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行政區劃之 元、明

樵夫0520 發佈 2022-11-16T12:29:47.641745+00:00

在元代,山東和河北、山西處於元大都的周圍,通稱「腹里」,直隸中書省。在元朝,中書省是總領百官的,與樞密院、御史台分掌朝廷政、軍、監察三大權力。

元朝——直隸中書省

在元代,山東和河北、山西處於元大都(北京)的周圍,通稱「腹里」,直隸中書省。在元朝,中書省是總領百官的,與樞密院、御史台分掌朝廷政、軍、監察三大權力。當時是尚書省時置時廢,門下省也不再復置,因此中書省地位和前朝相比更為重要。中書省中書令通常也由皇太子擔任。中書省除為決策機構外,還負責直接管轄首都大都附近的腹里地區。所以,作為「腹里」地區的山東,實際是朝廷直轄,山東境內分置有燕南河北道、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及山東西道宣慰司,以補中書省領導之不足。元代在今山東境內置6路、24州(其中8個直隸州)、97縣。

6路即:益都、濟南、般陽府、東平、東昌、濟寧。其中的般陽府路元初改屬濟南路,後升為淄萊路,又改為般陽府路,以古般陽縣為名。

8直隸州即:曹、德、恩、冠、濮、高唐、泰安、寧海。

明朝——山東行中書省

山東行政區正式命名為山東省是在明朝初年,距今654年了。洪武元年(1368年)置山東行中書省,此為山東建省之始。明初沿襲元制,仍設行中書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省」)後改為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治所在歷城(今濟南市),轄6府、15州、89縣,形成與今山東省境大致相同的版圖,大部分縣名沿用至今。其詳情如下

濟南府 府治所在歷城縣。轄4州、15縣,領歷城、章丘、鄒平、淄川、長山、新城、齊河、齊東、濟陽、禹城、臨邑、長清、肥城、青城、陵縣等15 縣及泰安州(領新泰、萊蕪2縣)、德州(領德平、平原2縣)、武定州(領陽信、海豐、樂陵、商河4縣)、濱州(領利津、霑化、蒲台3縣)等4州。共計15+11=26個縣。

兗州府 府治所在滋陽(今兗州)縣。轄4州、11縣,領滋陽、曲阜、寧陽、鄒縣、泗水、滕縣、嶧縣、金鄉、魚台、單縣、成武等11縣及濟寧州(領嘉祥、鄆城、巨野3縣)、東平州(領汶上、東阿、平陰、陽穀、壽張5縣)、曹州(領曹縣、定陶2縣)、沂州(領郯城、費縣2縣)等4州。共計11+12=個縣。

東昌府 府治所在聊城縣。轄3州、7縣,領聊城、堂邑、博平、在平、莘縣、清平、冠縣等7縣,及臨清州(領丘縣、館陶2縣)、高唐州(領恩縣、夏津、武城3縣)、濮州(領范縣、觀城、朝城3縣)等3州。共計7+8=15個縣。

青州府 府治所在益都(今青州市)縣。轄1州、11縣,領益都、臨淄、博興、高苑、樂安、壽光、昌樂、臨朐、安丘、諸城、蒙陰等11縣及莒州(領沂水、日照2 縣)。共計11+2=13個縣。

萊州府 府治所在掖(今萊州市)縣。領掖縣及平度州(領濰縣、昌邑2縣)、膠州(領高密、即墨2縣)等2州。轄2州、1縣共計5個縣,行政區劃最少。

登州府 府治所在蓬萊縣。領蓬萊、黃縣(龍口)、福山、棲霞、招遠、萊陽等6縣及寧海州(領文登縣)。共計7個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