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中的「口技大師」,甚至可以模仿其他動物聲音

北青網 發佈 2022-11-14T02:28:33.411776+00:00

參考文獻:Igic, B., McLachlan, J., Lehtinen, I., & Magrath, R. D. . Crying wolf to a predator: deceptive vocal mimicry by a bird protecting young.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82, 20150798.

說到鳥類中的模仿者,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不是鸚鵡?

畢竟鸚鵡可是成語「鸚鵡學舌」的擁有者,人類認證過的「模仿大師」。相信有很多朋友都訝異過鸚鵡這種奇特而又非凡的能力,這種能力源於鸚鵡那奇特的口腔構造。

事實上,不僅是鸚鵡,八哥還有鷯哥經過訓練也可以模仿人類「說話」。

不過,今天咱們要聊的可不是鸚鵡怎麼學人「說話」,而是自然界中那些靠模仿其他物種聲音而過上滋潤生活的鳥中「口技大師」。

能模仿人「說話」的鸚鵡。圖片來源:veer圖庫

01

鳥中有善口技者

在清代文學家林嗣環創作的散文《口技》中,有這樣一句對口技藝人的稱讚:

「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口技藝人將失火後人們慌忙的場景表現得淋漓盡致,甚至讓聽眾都爭先恐後想要逃跑。

這樣的場景也曾發生在野外:

一隻斑噪鍾鵲從空中飛過,它敏銳的眼神已經發現了自己的獵物——一隻褐刺嘴鶯鳥巢中嗷嗷待哺的幼鳥。正當它準備一個俯衝將自己預訂的美餐取走時,一陣刺耳的警報聲突然響起——是黃翅澳蜜鳥發出的警戒鳴叫,意思是「有褐鷹來了」。

環顧四周後,斑噪鍾鵲為了躲避天敵,終究還是放棄了一頓唾手可得的美餐,匆匆離開了。

褐刺嘴鶯(Acanthiza pusilla)是一種個頭很小的鳥類,身長不足 10 厘米,體重也只有 7 克,主要分布於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地。

褐刺嘴鶯。圖片來源:wikipedia

斑噪鍾鵲(Strepera graculina)則是褐刺嘴鶯的天敵之一,它們在繁殖期間為了補充營養,會四處尋覓褐刺嘴鶯的鳥巢,捕食褐刺嘴鶯的雛鳥。

斑噪鍾鵲。圖片來源:wikipedia

大家可能也猜到了,其實並沒有什麼黃翅澳蜜鳥,更沒有什麼所謂的褐鷹來襲,這一場大戲完全是褐刺嘴鶯的自導自演。

由於斑噪鍾鵲體格比褐刺嘴鶯大上太多,靠蠻力顯然沒有辦法保護自己的後代,所以在發現了斑噪鍾鵲後,褐刺嘴鶯選擇了另外一種方法,發揮了自己的特長,依靠以假亂真的口技逃過一劫。

讓人不禁想直呼一句:鳥中有善口技者,一鳥立於枝上,雖似群鳥畢至,強敵退去後,枝上只一鳥而已。

02

欺騙性警報鳴叫

鳥類版的「狼來了」

大多數鳥類使用獨特的「語言」和自己的同伴進行交流,可能一種鳥類的「嘰嘰喳喳」,在另一種鳥類的耳中就是「沵茬説什庅」,大家可以類比一下在不懂外語的情況下和一個外國人交流的場景。

不過也有例外,一些鳥類也可以從其他鳥類的聲音信號中收集信息,這也很好理解,畢竟不管英文還是漢語,「媽媽」不都差不多一個發音嗎?

鳥類發出的警報鳴叫就屬於此類範疇,一般來說,警報鳴叫分為兩類。一類是在發現危險後,發出警報,呼朋引伴一起攻擊和驅逐捕食者。

短嘴鴉圍攻紅尾鵟。圖片來源:wikipedia

一類是鳥類在看到空中的捕食者後,發出特定頻率的叫聲,告訴自己的同類危險來了,該逃跑了。至於是發出哪種警報,這就取決於掠食者能不能靠人海戰術來戰而勝之了。

前文中褐刺嘴鶯靠口技發出的警報聲就屬於第二類警報鳴叫。褐鷹作為一種猛禽,褐刺嘴鶯、黃翅澳蜜鳥還有斑噪鍾鵲都是它的獵物,而斑噪鍾鵲又會捕食褐刺嘴鶯。

當只有褐鷹出現時,褐刺嘴鶯會發出正常的警報聲,黃翅澳蜜鳥同樣也會發出相應的報警聲;而當斑噪鍾鵲出現時,褐刺嘴鶯就會模仿黃翅澳蜜鳥的警報聲,告訴斑噪鍾鵲「褐鷹來了」。斑噪鍾鵲聽到自己的天敵來了,為了自保,只能灰溜溜地逃走了。

