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史》:草體篆文的價值

談藝錄 發佈 2022-11-12T21:02:36.762984+00:00

秦系篆書典雅、精美,結構勻稱,線條均勻,藏頭護尾,立體感強烈,富有廟堂華貴之氣,但篆書有一個非常致命的弱點,就是書寫太慢!

秦系篆書典雅、精美,結構勻稱,線條均勻,藏頭護尾,立體感強烈,富有廟堂華貴之氣,但篆書有一個非常致命的弱點,就是書寫太慢!

因此,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草體篆文出現,《秦公簋》(上一節詳細說過它)在鑄銘之外,還有後來補刻的草體題銘:器刻「西一斗七升囗簋」,蓋刻「西一斗七升大半升蓋」。因為是補刻,並非提前鑄銘,所以是草體。

《秦公簋》的蓋銘和器銘如圖:

這個草體刻銘很值得研究,叢文俊先生分析出它的特點有四個:

1、線條排列等距。這說明正體大篆已深入人心,這也是這些草體篆文大小參差變化懸殊的原因。保持線條排列等距,字形簡單的字就顯小,字形複雜的字就顯大。

2、「隸變」的發生。舉了例子,即「西」是秦簡早期隸書所本;「大」字寫法則與早期隸書完全一致;

3、東西方文字並非完全隔絕。這說明在春秋戰國時,東西方文化有交流並且互相影響,也舉有例子,即「蓋」字所從之「大」,寫法與六國古文完全相同;

4、小篆的體勢正在形成。草體篆書文字字形拉長,並有明顯的垂線,這跟後來的小篆字形縱寬比變成3:2的比例,是一脈相承的。究其來源,是秦篆對於東南各國美化字形風氣的吸收和借鑑。

最早有年代可考的秦文草體刻銘見於戰國秦孝公時,代表器是《商鞅鐓》,作於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5年),這時,商鞅任大良造已經六年,變法取得成功,「物勒工名,以考其誠」的考核驗收制度開始在秦國施行(這是秦國勝於其他國家的制度原因),秦國自孝公後,開始有紀年兵器。

銘文內容為「十六年,大良造,庶長鞅之造,雍矛。」這件器銘的秦文刻款的價值在於它告訴我們:秦文刻款的潦草變表是在書寫的基礎上進行的,或遠或近,而大都可以還原為書寫狀態,可以作為考察秦文隸變的重要參照。

接下來值得談及價值的,是《秦封宗邑瓦書》刻銘。如圖:

這件瓦書刻銘可以說明兩個問題:

1、這是「小篆書體的前期形態」。它的性質與《商鞅方升》《詛楚文》相同。我們往前看,可以發現,秦詔版的樣式與它非常相像,兩者脈絡相連,它就是秦篆體文字的日常書寫狀態。

2、秦始皇統一文字,同樣源於秦國之內文字的不規範。我們總說秦始皇統一六國文字,其實,早期在秦國之內,篆書的書寫因為實用的原因,書寫並不規範,迫使秦始皇整理規範並頒行小篆。衡量二者輕重,怕是迫於內因的更為重要些。

下一節,我們要讀到「隸變」了,相對整個書法史和文字史,「隸變」都是個重要的節點。

(【跟著布丁讀書法史】之19,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