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R10P技術?瞧瞧HIFIMAN SUNDARA-C能否做個有潛力的耳機卷王

果涵的數碼生活 發佈 2022-11-11T13:17:52.412011+00:00

HIFIMAN海菲曼新推出了一款 SUNDARA-C耳機,從命名一看就知道這是老款SUNDARA開放平板改款封閉式結構的新品,似乎並沒什麼特別之處,不過卻是發布HIFIMAN HE-R10P以來HIFIMAN的第二款封閉式平板振膜耳機。

HIFIMAN海菲曼新推出了一款 SUNDARA-C耳機,從命名一看就知道這是老款SUNDARA開放平板改款封閉式結構的新品,似乎並沒什麼特別之處,不過卻是發布HIFIMAN HE-R10P以來HIFIMAN的第二款封閉式平板振膜耳機。

鑑於之前體驗HIFIMAN HE-R10P時的出色的聽感表現,我個人對於這款同樣兼具HIFIMAN封閉動圈耳機和開放平板耳機兩種系列優點的產品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更願意相信這款SUNDARA-C是R10P技術下放的結果。

一個沒忍住還是入手了一隻,非常期待它的封閉式結構+平板振膜的組合能帶來了怎樣與眾不同的聽感體驗。

更時尚的外觀

HIFIMAN SUNDARA-C的外觀採用封閉式+混合結構頭梁的設計,整體做工、製造工藝有了不小的進步,相比之前接觸的一些同檔次老款型號要更小巧、精緻。

對我來說,配置了櫸木耳機殼是很重要的加分點,它帶來的觀感提升是正面的,精緻打磨後的實木腔體展現出來的原木質感對整體氣質的提升非常明顯。

耳墊外側使用的皮革材質手感很柔軟,表面的紋理也很細膩。造型方面有一些改良設計,配帶後與臉部能更貼合。貼合人臉的一面使用的是高透的針織材料,透氣性不錯,在確保封閉性的同時也不會過於悶熱。

接口方面依然是使用經典的可換線雙邊3.5mm耳機口,這對於像我這樣手裡有多款HIFIMAN耳機的用戶來說很友好、線材可以隨意調換,升級也方便。

我個人很喜歡這種更符合人體工學設計的混合結構頭梁,金屬Y型支架、皮質頭帶,不僅外觀看上去更具時尚感,頭帶結構讓下壓力分配更均勻,在同等重量的情況下能擁有更好的舒適度。

頭梁具備8級調節檔位,阻尼感適中,調節起來比較輕鬆。刻度間隔比較小,這意味著它擁有更高的調節精度,能更精確地匹配用戶的頭形。

配帶感受

這款耳機重量432g,不重但也不算很輕,實際配帶有超出預期的舒適度、穩固性,重力分配相當均勻,不壓頭不夾臉但又能保持很不錯的穩定性。

試了一下故意左右搖晃,並不會感覺松垮,我相信即使帶著去跑步也無需顧慮有掉下來的風險。之前也入手過多款HIFIMAN耳機,這款應該是佩戴起來最穩固的一款。

關於「煲機」

順便說說個有爭議的話題,新耳機要不要「煲」?

我個人對煲機的行為是持認可的的態度,當然也要區分不同的耳機看待,按照之前的經驗,像平板耳機這種有著巨大振膜面積的耳機來說,「煲煲」表現的確會更佳。

從剛開始開箱就試聽到現在,已經過差不多一百個小時的「熱身」,HIFIMAN SUNDARA-C稍顯毛躁的高頻及稍顯拘謹的聽感得到放鬆,不再是那麼咄咄逼人,多了一份寬鬆感,即使這是開了「腦放」的結果,但的確是真實能感受得到的改變。期待日後經過200小時、1000小時使用時間後它的進一步表現。

聽感表現

HIFIMAN SUNDARA-C搭載了HIFIMAN的NEO超納米振膜和隱形磁體兩項看家技術。

NEO超納米振膜讓效率變得更高,擁有更好的高頻響應和更多的聲音細節;隱形磁體相比傳統平板耳機的矩形磁體,可能大幅降低有害反射和衍射,減少結構方面對音質的影響,提升音質。相信熟悉HIFIMAN的都耳熟能詳,這裡就不多說什麼了。

這款耳機阻抗20Ω、靈敏度98dB,雖說靈敏度不算太高不過阻抗很低,看參數就知道對前端不會太挑剔。試了下即使直接連接筆記本電腦、便攜播放器直推也能輕鬆獲得足夠的聲壓和不錯的聽音效果。

當然了,想要真正推開、推好還得上更好的前端。

天生一對?HIFIMAN SUNDARA-C +HIFIMAN EF400

日常使用 SUNDARA-C,我主要還是採用HIFIMAN EF400解碼耳放一體機+Macbook Pro+JRiver MediaCenter的搭配組合。

EF400有四種模式,可玩性挺不錯,之前一直用來連接Edition XS聽音,聲音表現很滿意,如今用來搭配HIFIMAN SUNDARA-C再合適不過。

連接SUNDARA-C,在「低增益NOS模式」下電量開到9點方向就能獲得正常聽音的響度,平時最多開到10點方向,如果使用「高增益NOS模式」只需開到8點方向就足夠了。

初聽HIFIMAN SUNDARA-C,給人印象最深度的是它的聲音帶著一種特別鮮活的聽感,整體聲音明顯更有活力、分析力也很高,難得的是聲音特別清晰通透,完全沒有以往封閉式耳機常見的發『悶』感,從聲音密度、速度、線條的凝聚力和衝擊力等方面,似乎都在向你展示這是一種更加現代、青年化的聽感,會非常符合大眾聽音喜好。

