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愛爾眼科:進入無人區,走進眼科江湖的下半場

八點健聞 發佈 2022-11-11T22:57:22.751753+00:00

兩年間,愛爾的股價快速經歷了「翻倍再腰斬」的過程,對於投資者,這是時而天堂、時而地獄般的體驗;毫無疑問,在中國的民營醫療集團中,愛爾眼科不僅僅是最成功的,也是最具話題性的。

愛爾眼科的這兩年頗不平靜。


兩年間,愛爾的股價快速經歷了「翻倍再腰斬」的過程,對於投資者,這是時而天堂、時而地獄般的體驗;而2020年末艾芬與愛爾的糾紛,也數度將愛爾帶入輿論的漩渦中心。


毫無疑問,在中國的民營醫療集團中,愛爾眼科不僅僅是最成功的,也是最具話題性的。


一個行業內最知名的龍頭企業,最容易被打上各種刻板印象的標籤。標籤為大眾提供了理解複雜事物的切入點,但往往也只提供了一種單調的、非黑即白的視角。而龍頭上市公司,恰恰是一種最為複雜的經濟組織,有著最斑斕的廣譜性色彩。


作為醫療投資者津津樂道的「眼茅」,「外延併購」、「艾芬事件」、「股價腰斬」等等詞條,是近些年來圍繞愛爾眼科最熱門的話題。


今年下半年,八點健聞先後在長沙、上海兩地,與包括董事長陳邦、董秘吳士君等在內的高管進行了交談,話題涉及愛爾當下處境與未來。


「愛爾要建一所世界級的醫院。」交談過程中,愛爾高管們有著共同的願景,建成的雙子塔為這個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處在輿論焦點、公司發展轉折點、行業新周期起點的愛爾眼科,也需要一個全新的開始。


民營醫療寒冬來臨,愛爾怎麼辦?


近年來,民營醫療寒冬到來的說法,不絕於耳。


儘管在國家政策層面,2013年新一輪醫改以來扶持民營醫療發展的系列政策,並無變化。但在實操層面,有些地區民營醫療的政策與市場處境也確無實質性改善。


疫情三年,中國醫療市場備受衝擊,公立民營概莫能外。民營醫療還有另一層困擾:去年底,教培限期改為非營利機構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落下,令醫療服務領域的創業者與投資人擔憂不已。畢竟,教育與醫療都是受政策影響特別大的領域。民營醫療會否被突如其來的政策「一刀切」?


近者,則是河北、福建三明等省市先後發布OK鏡即將集采的消息,這對於視光業務量正迅速攀升的民營眼科醫院而言,多少都感到措手不及。


悲觀情緒在市場蔓延,高增長的期許會否破滅?


八點健聞:最近大家對於民營醫療也好,對眼科也好,會有一點點擔心,擔心是不是進入了瓶頸期?


愛爾眼科:實際上,最主要的就是市場空間有多大。我們一直認為,不是說愛爾要看多少病患、要有多少收入,而是應當定位到有多少人需要眼科醫療服務。


這個順序不能搞錯。我們不是以經營盈利為最終目的,而是以服務為最終目的。有那麼多病人,必須要服務好,自然而然就有收入、有利潤,這個不能搞反,如果搞反了,是先定要多少收入,初心就失去了。


中國人口多、密度大,眼科醫療需求持續增加,市場不是問題。問題是醫院能不能持續滿足這麼多患者多元化多層次的需求。這是對醫療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持續挑戰。


八點健聞:你怎麼看政策和市場大環境對愛爾發展的影響?


愛爾眼科:愛爾的成功得益於中國的體制改革,經濟的高速發展,全球醫療技術的發展,以及全體愛爾的努力創新。


我能夠理解有人說,愛爾是某種意義上的順勢而為,或者有評論說,陳邦在非公眼科非常早的時候抓住了機會,有洞察力。愛爾的確洞察到了先機,我們先做了。而且,中國對非公醫療行業的支持政策始終如一,在這一點上,愛爾很幸運。


八點健聞:但也有不少外部環境壓力,比如近期的OK鏡醫保集采消息,會給民營眼科帶來什麼影響,愛爾如何順應醫保環境的變化?


愛爾眼科:對於OK鏡集采,重要的是從業者怎樣靜觀其變,做好應對。OK鏡的毛利率目前是比較高,但即便沒有集采,其實也會有行業外的競爭者要進來。隨著行業規模的擴大,市場競爭會讓價格自然降下來,醫保集采只是加速了這一進程而已。


DRGs、DIP等的醫保支付改革是讓醫保收費趨於透明,鼓勵大家來競爭。最終誰的成本控制得好,誰的診療組織效率高,就會勝出。相當於無論公立還是民營,都放在一個相對公平競爭的平台上,而適當的競爭才能形成一個合理的價格。


但在合理的利潤里,愛爾是要有技術投入的空間的,只有敢於進入一些無人區,才能受到行業的更大認可,才能建立真正的品牌。


八點健聞:疫情以來,很多民營醫療機構感受到政策似乎有所收縮,你怎麼看待目前和未來,民營醫療在中國醫療體系中的定位?


