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國-我是科學家」年度盛典「未來進行時」成功舉辦

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發佈 2022-11-14T20:39:20.431075+00:00

2022年11月12日,中國科協科普部主辦的「科普中國-我是科學家」年度盛典「未來進行時」專題活動在北京奧加美術館酒店成功舉辦。

2022年11月12日,中國科協科普部主辦的「科普中國-我是科學家」年度盛典「未來進行時」專題活動在北京奧加美術館酒店成功舉辦。活動現場,五位演講嘉賓用深入淺出的講述,分別帶來了超導材料、腦機接口、生物煉製技術、生物醫學材料、化工助力碳中和的故事,從科學的不同領域,帶領我們打開未來世界的大門。

演講嘉賓羅會仟(左)、金涌(中)、劉德華(右) | 拍攝:Vphoto

在名為《保福寺「燒爐工」的超導夢》的演講中,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羅會仟講述了研究高溫超導材料的故事。「前期製備做實驗用的超導材料,就需要『燒爐子』,作為『燒爐工』可能要盯著爐子一個月,才能得到實驗需要的樣品,然後再利用中子散射,去研究高溫超導材料。隨著我們對高溫超導機理的理解更加深入,未來超導將會有很多應用場景,比如超導無損耗輸電、超導計算機,甚至可能研發出超導宇宙飛船。

演講嘉賓羅會仟:《保福寺「燒爐工」的超導夢》 | 拍攝:Vphoto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李驍健老師為我們帶來題為《修一座,從腦到四肢的橋》的演講。在很多科幻小說中,主人公都能依靠意識去操控各種炫酷的裝備。而腦機接口的出現,讓這樣的設想也變為了可能。人的大腦有近1000億個神經元構成,這些神經元能夠進行信息的接收、處理和轉發。而通過腦機接口,我們則可以將這些信號轉化為控制各類機械裝置的指令。「腦機接口是一門科學,並不玄幻,未來已來,只是充滿挑戰。

演講嘉賓李驍健:《修一座,從腦到四肢的橋》 | 拍攝:Vphoto

在名為《生物煉製助力碳中和》的演講中,清華大學化工系應用化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拉美清潔能源與氣候變化聯合實驗室主任劉德華老師,為我們講述了生物煉製與碳中和的故事。人類衣食住行依賴的化石資源就源自史前生物質,因此生物質也可以替代石油和煤炭等化石資源,「生物煉製」的學術理論雖新,但生物製造產業卻很古老,歷史悠久。「從『礦物煉製』轉向『生物煉製』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新的里程碑,是把農業與工業緊密連結的紐帶,是碳中和與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也是經濟從不可持續發展向可持續發展轉化的物質、能量基礎,這都對社會經濟、科技和文化影響深遠。

演講嘉賓劉德華:《生物煉製助力碳中和》 | 拍攝:Vphoto

在名為《生物醫學材料,到底有啥用?》的演講中,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楊菁講述了研究生物醫藥材料的故事。生物醫藥材料雖然聽上去生僻,但其實跟公眾生活關係非常密切。「我們常見的牙套、隱形眼鏡,其實都可以算生物醫用材料。我研究的材料主要和心血管疾病有關,二十多年來,我一直跟臨床醫生一起合作,希望可以解決動脈粥樣硬化、下肢缺血等疾病治療過程中的問題。」

演講嘉賓楊菁:《生物醫學材料,到底有啥用?》 | 拍攝:Vphoto

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金涌,帶來了名為《碳中和2060》的演講。中國承諾,要在2060年達到碳中和。我們面臨巨大挑戰,但達成目標並非不可能。「我們的太陽可以提供的能量,是人類能源需求的2850倍。在未來,我們會讓清潔能源代替化石能源。作為化工人,我們不僅為光電、風電提供材料,還為將來化石能源的轉化利用,提供了方案。中國如果解決了能源的問題,將來發展的可能性就會無窮大。

演講嘉賓金涌:《碳中和2060》 | 拍攝:Vphoto

「科普中國-我是科學家」項目通過為科學家搭建演講平台,並通過新媒體陣地廣泛傳播,向公眾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在科學家群體中形成了示範傳播效應。項目至今已舉辦線下演講活動40期,有174位科學家登上演講舞台,其中包括葉叔華、王志珍、王貽芳、丘成桐、高福、陳和生、王中林等知名院士。參與過演講的科學家不僅表示了對項目的肯定,也積極推薦身邊的同事參與科普,極大地促進了科學家群體參與科普的熱情。同時,科學家親自科普的形式,拉近了科學家與公眾的距離,不僅傳播了科學知識和科學思想,也樹立了公眾心中科學家平易近人的形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