三丰。永樂八年羽化。藏蛻於峴泉。著作遺世者有《峴泉集》十二卷(見《道藏》,《四庫全書》錄為四卷),《道門十規》,《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通義》四卷,及詩文序論等文章,為方內方外之士所敬重。並擅 e墨竹,精於蘭蕙,兼長山水。曾畫《秋林平遠圖》,洪武三十一年(1398)所畫的《夏林清隱圖》軸傳世,現存日本。台北故宮博物院珍藏有其墨寶(有關清微雷法)。

第四十四代天師

張宇清 (?-1427),字彥璣,別號西壁。正常次子,宇初之弟,永樂八年嗣教。誥授正一嗣教清虛素光祖演道大真人,領道教事。十一年(1413)七月,遣使賜太和山(即武當山)圓光圖,八月降敕命選有道行的道士為武當山住持,九月命就大上清宮建金大齋七日。十三年(1415)詔修大上清宮,敕建真懿觀。十六年二月奉敕入京,賜冠服彩幣,白金百鎰,命祠玄帝金像於太和山。

次年,誥封其妻孫氏為〝端靜貞淑妙惠玄君〞。十八年,召命率羽士千八百人修玉大齋,十月又命建普度大齋於福建靈濟宮。二十二年(1424),又奉詔醮於太和山,仁宗即位,入賀命修薦揚大齋,敕獎金玉法印,織文金衣,鶴氅貂裘,圭佩綺幣等。宣宗改元,加封為〝正一嗣教清虛素光祖演道崇謙守靜洞玄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宣德二年羽化。善畫山水,傳世作品有宣德二年(1427)作《思親慕道圖》卷,收錄於《神州國光集》,《牧牛圖》軸,收錄於《中國歷代名畫集》(見《明畫錄》)。

第四十五代天師

張懋丞 (1387-1444),字文開,別號九陽。乃宇初、宇清之弟,正常三子。宣德三年(1428)入覲,誥授為正一嗣教崇修至道葆素演法真人,領道教事。五年設醮於仁智殿,詔授上清宮高道為道錄宮,追贈其妻孫氏為〝柔惠真靜元君〞。六年遣中官護送還山。八年復入京,次年兩建醮壇以禱安。賜給部牒五百,俾度羽士。英宗即位,曾敕建京都天師府於朝天宮內東北隅,遣禮官迎天師入府居之,命修升真大齋於朝天宮。正統二年至四年(1439)數奉詔設醮壇行齋醮,並封繼室董氏為〝溫靜柔順元君〞,六年(1441)又敕給部牒五百以度道士,九年辭歸,坐化於龍虎山,壽五十九。英宗嘗詔遣禮部郎中趙最等諭祭。

第四十六代天師

張元吉 (1435-?),字孟陽,號太和,懋丞之孫。正統十年(1445),年十一歲赴闕,誥授〝正一嗣教虛守素紹祖崇法真人,領道教事〞,母高氏為〝慈惠靜淑玄君〞。十二年,英宗念其幼孤,敕諭禁治族屬侵侮,勉勵進修用以承教,更授贊教掌書等道官輔之,其祖母訓誨爾孫,勉學修行,加意保護。(《皇明恩命世錄》)頒賜《道藏》經一部安奉於龍虎山大上清宮。景泰二年(1451)二月,給部牒一千以度道士。自正統嗣教,歷代宗、英宗、憲宗朝,屢奉詔設壇建醮十數次之多。歷代皆加封賜,成化三年(1467)嘗加封他為〝正一嗣教體玄崇默悟法通真闡道弘化輔德佑聖妙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更給金鏤正一嗣教大真人府印並玉印,御書大真人府額。恩有過前代。《明史。釋老志》有載。後因不法而貶為庶人。

第四十七代天師

張玄慶 (?-1509),字天錫,別號貞一,又號七一丈人,元吉之堂弟。博學能文,長於詩畫。成化十三年(1477)詔見,命中使梁芳傳旨,聘成國公朱儀之女為配。制授〝正一嗣教保和養素繼祖守道大真人,領道教〞。(《皇明恩命世錄》)封其母吳氏為志順淑靜元君。二十年(1484)又重申禁道流偽造私出符??敕,次年春曾特敕江西守臣重建大真人府第。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冬,攜子入朝。次年陪祀長陵,准其所奏,以子張彥??襲真人職事。四月,嘗命賚香達天目、葛仙、華蓋、武當、鶴鳴五山,回京後,詔遣通州衛指揮領官兵護送還山,並授其致仕書以榮之。正德四年(1509)終。其成化、弘治年間,嘗屢奉詔命設醮。有金幣、玉帶、金冠、蟒衣之屬以賜。《明畫錄》中說:能詩文,善書畫,尤工蘭蕙竹石。

