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戰後,白起建議乘勝進攻邯鄲,卻被秦昭王拒絕,兩人誰對誰錯

歷史步行街 發佈 2022-11-13T02:43:18.042276+00:00

上一篇我們說到,白起展現真正的實力,一舉贏下了長平之戰。這似乎是一個最優的選擇,四十萬的青壯精銳,無論是收編,還是讓他們種田,都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大家好,我是小步。

【七雄歸一系列24】呈上,歡迎關注我的系列合集


上一篇我們說到,白起展現真正的實力,一舉贏下了長平之戰。

但長平的故事卻沒有結束,本篇我們來聊一聊後續的劇情。

一、40萬趙軍的最終結局

1、白起面前的三個解決方案

趙括了無牽掛地走了,而他的對手白起卻沒有時間享受勝利的喜悅。

有一個必須要馬上解決的問題,讓面對千軍萬馬都不改色的戰國第一神將都難以抉擇。

這四十萬趙軍俘虜該怎麼整?

擺在白起面前有三條路:

第一條路:將四十萬趙軍收為己用。

這似乎是一個最優的選擇,四十萬的青壯精銳,無論是收編,還是讓他們種田,都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既能削弱趙國,又能增強秦國,何樂而不為?

很遺憾,這種情況在後來的漢、唐、宋、元、明、清都可能出現,偏偏在戰國的時候不可能出現。

因為這個時候,「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還沒有成為天下人的共識。幾百年來,大家早已經習慣了群雄並立,根本沒有統一天下的概念。

在趙軍士卒看來,秦軍就是進犯自己國家的侵略者。

你讓四十萬剛剛經歷過長平之戰,恨正濃、血正熱的趙軍轉眼就投入秦國的懷抱,這可能嗎?

你見過復仇者聯盟認滅霸當老闆的嗎?

有朋友會說,可以將這四十萬人打散安置,然後慢慢消化。

這個辦法可不可行呢?

先不說四十萬趙軍的妻兒老小都在趙國,他們會不會心平氣和地到一個新的地方居住;

也不說秦國為了消化這些趙軍需要準備多少土地、多少房屋,;

單單就考慮從長平分散到各地安置這個過程,要有幾個月吧?

這期間幾十萬人吃什麼?

趙國就是因為糧食不夠,才半路改弦更張,冒險與秦軍決戰。而秦國呢?雖然是勝了,可也是慘勝。

表面上看,秦軍是六十萬人,可背後有多少人在為這六十萬人提供後勤保障呢?

史書上沒有記載。

不過我們可以做一個不太精確的橫向對比:

兩千多年後的淮海戰役,我軍同樣是六十萬人,為了支援前線,當時動員了大約550萬老百姓,挑著扁擔,推著獨輪小車往前線送糧食。

如果按這個來推算,秦國動員的後勤人數也應該在這個數量級,而秦國當時的總人口根據估算,最多也就800萬左右。

這麼一算,除了巴蜀地區實在太遠,其他包括關中、河東、河內,甚至江漢平原的人口基本上全都投入到長平之戰上面了。

而幾百萬後勤人員消耗的糧食,又是一個天文數字。

所以長平之戰秦國是咬著後槽牙贏下來的,最後也只比趙國多一口氣而已。

《史記》中的三個字明明白白地寫出了秦國獲勝之後的情形,「國內空」!

人空了,糧食也空了。

這個時候突然多出來四十萬張嘴要吃飯,你還不如讓白起去電子廠上班。

第二條路:把四十萬趙軍放回去

這個方案符合人道主義精神,可以彰顯秦國的寬容和大度,獲得別人的點讚和關注。

唯一的缺點就是----秦國的長平之戰白打了~

這四十萬人放回去,指不定哪一天就會捲土重來,這可都是百戰餘生的老兵!

下一次再戰,秦國有沒有這麼好的運氣,可還兩說呢!

有朋友會問,不對啊!趙國不是缺糧食嗎?秦國這邊養不起,趙國同樣也養不起啊?

話是不錯,

但還有句話叫「窮家富路」。

就好比你一個人宅在家,幾桶泡麵說不定能對付一個星期。

可你要出門在外,哪怕頓頓饅頭+礦泉水,吃飯的花銷也要比在家裡高。

同樣的道理,四十萬趙軍在長平鏖戰,一車一車往前線送糧食,趙王確實養不起。

可要是這四十萬人能回到邯鄲,哪怕吃草根、啃樹皮,趙王也會想盡辦法讓這些人活下去的。

只要趙國能挺過這口氣,這四十萬人就能迅速恢復戰鬥力。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那白起這小半年忙活了個啥?

費這麼大代價贏下長平之戰,就是為了把人放回去,歡迎下次再來?

那白起也別當將軍了,不如去找個電子廠上班!

顯然,這條路也不現實。

第三條路:萬般無奈

分析到這裡,如果你是白起,你會怎麼做?

