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鄭州,最需要的是團結,而不是撕裂和誤解

豫記 發佈 2022-11-12T03:48:38.748658+00:00

有人扒她和他們的「真相」,有人談論對這個群體的各種意見,但一個事實自始至終在我們身邊擺著:只要疫情防控不解除,這個群體就一直戰鬥在抗疫第一線,他們與我們的關係,是魚與水的親密關係,我們雙方,需要好好溝通、好好相處,把靜默期本就鬱悶的心情搞得更糟,這不是每個人的初衷。

以下文章來源於公眾號鍵指財經 ,作者鍵指財經

11月9日晚 攝於鄭州


本文寫於11月7日晚,當時劉書記新聞發布會所謂的「翻車」事件正在發酵。後來,圍繞著劉書記和劉書記們,又發生了很多事,輿論到今天仍未停歇。


有人扒她和他們的「真相」,有人談論對這個群體的各種意見,但一個事實自始至終在我們身邊擺著:只要疫情防控不解除,這個群體就一直戰鬥在抗疫第一線,他們與我們的關係,是魚與水的親密關係,我們雙方,需要好好溝通、好好相處,把靜默期本就鬱悶的心情搞得更糟,這不是每個人的初衷。



這樣的事件也極為沉重地告訴我們,當下的鄭州,最需加強信息發布和與群眾的溝通,尊重並回應底層呼聲,增加政策執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像2020年年初疫情剛爆發時那樣,上下同欲,互相理解支持,以合力儘快結束本輪疫情,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讓街頭巷尾的煙火氣重燃,讓民生經濟問題得到有效緩解——我們,要團結,不要撕裂和誤解。鄭州的城市精神,需要重塑。


撰文 | 周健



01/


11月7日,在鄭州疫情防控正進入「攻堅期」的背景下,有兩個個體事件成了廣大市民表達不滿的出氣筒:


一是11月6日鄭州新冠疫情防控第三十四場新聞發布會上,一位基層社區的劉書記因說了一句「前幾天我女兒十八歲生日,然而我卻缺席了她的這場成人禮」,今早衝上熱搜,指責聲、謾罵聲攪成一片,甚至於其女兒也開始遭受網暴;



二是鄭州南三環外的一個社區以科學精準疫情防控的名義,向居民發出了一份出門登記表,其中包含「人口類型」「職業」「政治面貌」等條目,詳細如政審,旋即引發批評性輿論狂潮。




兩個事,都關涉基層主體,表面上看都屬意外的「擦槍走火」事件。


但是,如果聯繫到他們作為疫情防控「甲方」主體的身份,聯繫到老百姓對本輪鄭州疫情防控舉措和效果的普遍存在各種意見,那麼我們就會明白,這位基層書記和這個社區因自身言行的「不當」,而被當作群嘲對象,純屬必然。


而且可以預料,只要當前層層加碼的疫情防控政策的慣性依然存在,只要本輪疫情未根本消退,那麼,這樣的事件還會接連發生,不少基層單位、幹部和一線防疫人員還會繼續「中槍」。



這些人和這些單位看上去有點「冤」。為什麼是自己,而不是別人?不說那樣的話、不做那樣的事,豈不是什麼問題都不會發生?照本宣科說話、老老實實做事,不就「平安」了?


但實際情形卻是,面對著群眾「挑剔」的雪亮眼睛,「中槍」的,不是張三,就是李四;沒有這事,也有那事;即便按照各種指令認真做事,也保不準會被挑出毛病。


我原來說過,精準防控,到基層,究竟有多少單位能完全做到?所謂的「精準」,標準和尺度都是什麼?


只要疫情防控的「靜默」漫漫無期,老百姓的情緒就是「火山口」,而這些人,就坐在「火山口」附近。



某社區的出門登記表,那麼多的條目體現的是不是他們所理解的「精準」?本次新聞發布會,整場就劉書記所說的這一句話屬於煽情的「亮點」,但誰能想到它會成為一點就著的「炮捻」?某一群體和某一群體之間的情緒對立,並不是我們願意看到的。


我很同意一位專家所說的話,基層防疫人員很辛苦,我們要體諒他們,要理解他們。鄭州靜默快一個月,每個行政區、每個街道辦、每個小區的工作人員也都忙得團團轉,老百姓因為離他們近,也都看在眼裡。



但是他們的身份還是有著一些不同,除了是要接受防疫的「群眾」,他們還代表組織,代表政府,作為疫情防控主體責任人的身份存在,因而在此非常時期,舉手投足都受到不一般的關注:說出的話得體不得體?制定的政策舉措適度不適度?對群眾的訴求是否回應得及時、處理得到位?在突發事件面前是否展現出足夠的人性溫度?


不能指望每一個人都有很高的素質和較強的應對能力,但最起碼,是要保持良善,要有耐心、同理心和共情心,不能有阿倫特所說的「平庸之惡」;要明白自己最根本的身份,也是一個群眾,「何不食肉糜」的顯性做派和隱型心態都不可有。


健康路外賣員


而整個社會,也要容忍和鼓勵這些人多說一些帶感情的話,也要給那些做了一些出格事情的社區、街道等基層單位糾正錯誤或失誤的機會,不可一拍到底、「人肉」致死。



02/


要知道開新聞發布會,最害怕從頭到尾念稿,滿場空話、大話,語言大而化之、沒個性,就會讓人腦袋大。


某種意義上,得給那些被選出來或被推出來做代表性發言的基層管理者以一些說錯話、說出格話的機會,否則以後就會沒人說話,或者敢於站出來說。



假如以後沒有人能勇於站出來說,那麼關於疫情防控的新聞發布會,還能開得成嗎?或者即使開了,從頭到尾都是照本宣科,念事先準備好的通稿,很少回答群眾關切的問題,這樣的會,還有意思嗎?


過去,我們多是讓「組織」站出來說話,而不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來說話,這樣做的結果,就是經常性地人人少責甚至人人免責。


所以,有時我想,鄭州疫情發展到這種程度,劉書記的更多上級領導也應該站出來遛兩步,面對公眾講講話、表表態了。


金水區海灘街防疫


可惜,到目前為止,兩場新聞發布會,我們看到的多是基層和抗疫一線工作者那略顯疲憊的身影。他們中的個別人,很不幸因自身言論的「不當」而成了人們情緒發泄的具體靶子(我並不認為這是所謂的「矛盾轉移」)。


不是嗎?面對這麼大的事,如果每個人都把自己隱藏在某種面罩之內,那麼老百姓的情緒「火山」,只能是越積越大,誰撞上誰倒霉。


好的疏導方法,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讓新聞發布會開得更多更務實,讓更多的人站出來說話,並儘量多地說一些實話真話。


至於說話方式,那是技術問題,不能本末倒置、因噎廢食。


11月9日晚 鄭州人民公園


當下的鄭州,最需加強信息發布和與群眾的溝通,尊重並回應底層呼聲,增加政策執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像2020年疫情剛爆發時那樣上下同欲,互相理解支持,以合力儘快結束本輪疫情,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讓街頭巷尾的煙火氣重燃,讓民生經濟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我們,眼下最需要的是團結,而不是撕裂和誤解。


//////////

周健


滎陽人,工商管理碩士(MBA)

曾任《大河報》 首席記者、

河南能源化工集團宣傳部副部長、

《企業觀察家》雜誌總編

現系上海財經大學500強研究中心

河南工業大學特聘教授、研究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