第四十八代天師

張彥?? (1490-1550),字士瞻,別號淇然。弘治十四年,年十二隨父入朝,允玄慶之奏,錫授彥??〝正一嗣教致虛靜承弘化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正德三年(1508)入賀,給度牒五百以度羽士,敕內官監太臨李文會同江西鎮巡重修大上清宮。嘉靖元年(1522),入賀召問,對以清心寡欲。三年,詔聘安遠侯柳文之女為繼室。五年加封〝懷玄抱真養素守默葆光履和〞十二個字,准授上清宮道士為贊教、掌書。敕往禱於太和山,重建大真人府第,增造敕書閣以尊道藏經和累朝宸翰,在西立萬法宗壇以奉上帝列真,東蓋天師家廟以祀歷代真人。

並欽頒三清、四帝列曜之神像於萬法宗壇安祀,賜銀鏤掌法仙卿之印和牙刻宗傳之印,詔刻部查護上清宮田糧。十一年(1532)又敕修大上清宮,免其差徭。十八年准奏齊雲山(在今安徽)如太和山例,除宮道住持管理,賜宮名曰:〝玄天太素宮〞。世宗嘉靖年間,敕天師書諭達數十次之多,天師得子都諭書以賀,齋醮和賞賜不斷。其母、妻亦皆誥授為〝元君〞。嘉靖二十九年壽七十一羽化,世宗嘗敕文諭祭。

第四十九代天師

張永緒 (?-1565),字允承,別號三陽。嘉靖二十八年隨父彥??入朝,准嗣教襲爵,誥授正一嗣教守玄養素遵范崇道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詔聘定國公徐延德之女為配,命成國公朱希忠,遂安伯陳?? 議行婚禮。三十一年(1552)召見,賜伯爵朝祭常服冠帶之屬。次年又發內帑銀若干錠,敕建正一、靜應、祥符三觀宇。三十七年(1558),欽降香山神像一座祀於萬法宗壇,准加授道士金元清等為道錄司和齊雲山玄天太素宮、龍虎山大上清宮提點、提舉。後又特諭敕有司官員人等不許違慢,禁約族屬人等侵害。封其妻徐氏為〝靜和元君〞。四十三年(1564)建保國安民大醮於朝天宮,次年又醮於內庭,有蟒衣玉帶之賜。嘉靖四十四年羽化,遣使諭祭。

第五十代天師

張國祥 (?-1611),字文徵,號心湛,四十九代永緒之從子。時穆宗即位,由於世宗崇方術之故。隆慶中,曾一度去天師真人之號,改授上清宮提點,秩五品,給銅印,以國祥為之。至神宗萬曆五年(1577)始復故封,禮賚如舊,更給金印。赴京陛見,神宗親書宗傳字額賜之,並賜以玉刻守傳之印。敕命重修朝天宮內的府第以居,御書龍虎山真人府額。旨聘附馬都尉謝公詔之女為配,凡六禮之費,悉出於內帑。留京十三年,恩賚甚渥。還山後神宗賜修建上清宮殿宇,工程未完,於辛亥年(1611)無恙而化。誥封為〝正一嗣教凝誠志道闡玄宏教真人〞。掌天下道教事,贈太子少保。葬金溪明揚橋,立明陽觀以供祭奠。

第五十一代天師

張顯祖 ,生卒年不詳,字九功,神宗敕改名顯庸,國祥之子。熹宗天啟六年(1626)襲教。繼理修建大上清宮事,二年後方竣工。因志尚淡,樂事修煉,年未及艾,即卸掌教事,以印劍授子應京。別構靜室,名曰〝梧綠軒〞。自號浴梧散人,每日與弟子探究先天太極及心性之學。曾著《三教同塗論》,使學者得窺教旨。杜門戶之見,又著《金丹辨惑》,《浴梧詩集》凡若干卷,讀之使人明修養之迷津。樂善好施,每遇災年歲飢,盡以所積賑濟鄰里,享年八十一歲。明誥封為〝正一嗣教光揚祖范和清素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懷宗加太子少保。康熙四十二年(1703)贈〝光祿大夫〞。