聽《阿姐鼓》這樣的曲目時想要獲得好的聽感低頻一定夠多,動態要夠強,這點對於SUNDARA-C來說並沒有太大壓力,把那洶湧澎湃的電子低頻表現得輕鬆自若,木碗配合封閉式結構帶來的低頻量感和氛圍感相比自家開放式結構的耳機更具優勢,封閉式平板耳機結構的確讓SUNDARA-C能稍兼具類似動圈耳機那種強悍的低頻和衝擊力,不過下潛並不算太深,更多的還是量感和氛圍感的增強。

當然封閉結構也不會是完美的,相對於HIFIMAN開放平板耳機寬闊的聲場,SUNDARA-C在聲場方面的確會感到稍有壓縮,在聽一些大編制曲目時在聲場規模、空間感刻畫方面稍有不如,它的聲場是帶著一種邊界感的寬闊聲場。不過樂器分離度依然優秀,結像和定位感都有不俗的表現。感覺縱向深度並不受影響,聲場的稍壓縮對於小編制的演繹反而能得到另一種別具一格的包圍感。

發現近期自己對封閉式耳機有一種特別的喜愛,因為全開放式耳機往往對環境噪聲毫無抵抗力,真想好好聽音樂一般都得找個安靜的地方、安靜的時段才能實現。封閉式耳機對環境就不那麼挑剔了,如今使用SUNDARA-C,戴上後會過濾一部分環境噪聲,在家的話基本不用避諱日常噪聲,甚至帶到戶外也一樣可行,還不用擔心歌聲會打擾到他人。

SUNDARA-C非常適合演繹流行曲目,試聽Beyoncé的《If I Were a Boy》、莫文蔚《這世界那麼多人》、張國榮《小明星》這些熟悉的流行歌曲,能明顯感受到平板耳機那種特有寬鬆感,中頻溫潤、人聲柔美,具備飽滿的形體感;高頻部分非常誘人,這是我認為改變最明顯的地方,特別是聽弦樂時,它的微細節很豐富,整體通透感和空氣感都有提升。

特意對比了Edition XS,同一首音樂SUNDARA-C在音色上更加明亮,這是一耳朵就能聽出的區別。相比之下Edition XS的味道就屬偏清淡的風格,少了這種鮮明的活力不過卻更加優美溫情、多了一份淡然。

我一直在想SUNDARA-C和Edition XS這兩款耳機自己心裡最喜歡那款,甚至專門使用人頭錄音的方式專門去不斷對比、試聽。SUNDARA-C無疑更「好聽」,聲音更有活力也有些個性,是大眾一聽就會喜歡的那種聲音;Edition XS「耐聽」,音色中正,三頻更均衡,對「燒友」來說,靜下心來更喜歡用它慢慢品味音樂。兩款耳機的音色區別有點像活力四射的小伙與溫文爾雅的大叔的對比,那種更好還得看你的口味。

HIFIMAN SUNDARA-C+和弦CHORD Hugo TT2

很好奇SUNDARA-C在搭配更好高端的設備時還有沒有潛力可挖,於是搭配和弦CHORD Hugo TT2試了下。耳機和解碼耳放相差二十多倍的價格顯然這是一種「畸形」的搭配,我想平時真正使用應該不會有誰會這麼用的,看看就好。

有了更好的解碼、耳放,HIFIMAN SUNDARA-C在聽感覺方面的確也「如虎添翼」:

去除了高頻的一些生硬感聽感變得更自然,延伸變得更舒適、飄逸,似乎多了一絲類似HIFIMAN R10P的細膩甜美的質感;整體的控制力得到加強,變得更加有條不紊,高、中、低頻分布的平衡感要更上一層,整體細膩度、飽滿度和寬鬆感這些都略有提升,仿佛獲得了神秘潤色。能感覺到中頻人聲更加細膩,密度更高,之前的高低頻表現總的來說還是更顯突出一些,也讓中頻的厚重感稍被消弱,雖然面對大眾反而會更討喜,不過對於「老燒」來說,中性、均衡的三頻表現更彌足珍貴。

原本不太擅長的大編制曲目也有了更好的表現,能感覺左右聲場拉得更開一些,雖然依然沒有開放式平板那種寬闊的聽感,不過層次感與縱深距離等是可以更好地表現出來了。樂器的形態和定位也變得清晰一些,有光澤甜味但又不至過於明亮晃眼。當然了,大編制古典音樂對設備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想要完美詮釋還是力有不及,不過只要你不是主聽古典,只是偶爾聽聽完全能應付。

SUNDARA-C搭配CHORD Hugo TT2,對於有經驗的「聆聽者」來說,提升的確不少,不過也不至於「脫胎換骨」,更多的只是潤色而已,並沒有說這個搭配能增加了多少素質,而是讓聽感多了一絲迷人的魅力。

其實,本身SUNDARA-C就不是難推的耳機,與HIFIMAN EF400這樣級別的前端搭配完全能展示其大部分實力,這種搭配顯然沒有必要。

總結

HIFIMAN SUNDARA-C無論是外觀造型、結構還是聽感表現,都更符合主流用戶的審美。

在音色方面不同於HIFIMAN耳機以往的那種淡然的感覺,在保持平板耳機那種特有的寬鬆感及高素質的同時,明顯多了一份鮮活的味道,整體聲音充滿活力又非常自然,這是一種更符合大眾聽音喜好的現代調音,看來封閉式結構+平板振膜的組合的確能帶來了不一樣的聽感體驗,非常討喜。

加上SUNDARA-C對前端並不挑剔的特性,隨意找一台播放器或解碼耳放一體機就能輕鬆搭配一套適合入門甚至是進階的聽音系統。無論是你資深燒友還是初燒的「小白」,都值得一試,它或許能給你帶來不小的驚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