看似是三選一,其實這道題從一開始就沒有其他的選項。

白起的最終選擇,相信不用再多說了。

(白起:啥都不說了,我去電子廠上班!)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

《史記·秦本紀》:秦使武安君白起擊,大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盡殺之。

《史記·趙世家》:秦人圍趙括,趙括以軍降,卒四十餘萬皆阬之。

太史公明明白白地寫清楚了,四十萬趙軍被白起一筆勾銷!

白起的這個做法,讓他在之後的兩千多年中遭到無數的口誅筆伐。

大家最重要的一個看法,就是白起坑的是降卒。

如果這四十萬人是戰場上傷亡的,那沒什麼好說的,兩軍交戰,各為其主。

可是現在趙軍四十萬人已經放下武器了,這個時候你白起再去坑他們,性質就不一樣了。

我們無法想像那一天的慘烈,不管有多少的無奈,也無論是不是替秦昭王背了鍋,都無法改變白起是第一責任人的事實。

正是由於白起的殺伐過重,讓他遭受了兩千多年的爭議,甚至影響到他在歷史武將排行榜上的排名。

我們在這裡不去過多討論白起的罪與罰,只是來看看損失了四十萬人之後,對趙國有什麼影響。

2、趙國傷筋動骨

在長平之戰的時候,趙國的人口按照估算是在200萬人上下,那麼損失在長平的青壯人口就超過了趙國總人口的20%。

這是個什麼概念?

橫向參考一下,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結果,我國0—14歲人口占17.95%,15—59歲人口占比63.35%,60歲及以上人口占18.7%。

考慮到古人的平均壽命遠遠不如現在,再加上戰國「全民皆兵」的情況,我們把比例再放寬一些。

粗略假設男女各半,那趙國男丁數量在100萬左右,再去掉15%左右的幼年人口,剩下的都算成壯勞力,那滿打滿算趙國的青壯人口也就80-90萬的樣子。

結果在長平丟掉45萬。

在古代農業社會,將超過一半的青壯男子都送上前線戰場,這就意味著幾乎放棄了全部的經濟生產活動。

用現代一點的話來說,就是趙國拿出了全部的戰爭潛力。

這種孤注一擲的仗,哪怕是打贏了,趙國也會遭受很長時間的經濟低迷。

可偏偏趙國輸了,雪上加霜的是,不僅輸了,而且人還沒回來。

這下子就不僅是經濟遭重創了,而是趙國的人口出現了斷層!

這可如何補充?

面對如此局面,趙國還能怎麼辦?趕緊生唄~

可人口年齡結構這種事,是想調整就能馬上調整的嗎?

我們先不考慮趙國在「家家戴孝,戶戶治喪」的局面下如何生娃,

就算趙孝成王爆發洪荒之力,變出來幾十萬新生兒。那等他們長大成人,至少也要十幾、二十年吧?

秦國會給趙國這個時間恢復元氣嗎?

所以現在可以理解趙括的戰敗讓趙國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窘境了吧?

這幾乎就是無解的死局。

你趙括在長平死得其所了,卻把趙國置於巨大的悲痛和恐慌之中。

更絕望的是,趙國連報仇雪恨的能力都沒有啊~

你老爹趙奢咽氣之前,心心念念就是擔心你小子為人太浪,將來遲早要闖禍。

結果你在長平乘風破浪,把趙國的船弄沉了啊!

到了下面,見了你爹趙奢,說啥呢?說你沒給老趙家丟人?

所以別怪後人把你貶得一文不值,

不怪你

怪誰啊?

二、白起和秦昭王的戰略之爭

1、不同的層次、不同的思維

故事講到這裡,長平之戰按理說該結束了,但這後傳不得不提一嘴。

長平之戰後,對於下一步行動,白起和秦昭王的意見發生了分歧。

白起建議應該一鼓作氣拿下邯鄲,這樣趙國就徹底涼涼。而秦昭王那邊,由於范雎擔心白起功勞太高壓自己一頭,就向秦昭王建議先收兵休整。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應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

表面上看,是范雎在挑撥離間。然而事實上我們說過,秦昭王這等人物又怎麼會犯這樣的低級錯誤呢?

他和白起的分歧,其實是兩種思維風格的衝突。

白起的建議是純軍事觀點:雖然長平之戰秦國也是慘勝,但這個時候殺氣正濃血正熱,依然具備一戰之力。

而且由於趙國的外交失誤,導致趙軍沒有得到其他國家的支援,基本上都是和秦軍在一對一單挑。

誰也沒想到,原來僵持了小半年的秦、趙雙方,居然在46天就分出了勝負。

以古代的通訊條件,這點時間根本不夠齊、楚等國組織援軍,所以此時要拿下邯鄲是十拿九穩。

而秦昭王的考慮則高度更高,不僅僅從軍事層面考慮,而是從秦國的全盤來著眼。

因為經歷了長平鏖戰,秦國幾乎動用了所有的戰爭潛力,這是以犧牲經濟為代價的。

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讓數百萬的後勤保障人員各自歸位,迅速恢復正常的經濟和生產,避免對秦國的經濟造成更嚴重的損害。