第五十二代天師

張應京 (?-1651),字翊宸。明崇禎丙子(1636)襲爵,崇禎十三年(1640)入覲,時皇子得疾,奉召設壇祈禳。十七年後,時貴溪與閩接壤處盜賊峰起,禍及上清,嘗募鄉勇御之,以保邑里之安。清朝定鼎,入賀。清順治頒敕曰:〝國家續天立極,光昭典禮,清靜之教,亦所不廢……茲特命爾職理道??,統率族屬。務使異端方術,不得惑亂愚民。今朝綱整肅,百廢惟貞。爾其申飭教規,遵行正道。其附山本教族屬賢愚不同,悉聽糾察,此外不得干預。爾尤宜法祖奉道,謹修德行,身立模範,禁約該管員役。俾之一守法紀,毋致生事〞。仍給一品印,禮賚如故(見《漢天師世家》)。還抵揚州瓊花觀羽化。康熙四十二年誥贈〝光祿大夫〞,夫人朱氏明益藩郡主。

第五十三代天師

張洪任 (?-1667),字漢基,應京次子。順治八年(1651)襲教。《補天師世家》說:幼好學,通秘籍。順治十二年入覲,於南海予召見,詢及其歷代宗系,以世家稱之。命工部覓宅,以靈佑宮察院地居之。敕免本戶及上清宮各種徭役。時因外蕃有妖為害,是遣法員高維泰、楊幼芬出塞劾治,諸部落咸感其神。閒居之時,常以酒詩陶然怡趣。康熙六年(1667)微恙而化,年四十三歲。因子尚幼,命弟洪偕攝掌教事。康熙四十二年誥贈〝光祿大夫〞。

第五十四代天師

張繼宗 (1666-1715),字善述。康熙皇帝賜御書〝碧城〞額以為號。生八月父卒,叔洪偕攝理教事,年十四方襲爵。入覲,曾命分壇禱雨有應,遂命隨覲法員吳士行等三人留京,三年一易,來往給驛馬,復增二員以為定例。還山時曾御書〝大上清宮〞額賜之。康熙三十三年(1694)詔命進香於五嶽,三十五年復命,賜乾坤玉劍。四十二年授〝光祿大夫〞。四十六年賜建府第於京師,五十二年(1713)又賜帑銀葺龍虎山殿宇。五十四年入覲,至揚州(江蘇江都縣)瓊花觀羽化。

第五十五代天師

張錫麟 (?-1727),字仁祉,號龍虎山主人。康熙五十四年(1715)襲教,召見於暢春園。清世宗雍正即位,授〝光祿大夫〞,雍正五年例應入覲,法員婁近垣隨行,至杭州病篤。遺疏言子遇隆幼,請以次弟慶麟署理教事,諭允。八年,命婁近垣禮斗有應,發帑修大上清宮。九年三月,三弟昭麟以州同引見,命署大真人印務,協同監修上清宮。

第五十六代天師

張遇隆,生卒年不詳,字輔天,號靈谷,錫麟之子。《補漢天師世家》說:生而岐嶷,英俊軼倫。欽差劉公以神童目之。對法秘儒書,精勤不懈。乾隆七年(1742)奉旨承襲教事,入覲,召見於圓明園,有什物之賜,禮如舊制。賜御書〝教演宗傳〞額、及朝服袍套筆墨等。乾隆十六年,南巡時有召賜。十七年(1752),因御史梅??成所劾,部議改為正五品,不許援例請封。遂悠遊山中,悉心任化,陶然以終。三十六年(1771)又誥贈〝通議大夫〞。

第五十七代天師

張存義 (1751-1779),字方直,號宜亭。資質聰敏,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十五襲爵入覲,祈雨有驗,以法官品秩較崇,復由五品晉升為正三品,換給爵印,賜〝真靈福地〞額、及內繡老子像、御書法經,復旨照例朝覲。三十四年(1769)入覲,祈雪有應,賜珊瑚、碧玉道冠,顧繡法衣,上元日賜宴看燈。三十九年以其經監經紀司克誠留京,後嘗為京都協理提點,兼京畿道錄司、省協理。四十一年嘗赴齊雲山進香,年二十八卒,無子。遺疏請以嫡堂叔起隆承襲教事。