愛爾眼科:最近我們完成了一次意義重大的定向增發,前後花了一年半時間,募集資金35億左右。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募資,更在於打消了人們對民營醫療的國家政策風向變化的擔心。這不是愛爾一家的事,也是對社會辦醫群體的重要信號,就是說大家可以放心發展,但要規範發展,不能野蠻生長。


這兩三年疫情的不可抗力,我們也是一邊看著天氣一邊走路,但戰略目標堅定不移。內部則不能躺平,醫生培訓、技術培訓、患者諮詢,儘量正常開展。在受限的情況下,做好自己的事。其實行業都有很大壓力,相對而言,我們的承壓能力更強一些。


八點健聞:人才一直是民營醫療發展的瓶頸之一,愛爾早年就創造性地採用了合伙人機制。但除了經濟上的激勵,留住好醫生還需要什麼?


愛爾眼科:還需要醫教研平台和事業發展平台,醫生需要不斷地發展。


在醫生的發展上,愛爾這些年做了很多突破,雖然很多人會認為,公立醫院是不是對醫生更好,但在一些我們在的城市,很多患者會認為愛爾一樣好,明顯門診量很大,醫院擴建以後,眼科接診量會進一步提高。


對於一個博士生畢業生,他選擇愛爾還是選擇公立三甲醫院?


有的會認為愛爾更好,事業更好做,因為平台更多,他可以快速成長;那麼有人也會覺得公立三甲更好,畢竟是很牛的國有單位,各方面待遇也不錯。


我們開創了多維度人才培養的先河。在培養這一塊,以前我們是從公立醫院挖人,現在很多人才都是自己培養,甚至有的公立醫院開始來愛爾挖人。


在公立醫院可能要10年,但愛爾為什麼5年就能培養一個人才?因為愛爾有大量的臨床病例,也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帶教機制,避免出現師傅帶好徒弟,就把師傅餓死了。


我們還持續開展校企合作,跟大批高校合作辦學,成立眼科學院或成為大學的附屬醫院,可以招碩士和博士。人才是制約民營醫院發展最重要的一個因素,這一塊基本打通了。


以後,我們希望愛爾對人才更有吸引力,讓更多大家覺得到愛爾來也是一件挺驕傲的事,就像到美國的梅奧、克里夫蘭一樣,這些都是成長了80年到100年的醫院,我們也要朝這個目標努力。


八點健聞:對於民營醫療機構而言,好摘的果子是不是已經都摘完了?現在要開始摘難摘的果子了,在這方面愛爾有什麼打算?


愛爾眼科:愛爾成立20周年,我們確實走得比較快,從一個小醫院變成了全球領先的眼科集團。


但我認為,中國的非公醫療還是缺乏一批引領性的醫療集團,頂級的民營醫院。他們未來應當能作為臨床教學、科研發展全面引領性的標杆,在臨床、科研、教學上全面發展。


愛爾希望未來打造世界級的眼科中心,成為一個世界性的標杆。現在離這種標杆還有差距,這就是愛爾下一個10年、20年要做的事情。


今年,愛爾在長沙的總部落成啟用,其中10萬平方米用來做眼科醫院、研究所,用來教學和科研。未來任務艱巨,但我充滿希望。


眼科江湖的下半場

在聚焦和擴張之間


營收從13.11億到150.01億(2011年~2021年),過去十年是愛爾眼科高速增長的時代。


併購基金模式是愛爾業績高速增長的關鍵,不管外界對其資本化的打法有何種議論,愛爾的成功,仍然是時代機會、商業嗅覺、模式創新與業務能力的多因素複合。畢竟,過去十年間,因為外延併購而破滅的民營醫療集團不計其數。


今年5月,陳邦在股東大會上提出,「新的發展階段,併購基金模式會慢慢退出歷史舞台。」 2022年半年報顯示,愛爾眼科前十大醫院收入合計16.18億元,占總營收比重首次低於20%,中心醫院基數大了增速放緩,基層市場競爭加劇,要想延續業績高速增長的神話,愛爾需要新思路。


八點健聞:外界普遍認為,外延式併購是愛爾眼科「十年翻三十倍」的重要成功因素。你認同這種評價嗎?


