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天龍山天龍寺(大雄寶殿)

山西聚焦傳媒 發佈 2022-11-12T02:38:35.537343+00:00

天龍山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山。經過近1500年的發展、演變,形成了天龍山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璀璨的人文景觀。天龍山絕不僅是瑰麗的佛教石窟藝術,它所承載的是自然的力量、石工的智慧、虔誠的信仰、東西方美學的碰撞、以及近代史上一段交織著瘋狂、屈辱與堅韌的插曲。

天龍山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山。經過近1500年的發展、演變,形成了天龍山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璀璨的人文景觀。天龍山絕不僅是瑰麗的佛教石窟藝術,它所承載的是自然的力量、石工的智慧、虔誠的信仰、東西方美學的碰撞、以及近代史上一段交織著瘋狂、屈辱與堅韌的插曲。

每日朝暮之間,僧俗兩序大眾修福增慧、降服煩惱,與三寶相會之地,是名「大雄寶殿」。

穿過太原天龍寺過殿,站在院裡仰望大雄寶殿,其形體堂皇,其筋骨雄壯,晉陽的古韻之風撲面而來。踏進大雄寶殿內,陽光正射出一束束光線布滿殿堂。原來,這就是佛陀的智慧光芒,普照大千。香爐的香雲繚繞,在光中瀰漫起舞,頃刻紛紜即遍十方……

大雄寶殿氣勢恢宏,閎敞軒昂,是佛教寺院中供奉佛像的正殿,也是僧眾朝暮課誦,集中修持的地方。大殿「大雄」的稱呼來源於釋迦牟尼的德號,寓意佛有大智慧,可雄鎮大千、降服魔障,如偈雲「如來智慧不思議,悉知一切眾生心,能以種種方便力,滅彼群迷無量苦」。大者,包含萬有;雄者,攝伏群魔;寶者,謂三寶義。大雄寶殿,即指歸此殿傳持正法,我佛威力,雄鎮大千也。

此建築為明洪武年間所建,從佛手印上來看應為三身佛。正中法身佛稱毗盧遮那佛,是將佛法人格化,象徵佛法無所不在,指人天生具有的佛性,以此為成就佛身之因;東邊報身佛稱盧舍那佛,是指以法身為因,經不斷修習而獲得佛果之身;西邊應身佛稱釋迦牟尼佛是指為救度世間眾生,隨機應化的變化之身。主佛兩側脅侍為(少)阿難,(老)迦葉。


殿內兩側,塑有十八羅漢。羅漢是佛教中最富有世俗人情味和生活氣息的彩塑,形象千姿百態,能充分地將人們在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用雕塑的形式表現出來,具有十分強烈的感染力。

殿內三壁繪「佛本行故事」,整個畫面色彩華麗、工藝精湛、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令人嘆為觀止。大殿前面東西兩側分別有五間配殿,東配殿為文殊殿,內供「智」的化身——文殊菩薩;西配殿為普賢殿,內供是「理」的化身——普賢菩薩。

在天龍山莊嚴的氛圍中,進出的遊人無不滿臉虔誠。千百年來,殿內的世界恆久不變,殿外的人世滄桑變遷、時光流轉中,經久不衰的頂禮膜拜千年持續。這是一種多麼絕妙的慰藉,當龍城過往的歷史與我們漸行漸遠時,我們卻依然能夠從文化遺蹟的光束中,嗅到那段裹挾著融合、革新的歷史氣息,在千年後的今天,它們迎來了東方清晨的第一縷陽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