第五十八代天師

張起隆 (?-1798),字紹武,號錦崖,一號體山。《補天師世家》說:深沉足智,能文善詩。四方知名之士樂與之游。九歲入大學,甲午(1774)考入四庫全書館謄錄,以縣丞分發於河南,歷置開封府經廳糧儲道庫大使,布政使,司都事。乾隆四十四年(1779)宜亭遺疏請承祖法。四十五年調回江西,奉旨襲爵。八月嘗抵京赴熱河慶乾隆七旬之壽,進如意等物,賞《北斗延生真經》一部。四十七年(1782)又入覲,次年元旦於大高殿拜進慶賀表文,禮成賜老子繡像及藏香,後數入覲,並恭遇乾隆南巡於江蘇無錫,賞禮有加。嘉慶三年(1798)入慶至蘇州,告病回山而卒。

第五十九代天師

張鈺 ,生卒年不詳,字佩相,號琢亭,錦崖次子。《補天師世家》說:〝豐頤碩膚,風度端凝。善言辭,聲若洪鐘,真率無偽,重師儒,厚故舊〞。嘉慶五年襲封,詣闕。前後數次召見於養心殿。十年、十四年入覲,屢有什物以賜。二十三年(1818)復朝,御書福字賜之。光緒三年(1094)贈〝光祿大夫〞。

第六十代天師

張培源 (?-1859)道教。字育成,號養泉。為人穎異澹朴,篤於孝友。道光九年(1829)襲爵。平生好施。行藏似鶴,時以白鶴仙師稱之。凡諸符法,皆能一氣渾成。研究《大梵斗母玄科》,尤能闡演入妙。曾以鐵符兩治浙江海寧潮患。二十五年秋,邑侯請醮治貴溪旱蝗之災。設醮七日,雷風肅烈,大雨如注,持符水灑壇前後,蝗盡殪於河。《縣誌》贊曰:〝德著金繩,功追玉局。驅蝗蟲而鄉城爭頌,息潮湧而寰海意稱,蓋紀實也〞。咸豐九年(1859)十月中旬無疾而逝。

第六十一代天師

張仁?? ,生卒年不詳,字炳祥,號清嚴。《補天師世家》說:〝秉性祥和,研精秘典,事親以孝聞〞。同治元年(18 62)襲教,當值亂後,法書秘卷多簡斷篇殘,且不易徵集,乃日與弟子參考編訂,續錄成帙,寒冬不懈。四年游粵東,遇異人贈黑玉印一方。九年(1879),省祖墓於四川青城山,今山中有其遺墨。後潛心洞明三十代祖靜修之功,年六十三而化。光緒三十年誥贈〝光祿大夫〞。

第六十二代天師

張元旭 (?-1924),字曉初,光緒三十年嗣教。本乃清光緒時廩生,精於道法,並善文章。續補五十代至六十一代天師傳,曰《補天師世家》,民國伊始,廢其所封,袁世凱又一度復授〝正一嗣教大真人〞之號。民國初期,,天師應邀到滬,召集上海、江蘇、浙江部分正一廟觀的代表,。民國十三(1924)微恙卒於滬。葬於龍虎山中。

第六十三代天師

張恩溥 (1904-1969),字鶴琴,號瑞齡,譜名道生,元旭之長子。民國十三年嗣教。曾在上海、蘇州一帶開展道教教務,,退隱於山。一九四六年冬,蒞滬發起成立〝上海市道教會〞。一九五 年,在台灣省首創台灣省道教會,並出任理事長。設立嗣漢天師府駐台辦公處,開展教務,傳授職。一九五七年,又附設〝道教居士會〞和〝道教大法師會〞於府內,聘用功高德重者為大居士,委派道行資深的法師為大法師。一九六四年夏,嘗組團訪問馬來西亞(吉隆坡、芙蓉、馬六甲),新加坡等地。一九六九年春赴菲律賓訪問。同年十二月於台北市私邸羽化,年六十五歲,葬於新店安坑。至終眷戀龍虎山祖師玄壇,盼望早日回山與親人團聚。後由其堂侄源先攝理六十四代教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