四個物種間的捕食關係以及褐刺嘴鶯和黃翅澳蜜鳥的警報鳴叫。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不過,褐刺嘴鶯的模仿能力可不僅限於這一種,它們同樣可以模仿其他鳥類的圍攻警報,招來強援,擊退敵人。

褐刺嘴鶯可以模範多種鳥類的警報鳴叫。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大家說,這是不是鳥類版的「狼來了」?不管讓天敵聞風而逃,還是呼喚吃瓜群眾一起趕跑敵人,褐刺嘴鶯都將虛假情報的奧義發揮得淋漓盡致。

03

不一定要學鳥

鳥類也會模仿其他動物

除了模仿自己的同類,一些鳥類還進一步擴展了業務,將其他動物的聲音也納入了自己模仿的範疇。這種欺騙性的聲音模仿可以讓鳥類獲得它們本沒有機會染指的食物,生活在非洲中南部的叉尾烏鵑就是這個領域的佼佼者。

叉尾烏鵑會潛伏在包括貓鼬在內的群居物種周圍,在貓鼬獲得食物後,通過偷偷學會的貓鼬警報聲發出警報將貓鼬嚇走,從而竊取美食。

叉尾烏鵑。圖片來源:wikipedia

不過叉尾烏鵑並不是只會通過模仿貓鼬的警報來行騙,它們的「智商」可能比咱們想的還要高。常言道:「虛而實之,實而虛之」,夾雜著真話的假話才最容易讓人上當。

叉尾烏鵑在一些時候真的會給貓鼬充當警戒員,當掠食者到來時,它們會發出「善意」的警報,讓貓鼬們趕緊撤離。

但更多時候,叉尾烏鵑會在貓鼬們捕獲食物後發出「虛假」的警報,然後俯衝而下,搶走食物。科學家們認為,叉尾烏鵑通過摻雜使用多種不同警報來更好地欺騙自己的「金主」,獲得更大的收益。

除了叉尾烏鵑對貓鼬叫聲的模仿,鳥類中甚至還有「口技大師」可以模仿響尾蛇搖動尾巴的聲音來保護自己。

在美洲,一種叫做穴小鴞的小型貓頭鷹生活在地面的洞穴中。雖然貓頭鷹算作猛禽,但是在地面,他們依舊有著許多天敵,尤其對於穴小鴞的雛鳥而言,在成年前,洞穴是它們的庇護所,但如果有天敵入侵,無處可逃的洞穴也會是它們的葬身之處。

穴小鴞。圖片來源:wikipedia

為了減少天敵進入洞穴的可能性,當雛鳥受到威脅時,它們會發出一種獨特的叫聲,這種叫聲類似於響尾蛇搖晃尾巴的聲音。

「洞穴里有響尾蛇?我還是別進去了吧。」估計不少捕食者在聽到雛鳥的叫聲後都會對這個洞穴敬而遠之,畢竟誰也不想被響尾蛇咬上一口。

結語

大自然就是如此奇妙,當我們在林下漫步時,枝頭的鳥兒發出嘰嘰喳喳的鳴叫,你說它們是在唱著自己的歌,還是偷走了別人的曲子呢?

參考文獻:

[1] Igic, B., McLachlan, J., Lehtinen, I., & Magrath, R. D. (2015). Crying wolf to a predator: deceptive vocal mimicry by a bird protecting young.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82(1809), 20150798.

[2] Rowe, M. P., Coss, R. G., & Owings, D. H. (1986). Rattlesnake rattles and burrowing owl hisses: a case of acoustic Batesian mimicry. Ethology, 72(1), 53-71.

[3] Flower, T. P., Gribble, M., & Ridley, A. R. (2014). Deception by flexible alarm mimicry in an African bird. Science, 344(6183), 513-516.

[4] Igic, B., & Magrath, R. D. (2013). Fidelity of vocal mimicry: identification and accuracy of mimicry of heterospecific alarm calls by the brown thornbill. Animal Behaviour, 85(3), 593-603.

[5] Igic, B., & Magrath, R. D. (2014). A songbird mimics different heterospecific alarm calls in response to different types of threat. Behavioral Ecology, 25(3), 538-548.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EVEE(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監製|中國科普博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