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家三口的節能之家:一半房子在地下,冬暖夏涼

豪斯頓傢俱 發佈 2022-11-16T05:51:01.771291+00:00

這棟房子原本是一個藝術家工作室,經過改造和翻新,變成了樸素又有趣的住宅。租下這處藝術園區裡的房子,源於李斌拜訪朋友時看到的一幕:一個小朋友騎著小車,在鄰家院子的門口,呼喊夥伴一起玩耍。


設計師李斌從業將近二十年。去年,不惑之年的他給自己送了一份禮物:把家安在北京寧靜的藝術區。這棟房子原本是一個藝術家工作室,經過改造和翻新,變成了樸素又有趣的住宅。

租下這處藝術園區裡的房子,源於李斌拜訪朋友時看到的一幕:一個小朋友騎著小車,在鄰家院子的門口,呼喊夥伴一起玩耍。這畫面瞬間喚起李斌的回憶:小時候,挨家挨戶地邀朋友玩耍,鄰里之間沒有厚重冰冷的鐵門,人與自然也能親密接觸。李斌喜歡園區的周遭環境,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擁有自在、無拘束的童年。

一條家居設計探訪了這個有趣的住宅。走到小院門口時,李斌的愛人正好買完菜騎著電瓶車回家,李斌接過食材的同時招呼我們進屋。如同到相熟的好友家作客,人與人的關係一下子親近起來。

李斌的新家位於北京宋莊藝術區的最北面,園區中心有個湖泊,他和家人就住在湖邊,與湖泊僅僅隔著一條小路。

在藝術園區,湖居住宅是「稀缺資源」,李斌喜歡這裡的環境和氛圍,當初毫不猶豫地租下了這棟房子。現在,早上能繞著湖邊跑步,晚飯後,他和太太也可以散散步,享受二人世界。

藝術園區裡的的湖泊

房子的北側沒有窗戶,仿佛在「地下」,只有面向湖泊的南側採光,整個家類似於「窯洞」:冬暖夏涼,非常節能。

院門邊有竹子,院子裡種了無花果樹和兒子喜歡的蘋果樹。李斌說:「植物就在窗外,保護了一部分隱私,透過竹子還能看見波光粼粼的湖面,感覺生活特別美好。」

院子

房子之前是藝術家工作室,要滿足一家人的生活需求,整體改造的第一步就是重新分配功能區域。

一層為公共區:會客廳、餐廳、廚房、閱讀區和茶室、活動區域。由於單面採光的緣故,它們開放式地一字排開,沒有過多的隔斷,這樣能更高效地引入天光。

通透的一層

二層是較為私密的臥室和家庭娛樂廳。這一層原本是倉庫,被分成兩個通透的平台。

靠近南側的平台,採光和通風更好,李斌將它改造成主臥和孩子的臥室。

靠近南側的二層平台改造成主臥和孩子的臥室

靠近北側的平台,成為兩間客房、衣帽間、衛生間和家庭娛樂廳。客房開了內窗,能補充一些自然光和流動的空氣,長輩或朋友來小住時也有舒適的睡眠環境。

兩間客房的對面,就是開放式衣帽間。李斌說:「我們自己的房間一般放當季常穿的衣物。衣帽間裡放一些反季節的衣服,也方便存放父母和朋友小住時的行李。」

家庭娛樂廳在最外側。小朋友們喜歡在這裡看電影、玩遊戲,李斌一家三口也會一起觀影。

家庭娛樂廳

李斌為二層安裝了玻璃圍欄,既利於陽光遊走,也讓從二層望向一層的人們擁有更開闊的視野。他還在南、北兩個平台之間搭建了一條通道,方便人們自由地穿行在各個空間。

玻璃圍欄、兩個平台之間的通道

窯洞式的房子在調節室內氣溫方面頗有優勢。因為屋內冬暖夏涼,李斌認為,沒必要做新風系統,用智能風扇增強室內空氣流動就夠了:「正常來說,夏天應該熱點,冬天就是應該冷點,如果四季恆溫,那其實對人的身體不一定好。」他享受這種順應四季節氣的生活方式。