愛爾眼科:這個看法有失偏頗。


2014年那會兒,愛爾發起了產業併購基金,一方面是看到了行業需求的增長,一方面市面上也有大量的潛在併購標的。我們的目的就是放大投資能力,抓住機遇儲備標的。


但併購模式的成功,不是光有資金有項目就行。如果沒有公司旗下醫院的持續內生增長,沒有公司長期積累的賦能體系,買進來的項目不可能在大平台上獲得更好的成長。這樣的併購就是拿著麻袋裝土豆,整不成一塊,是不可持續的。


我們是2010年前後才逐步開始併購的,也就是自身具備了系統整合能力之後才進行併購。同時,只有基本符合我們要求的才會併購,不是撿到籃子裡都是菜。實際上,我們否決的項目遠遠多於收購的,只是外界不知道而已。


這些年來,愛爾在海內外的併購絕大多數都實現了預期,有些還超預期,原因就在於我們不單單是授權使用「愛爾」的品牌,還持續提供諮詢指導,注重在醫療、教研、激勵、文化等多維度的一體化整合。


八點健聞:愛爾過去的高速發展受益於併購擴張的策略,但近期提出,今後要停止設立新的併購基金,醫院以自建為主,為什麼?


愛爾眼科:任何發展模式都服從於戰略,應該與時俱進,不能刻舟求劍。產業併購基金模式是階段性的、過渡性的。現在愛爾的體量越來越大,內生增長持續穩定,資金實力逐步增強,由於基金的總成本比上市公司自建要高一些,隨著上市公司自身的盈利能力和承載能力持續提高,上市公司自建的醫院逐步增多,產業基金模式便會慢慢退出歷史舞台,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愛爾的醫院併購有個特點,剛並進來時,醫院收入體量很小,一般在盈虧平衡點附近,所以實際貢獻的外延增長非常少。而且隨著公司體量越大,併購貢獻的外延增長會越來越小。比如去年,新併購進來的醫院貢獻的利潤占公司總利潤的比例就相當低。


八點健聞:接下來,愛爾眼科的重心會放在什麼樣類型的城市?


愛爾眼科:公司目前正在打造「1+8+N」計劃——1家世界級眼科醫院,即長沙愛爾;建設8家國家級眼科中心,即北、上、廣、深、武漢、瀋陽、成都、重慶;N 代表各省會級城市醫院,要達到當地一流水平。


在每個省會,不管是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口碑,還是在業內的影響力,以及對醫生的吸引力而言,我們都需要打造一家龍頭醫院。未來,部分醫院還要具備全國影響力,做國家級的眼科中心。


八點健聞:怎麼達到這個中心城市的發展目標?


愛爾眼科:目前從單院規模看,公司還沒有任何一家醫院達到了天花板,輻射力還有限,否則就不會一城兩院、三院。


國內的愛爾醫療機構已經近700家,覆蓋了90%以上的省會城市、80%以上的地級市。從單院收入上看,收入體量最大的長沙愛爾和武漢愛爾,單院是4、5個億的收入,遠未達到天花板;我們的地級市醫院有幾家突破了2億收入體量,也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而公司還有大量兩三千萬體量的地級市醫院,成長空間就更大了。從學科建設看,愛爾的醫院既有長板,但也有短板,只要讓長板更長、短板不短,醫院就會持續增長。


八點健聞:怎麼做下沉市場?


愛爾眼科:愛爾目前在縣域市場的覆蓋率只有10%。未來,我們打算建立視光門診,用這種方式覆蓋基層。對愛爾來說,這不算擴張,是配合國家基層醫療體系建設規劃的積極主動作為,我們要增加網絡建設、推進分級診療體系的建設。


相對於眼病的發病率,眼視光服務是高頻需求,愛爾視光服務有醫院、有分院、有視光門診,視光門診下面還有跟社區和鄉鎮衛生院合作的愛眼e站。就是說,視光門診是愛爾眼科城市分級診療的一部分,從定位階段起,就跟單做一個視光門診的醫院不同,意義也完全不一樣。


八點健聞:打算做多少家視光門診?之前似乎說過要先做1000家。


愛爾眼科:不要把做多少家當成框框,要高質量發展,做得好比做得多更重要。有時候要做多少家不是能規劃出來的,我們的目標是網絡能夠覆蓋中國的城、鄉、縣域。做多少家並不難,無非是需要時間,關鍵要把模式成功地推行下去,做成一家家精品。


經歷的坎很多

「艾芬事件」只是其中之一


自2020年底「艾芬事件」起爆,這起糾紛說是愛爾近年來最重大的一個坎並不為過。


如何應對這場信任危機,不僅是愛爾作為一家公司需要思索的命題,也是整個中國非公醫療體系需要日復一日向山頂搬動的巨石。


它可能導致下滑,也能成為反彈的觸底,一切取決於愛爾選擇如何看待與應對。


八點健聞:說到醫療糾紛,你們似乎並不避諱。在今年春節前的內部公開信和今年5月底的股東大會上,都談到了和艾芬女士之間長達600天的醫療糾紛。時至今日,你怎麼看待這個事件?


