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共和黨」和「民主黨」,都是由什麼樣的人組成的?

過河卒子and與非門 發佈 2022-11-10T20:08:03.985534+00:00

這種結果說明了:現在的民主黨總統拜登「跛腳了」,但「跛」得沒有以前說得那麼厲害,還不用「架拐」,只是走路不太方便罷了。

美國的「中期選舉」正在進行,好像美國共和黨沒有以前想像的「大贏」;而美國民主黨丟掉「眾議院」似乎是板上釘釘了。

這種結果說明了:現在的民主黨總統拜登「跛腳了」,但「跛」得沒有以前說得那麼厲害,還不用「架拐」,只是走路不太方便罷了。

怎麼理解美國的這一次選舉呢?這麼幾個方面吧:

1、美國的中期選舉選什麼?

美國政治架構立足於「三權分立」,即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權力是分開的,相互獨立,又相互制衡。行政權在「總統」,立法權在「議會」,司法權在「最高法院」。

首先,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總統提名,再由「參議院」批准產生。最高大法官是終身制,當上了到死都不換;所以,總統的提名很關鍵,而參議院能否批准也很關鍵。

其次,總統是「間接選舉」產生,每四年選一次。所謂「間接選舉」,就是選民選出自己所在州的「選舉人」,再由「選舉人」投票選出總統。

最後,美國的「議會選舉」每兩年選一次,一次和總統選舉同時進行,另一次在總統任期的一半時單獨進行。

因為是這一屆總統任期的中間進行的選舉,所以叫「中期選舉」。

美國的議會分「參議院」和「眾議院」,根據美國憲法,議會選舉時,眾議院的435個席位和參議院100個議席的三分之一進行改選。

中期選舉對總統來說很重要的,如果自己所在的政黨在選舉中領先,參眾兩院都是多數,那麼將來的立法機構會配合總統,總統行政就非常順利。

如果中期選舉,參眾兩院都是反對黨占多數,想都不用想,他們肯定用自己的多數權力,處處給總統行政穿小鞋,這時候的總統就成為「跛腳總統」。

基本情況就是這樣,所以每次中期選舉,都是美國共和、民主兩黨交鋒最激烈的時候。掌握了議會好處很多的,可以給對手設置障礙、可以和總統進行利益交換等。

2、美國的共和、民主兩黨怎麼來的?

美國現在的黨派很多,但除了「民主黨」和「共和黨」外,別的都是「非主流」,幾乎沒什麼影響力,有的還沒有一個人的影響力大。

所以,美國的執政黨一直在「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換來換去。「民主黨」的形象是「驢」,特別倔;「共和黨」因為看起來比較穩重,像大象一樣,所以他們的形象是「象」。

民主、共和兩黨已經沒有太多區別了,所謂「驢」的倔,那是利益不到位;「象」的穩住,也是價碼不夠高。美國政客都說:政治是妥協的藝術。意思很明顯:大家互相交換利益。

實際上,美國建國時並沒有什麼「民主、共和」黨,他們建國時只有一個黨,叫「聯邦黨」,是漢密爾頓在「費城會議」提出建立的。

當時「聯邦黨」的做法就是:政權與資本互相配合,管理國家。這樣的理念建立的國家就是一個中央集權的、保證資本利益的大政府。

而同是建國功臣的麥迪遜和傑斐遜反對這種理念,他們主張更多照顧底層利益,保證南方莊園主、農民的權力。於是他們組成了一個「反聯邦黨」。


後來,由於「聯邦黨」分裂,麥迪遜和傑斐遜在聯邦黨的基礎上順勢建立了「共和民主黨」,意思很明顯,要建立一個「民主的共和體制」,各州自主、個人自由、政府要「小一點」。

從1800年傑斐遜當上美國總統開始,「共和民主黨」一家獨大,連續執政六屆;「聯邦黨」就像空氣一樣,在邊上干看著。

連續執政,「共和民主黨」矛盾積累很多,終於在1824年分裂為「國家共和黨」和「民主黨」,美國「共和、民主」兩黨分庭抗禮的局面初步形成。

注意,這個時期的「共和黨」是代表資本利益的,他們想更多拓展土地、建設工廠、發展工業,比較進步一些;「民主黨」代表南方奴隸主、莊園主和農民利益,有點保守。

1861年的「南北戰爭」,實際就是「共和黨」和「民主黨」之爭,當時的美國總統林肯是「共和黨」人,他帶領著北方打贏了「南北戰爭」,擴大了美國領土,順便搞了個「解放黑奴」的面子工程。

共和黨打贏了「南北戰爭」,確立了「工業立國」的根本反正,在美國有非常高的認同度,特別是掌握金融的美國精英人士支持他們,所以他們在後面的選舉中連續獲勝,掌握政權近半個世紀;

