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的四大「法寶」,佛陀力薦,速速收藏

覺悟號 發佈 2022-11-13T14:38:42.931248+00:00

若我們在生活中以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為楷模,喚起社會大眾對世界和平的關注與追求,以「慈悲」淨化社會人心,化干戈為玉帛,化戾氣為祥和。


在我國漢傳佛教,觀音菩薩可謂家喻戶曉。因其大慈大悲,尋聲救苦的母性人格,得以被老百姓所接受。

若我們在生活中以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為楷模,喚起社會大眾對世界和平的關注與追求,以「慈悲」淨化社會人心,化干戈為玉帛,化戾氣為祥和。

小編整理了觀音菩薩四大修行「法寶」,佛陀力薦,趕快收藏學習起來!


「觀世音菩薩」名號

觀世音菩薩,無量劫來,大慈大悲,利益眾生,於生死苦海,為作船筏,於無明長夜為作明燈。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云: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邊福德之利。」

佛教的「慈悲」精神在這個社會裡邊,已經存在有兩三千年的時間了,觀世音菩薩「慈悲」精神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為什麼現在卻好像對社會的影響反而越來越少、越低了?所以我們現在有必要重新喚起這種精神對社會的幫助。

持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也被認為是最平易近人,人人可修,時時可修,處處可修。大家能要確立自己所理解的、所認知的精神,然後按此去落實、去踐行!


「大悲咒」

《大悲咒》的本尊是「觀世音菩薩」自身,即「觀自在菩薩」,而不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依《大悲心陀羅尼經》的內容來看,是「觀世音菩薩」從如來處受持得到並宣說《大悲咒》,之後才具足「千手千眼」。

觀世音菩薩在無量劫前,於千光王靜住如來處首次聽聞《大悲咒》。並受命以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當時的觀世音菩薩位居初地,一聞此咒則超越八地。法喜充滿的菩薩,立下為利樂一切眾生而生千手千眼的誓願,發願後馬上便具足千手千眼。十方大地為之震動,十方諸佛為之放光普照。

佛教的教理中,有「布施」之論,就是在踐行慈悲精神。《大智度論》認為「布施有三:一為財施,二為法施,三為無畏施。」財施是給予對方財物的施捨,救助困苦的大眾;法施是講佛陀所說的法講與他人聽,使人獲得智慧;無畏施就是救人於困厄,令人無所畏懼。

觀世音菩薩在修持大悲咒得到大智慧後,便回饋眾生,廣為人說,因此我們才能聽經聞法,如果我們能夠一起學習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濟世精神及抱負,堅持追隨、實踐這個信念。這樣的話,相信必能使到天清地寧、陰陽兩利,如此和諧社會、世界和平的目的就不難實現了。


「心經」

《心經》是於大靈鷲山上,在佛陀的見證下,由舍利弗作為代表發問,由觀世音菩薩「授課」的內容。被稱為「經中之王」,是觀世音菩薩給予眾生的法寶之一,文雖簡略,卻是六百卷般若經典之精華。理極宏深,至圓至頓,最妙最玄。


《心經》主要教導世人怎樣觀照當下,在聖凡迷悟之間如何處理真理世界與世俗世界,故而《心經》是打開佛法大門的鑰匙,是我們學習佛法的綱領,是我們觀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心經》四項主要內容


一、大智慧。佛教思想的核心是「緣起性空」。如何才能理解「緣起性空」的道理,必須通過甚深的般若觀照,勘破萬法的假相,照見「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空,突破重重障礙,掃清萬里烏雲,現出晴朗的天空。


二、破執著。《心經》要我們徹底地把我執、法執破除乾淨,連破除乾淨的這種意念也不要存在。


三、到彼岸。破除了執著才能到彼岸,《心經》告訴我們,無智亦無得。


四、大自在。在大智慧的指引下,究竟涅槃,圓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一切都在般若空慧的指引下,來落實這些修行的理念。



「觀音心咒」


觀音心咒又稱六字大明咒、六字大明陀羅尼、六字箴言、六字真言、嘛呢咒等,此咒即是觀世音菩薩的微妙本心,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為十方諸佛所讚嘆。


觀音心咒,出自《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經云:「佛告善男子:此六字大明陀羅尼,是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微妙本心,若有知是微妙本心即知解脫。」




觀音心咒六字含義


「唵」為白色,象徵本尊之智慧,屬於禪定波羅蜜多,能除傲慢心。


「嘛」為綠色,象徵本尊之慈心,屬於忍辱波羅蜜多,能除嫉妒心。


「呢」為黃色,象徵本尊之身、口、意、事業、功德,能除貪慾心。


「叭」為藍色,象徵本尊之大樂,屬於布施波羅蜜多,能除愚痴心。


「咪」為紅色,象徵本尊之大樂,屬於布施波羅蜜多,能除吝嗇心。


「吽」為黑色,象徵本尊之悲心,屬於精進波羅蜜多,能除瞋恚心。

「觀音心咒」蘊含著觀世音菩薩對眾生的無量慈悲。



當我們禮拜觀世音菩薩的時候,不妨觀想一下,為何觀世音菩薩要發如此大願,誦持觀世音菩薩聖號時,也要生起發願學習他的信心。


念觀音、求觀音、學觀音、做觀音,每個人都能成為菩薩的一手一眼,都能成為別人生命中的觀音菩薩,成就他人的同時就是成就自身。


參考書目 |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

圖片來源 | 十願
攝影 | 蕭涇古寺、十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