愛爾眼科:針對「艾芬事件」的輿情,愛爾早在去年1月4日凌晨就發布了公告。但如大家所見,這件事到現在600多天依舊沒有結束,我們一直在積極處理,各級專家進行了核查,集團或醫院先後多次進行回應或聲明。


我們必須以患者為中心、以溫情為紐帶,依法依規來處理發展過程中的問題、網絡暴力問題。我們承認愛爾很多事情確實做得不夠,這也是我們只給自己過去20年的發展打70分的原因,完善無止境。


醫療規範(問題)只能有個別的,有這個現象,我們承認,我們改正。我們特別又開通了一個「愛爾關懷」的微博帳號,做的不夠的,患者的投訴,這就是一個通道。同時我們也藉此向社會告知自己的決心,督促內部整改和進一步完善。


八點健聞:「艾芬事件」對愛爾眼科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愛爾眼科:2021年以來,在全國疫情和局部輿情的雙重考驗下,公司門診量、手術量依然獲得了顯著增長,同時公司也通過了輿情之下放大鏡般的多次檢查,應該說,愛爾的醫療質量和服務體系經受住了考驗,愛爾團隊的韌性和品德值得信賴,在壓力之下我們交出了一份很不錯的答卷,醫療質量數據都對外公開披露。


對於集團長久發展來說,這樣的輿情事件出現在在公司成立20周年之際,不是一件壞事。在2022年春節,董事長陳邦給愛爾人、同事們寫的那封公開信中強調:要積極擁抱社會監管。


還是那句話,真心、真誠歡迎社會監督,也希望患者相信法律,相信醫學鑑定,和我們一起,給全國醫患糾紛的依法依規解決做一個表率。站在20周年的起點,面對未來十年、二十年、以致百年,愛爾怎樣打好下一個基礎,是更加重要的事。


八點健聞:愛爾眼科踩過的坑,遇到過的坎,不止這一個吧?


愛爾眼科:企業規模變大,面臨的壓力和挑戰自然會越來越多,就像我們在年報里披露的那些風險,其實每一個都是真實存在的。包括時刻預防管理風險,往往自己認識不到,比如效率降低了,文化慢慢沒有那麼進取了,或者驕傲自滿了。


八點健聞:這些問題現在的愛爾是否存在?


愛爾眼科:不能說完全沒有,但是我們在努力變革。例如上市十周年的時候我們提出了二次創業,今年又提出了自我革新,其實都是為了避免這些問題出現,或者要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風險是始終如影隨形的。任何一家企業如果有了小富即安的心態,都很危險。愛爾踩過很多坑,犯過很多錯。


八點健聞:舉個具體的例子?


愛爾眼科:2004年在上海籌建愛爾醫院,被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是我們所有醫院裡投資額最高,醫療團隊最強,軟硬體也最好,那是集團未來的「王儲」啊。


但當年8月份試營業,很快就被地鐵建設圍起來了,一圍就是四、五年,這對一家剛開業的醫院而言是非常危險的。如果之前對城市規劃多做一些功課,完全可以避免踩進這樣的深坑——我們只看到上海市場的大,但對上海這樣的醫療高地,競爭有多難預估不足。好在上海愛爾堅持高水平、優服務,不拋棄、不放棄,得益於集團的支持和承受力強了,上海愛爾日漸起色。類似的錯誤還有很多,但我們總體而言,糾錯機制比較強,一是不服輸,二是敢糾錯。


八點健聞:眼科賽道比起十多年前,如今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愛爾現今及未來,還會是行業風向標麼?


愛爾眼科:道路是越來越寬,但跑步的人也越來越多。如今人們的用眼負擔普遍加重,無論是青少年還是中年人,所以這是一個趨勢性的社會問題。10月30日正好是愛爾上市的13周年。上市當日的情形還歷歷在目,當時還是老的深交所,同一批上市公司的董監高一大早跑過去,我們都非常激動。但那時想不到今天的發展速度。如果愛爾現今沒有在臨床能力上強起來,沒有知名的專家或者自己的學術聲望,那就只是醫療生意人而已。「1+8+N」戰略就是這樣在去年提出來的,不能低水平重複發展。與歐美同行相比,愛爾的臨床水平已經接近了,但原創力不夠。


未來競爭也會越來越激烈,這就需要不斷創新。到了愛爾目前階段,目標不是要把一家醫院的門診量從20萬做到50萬,而是要有高度,贏得同行尊重。這就要能做別人做不了的事,原創性、先進性,這是一個長遠的追求。


李 琳 、葛書潤丨撰稿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八點健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