「民主黨」則窩在南方,一肚子不服氣,但也沒有辦法;他們的支持者都是南方白人農民和莊園主,因為他們不願意廢除黑奴,要發展自己的農業;這些人沒什麼文化,因為常年在農場幹活,「鋤禾日當午,形成了」所謂的「紅脖子」。

也許您說,不對呀,現在美國的「紅脖子」支持的是「共和黨」,而華爾街精英人士支持的是「民主黨」。實際情況的確如此,這都是為了選票,兩個黨來了個「移形換位」。

1963年,美國民主黨總統甘迺迪在選舉拉票時遇刺身亡,馬上要進行的總統選舉讓民主黨一下子變得很難受:代表民主黨的甘迺迪被人殺了。

而這個時候正是美國黑人運動非常劇烈的時期,馬丁路德金到處演講;黑人又比較團結,他們說了:誰當選後幫助我們,我們就給誰投票。

本來不喜歡黑人的「民主黨」仿佛看到了希望,他們暗地裡和黑人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做了個交易:你發動底層支持我,我上台後支持你搞民權運動。

結果,有了黑人支持的民主黨果然贏得大選。這一下把本來支持民主黨的南方紅脖子氣壞了,他們轉而支持「共和黨」。


3、這兩個黨都是什麼樣的人組成的?

經過1963年的「移形換位」以後,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的群眾基礎發生了結構性變化,直到現在,基本是「精英、白領、銀行家」支持民主黨;工人、紅脖子、底層人士支持共和黨。

民主黨的精英們都有點「左」,他們大多以白人居多,所以又叫「白左」;他們掌握著金融、控制著媒體,那些多元化、大政府、性別平等、黑命貴、人權等等,都是他們的主張。

共和黨則不一樣了,川普的主張基本就是他們的主流,什麼亂七八糟的,一切都以「美國人」的利益為主,極端點還是「白人」為主,有點「種族主義」。

因為主張不一樣,這兩個黨吸引的人就不一樣。

民主黨吸引的有點兩極分化,因為他們天天叨叨什麼「人權、平等」,所以,白領、有錢的銀行家、公務員大部分支持他們,覺得這樣「逼格」很高。

另一方面,民主黨要性別平等、照顧黑人和底層等等,不管是不是真心的,但那些非法移民、同性戀、領福利的流浪漢等等都支持他們。

共和黨就有意思了,他們很「保守」,美國優先,排外情緒嚴重,要建隔離牆等等,所以,美國工人、 中小企業主、先一步移民的其他人種、老實納稅的人都支持他們。

一句話,民主黨抓住了美國社會的兩頭:非常富有的和非常貧窮的;共和黨抓住的是中間,不好不壞的、中產階級等。

4、美國兩黨是怎麼制約的?它們的對華政策有什麼異同?

雖然說美國三權分立,其實,真正做的時候,沒法分立。比如:當總統的人提名的大法官,避免不了是同意自己主張的,大法官還沒有任期,所以,任命大法官是總統喜歡做的。

而在議會,議員們想要達成自己的目的,如果總統不支持他,他們就聯合起來搞一堆「法案」,只要力量夠,基本能把總統折騰得筋疲力盡。

為了省卻麻煩,很多總統就會用自己手裡的行政權和議會的立法權交換:你的要求我幫你辦了,你也別搞什麼「法案」煩我。

現在,美國自己也處於很多麻煩之中,在美國那些「戰略家」和「智庫」的鼓動下,「遏制中國」滑稽地成為兩黨共識。

別的方面,兩黨針鋒相對,唯獨在這個方面,雙方高度一致,甚至相互比狠。

現在,美國的共和黨掌握了眾議院,可以看出,拜登下一步想支援烏克蘭就不容易了。他們要把錢用到美國自己身上,就像川普當年一樣,他們要占全世界的便宜。

而在對華關係上,民主黨要搞「綠色、減排」,需要大國配合;共和黨不管這些,他們在小布希和川普時期,兩次退出「氣候協定」,不要你配合。

至於世界管理,共和黨也沒這個興趣,他們一切以實力為主,動不動就是「武力」解決。所以,也沒有那麼多彎彎繞,也不搞「普世價值」輸出。


總之,共和黨掌權以後,他們受到的制約不多,容易爆沖;而拜登要想制約他們,就要拿出一定的利益和議員交換,不然,共和黨會把眾議院鬧得雞犬不寧。

但從本質上來說,這兩個黨都一樣:為了美國利益,他們可以不擇手段。而在具體實施上,方法不太一樣。

如果用金庸小說中人物來比喻,美國民主黨像「岳不群」,壓根就是個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偽君子」;共和黨則是「天下最大、唯我獨尊」的「丁中秋」,是個不折不扣的「邪性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