只要秦國的實力能迅速恢復,將來再打邯鄲也不是難事。

白起和秦昭王的考慮都有各自的角度,但小步認為,秦昭王的方案更加全面和穩妥

因為長平之戰後,秦國的所有戰略目標都已經達成。

不僅拿下了上黨高地,兵臨太行山,對趙國形成了居高臨下的戰略優勢;而且消滅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從根本上削弱了趙國,使其再也算不上一流強國。

所以這個時候攻占邯鄲、消滅趙國並不是必須的。

而且趙國特有的南北文化差異,使得就算都城邯鄲被攻陷,趙國也可以在北邊的代郡堅持很久。這一點從後來秦始皇掃平六國的時候就能夠看出來。

再退一步說,白起成功滅了趙國,那要派兵駐守吧?

這個時候邯鄲反而會成為一個戰略突出部,被齊、燕、楚、魏等國包圍,地處平原,無險可守。

短時間內,各國會因為長平之餘威不敢輕舉妄動,那時間長了呢?

最終,秦昭王沒有採納白起的方案,而是接受了趙、韓的割地賠款,罷兵休戰。

白起氣鼓鼓地回到秦國。

2、秦昭王的戰略失誤

但是接下來秦昭王犯了一個大錯,他的錯並不是拒絕了白起的建議,而是突然之間倉促改變了方案。

長平之戰結束幾個月之後,秦國再次集結大軍,將邯鄲團團圍住。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其九月,秦復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

至於秦昭王突然改變心意,有種說法是趙國反悔,不肯將城池割讓給秦國,這才讓秦昭王發飆。

不管是什麼原因,秦昭王的這個決定都太草率了。

幾十萬大軍的調動豈是兒戲?

這一次的進攻,明顯和幾個月之前的情況不一樣了。如此短的時間,秦軍的戰鬥力根本來不及恢復。

而趙國那邊,雖然依然是殘血狀態,但是卻度過了最恐慌的那段時間,趙國百姓同仇敵愾,上下一心。讓秦軍主將王陵無計可施,打了一年也打不下來。

看到戰局不利,秦昭王不得不厚著臉皮請白起出山。

可白起這次來了脾氣,不管是范雎來請,還是秦昭王來請,就是稱病不去。

言下之意很明白:當初邯鄲好打,我說要打你不讓;現在邯鄲不好打,你還偏偏讓我去打。我白起被你呼來喝去,不要面子的嗎?

結果白起這一講究面子,自己的命就保不住了。

本來他就是穰候魏冉提拔的人,不能算是秦昭王的心腹。後來獲封【武安君】,長平之戰又立下不世之功,「功高震主」的風險早已到了臨界點。

這個時候再去和秦昭王慪氣,那不是和自己過不去嘛?

人家能派人來請你出山,不就已經是服軟了嗎,難道還要秦昭王親口向你白起道歉不成?

結果……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陽中……秦昭王與應侯群臣議曰:「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

【破軍星】,歸位了!

沒了白起,日子還要繼續。秦昭王派王齕代替王陵,繼續圍攻邯鄲,可依舊不好使。

另一邊,其他國家也反應過來了,趙國不能滅!要不然秦國就打到家門口了!

於是平原君門客的「毛遂自薦」,搬來了楚國的救兵;而信陵君的「竊符救趙」,讓魏國的援軍也投入了戰鬥。

這一次,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戰國四公子」中的三位聯手,將不可一世的秦軍擊退。秦軍的損失保守估計在10萬以上,乃是戰國後期少有的大敗。

從這時候開始,到秦始皇開始掃滅六國,中間二、三十年的時間,秦國雖然攻勢不斷,但再也沒出現幾十萬人級別的大決戰。

可以看出,長平、邯鄲兩場大戰,真的讓秦國元氣大傷。

結語

我們之前說過,「奮六世之餘烈」的宏大進程中,秦昭王的歷史任務就是用秦國的硬實力,將對手一個一個打趴下,俗稱「壓血線」。

從最終效果來看,秦昭王當得起「完美」兩個字的評價。

魏、楚、齊、趙,這一個個縱橫一方的豪強,都在秦昭王時期被打得奄奄一息,再也不能和秦國爭鋒。

這時候,我們把鏡頭拉回到邯鄲之戰的九個月之前,一個白白胖胖的男嬰在邯鄲出生了。

在經歷並不愉快的童年之後,這個年輕人回到咸陽,接過了爺爺打拼下來的大好局面。並且用自己的雙手,為持續了六百年的春秋戰國畫上了句號。

這個年輕人,

名叫嬴政!

請看下集


我是小步,大名「歷史步行街」。

【七雄歸一】系列24,同名視頻系列也在更新。

如果覺得不錯,記得轉發、分享、點讚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