李斌的家,常常讓人想起童年。

一進門,大部分人會被不鏽鋼旋轉滑梯所吸引。室內淨高4.8米,滑梯連通了上下兩層,像雕塑一樣立在房子中央,使得空間既現代,又童趣。不僅小孩子,就連大人也常在這個滑梯上展露隱藏許久的童心。

家中少有隔斷,除了臥室和衛生間,每個空間都是開放的,如果需要遮擋,也僅僅用了門帘。

滑梯旁邊的區域,更保持了開放性,隨著一家人的日常起居而慢慢「生」出了豐富的可能。疫情後,居家的時間多了,李斌開始畫畫,在滑梯邊支起了畫架,將這塊小區域變成畫室。畫室緊挨著閱讀區,有時候孩子在閱讀區練書法、寫作業,李斌在畫室畫畫。每個家庭成員既有獨立空間來專注於自身,又能隨時彼此聯繫,這就是開放式家居空間的可取之處。

畫室

滑梯不遠處的一張桌子,也是近期新添的。李斌說:「孩子們過去喜歡在會客廳下棋、玩小遊戲。我們還是希望會客廳保持整潔,於是將遊戲區挪到這裡,」李斌指了指衛生間前面的區域,「當然,小朋友還是喜歡到處跑,所以空間上沒有什麼界限。」

遊戲區

除了工作、閱讀、喝茶,茶室也是會客的好地方,偶爾舉辦沙龍活動。

茶室

茶室里的書架已是滿滿當當。仔細一看,書籍里還藏著一套《灌籃高手》。李斌笑了笑:「這些漫畫是我的,有時候還是會看看,找回熱血的青春。」

「當、當、當……」牆上的鐘敲了12下,已是中午12點。掛鍾是李斌的爺爺在70年代坐綠皮火車從北京背回內蒙的。小時候,李斌每半個月都要去爺爺家,給這個鐘上弦,讓它繼續運轉。如今,李斌將掛鍾帶回北京,不管搬去哪裡,都要帶著它。對李斌來講,它是童年與故鄉的延續,是如今生活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家裡的畫,大部分是李斌畫的,他說:「我畫家人,爺爺、父母、我小時候、孩子……歸根結底,我畫的是對童年的追憶。所以,我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擁有一個真正的童年,這是我選擇這個家的原因之一。」

掛鍾

作為設計師,李斌希望在改造這處租來的房子時,能儘量控制造價,然後再通過生動的生活場景來慢慢充實這個家。

全屋採用鋼結構,牆面塗料為稻草漆——灰泥里加點稻草。如果做得精細,稻草漆也價格不菲,但李斌為牆壁保留了粗礪感。這反而讓他記起小時候住在平房裡的生活:「以前,家裡就是抹灰牆。現在,磕一塊、碰一塊或者哪裡髒了,再補一點稻草漆就可以了,很好用。」

李斌也保留了原來的地面,將原本的水泥地面稍加打磨,就有點水磨石的感覺了。「不需要很精緻,剛剛好就可以。見過許多華麗的房子,但越來越覺得,看似簡樸卻溫情滿滿的家才是我想要的。」

「硬裝二十萬,在北京應該算是很低的花費了。軟裝也花了二十多萬。現在的家,隨時在微調整,因為生活是在變化的。人決定生活,生活決定居住。」

會客廳

餐廳

李斌會改裝或循環利用朋友給的舊物、剩餘材料。客臥里的床便是舊項目剩餘的床墊拼湊而成的,不僅不影響使用,還成為了小孩子們常常探索的物件。「我不希望浪費,因為資源是不易再生的,消耗掉了就沒了。」李斌感慨。

書法時間

在花園裡和朋友聚會

住進這個房子之後,李斌一家的生活步調慢了下來。最能打動人的不是設計,而是居住者對生活的理解,能不斷滿足人們新的生活需求,才是這個家最好的地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