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當了15年華人首富,弟弟卻窮困潦倒,最終悲慘離世

boss外傳 發佈 2022-11-16T23:56:44.042934+00:00

李嘉誠從1999年以來,當了15年的華人首富,按理來說,他的親人不也得是富豪級別。不過,李嘉誠的親弟弟並沒有沾到什麼光,過得窮困潦倒,晚年因為重病悲慘離世。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李嘉誠從1999年以來,當了15年的華人首富,按理來說,他的親人不也得是富豪級別。

不過,李嘉誠的親弟弟並沒有沾到什麼光,過得窮困潦倒,晚年因為重病悲慘離世。

李嘉誠知道弟弟重病,還為他四處尋醫問藥,可是為時已晚,還是沒能挽救弟弟的生命。

難道這兄弟倆之間有什麼恩怨?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李嘉誠是如何一步步登上華人首富的?

創業艱辛,榮登首富

提到長江塑膠廠,這必定和李嘉誠聯繫起來,這是他創立的第一家工廠,拉開了他富可敵國的序幕。

李嘉誠在香港摸爬滾打那幾年,手裡攢下的錢根本不夠開辦工廠,可是他的舅舅莊靜庵在鐘錶界混得如魚得水。

李嘉誠和表妹莊月明兩情相悅,即便莊靜庵知道李嘉誠很有上進心,但還是不同意女兒和他在一起。

曾經有個看相先生還給李嘉誠算過命,說他雙眼無神,身材瘦弱,將來很難出人投地。

莊靜庵把自己的女兒莊月明可是看做掌上明珠,莊月明比李嘉誠要小四歲,從小聰明伶俐,他父親著重培養女兒。

莊月明在教會開辦的英文書院讀書,剛開始看到貧窮的表哥沒有絲毫的嫌棄,還耐心地幫助表哥改掉家鄉的口音,講好廣東話。

莊月明出身比李嘉誠要好太多,李嘉誠只是一個上了初中就被迫輟學的人,雖然事業上小有成就,但還是門不當戶不對。

先不說是舅舅莊靜庵不答應把女兒嫁給他,就連母親莊碧琴也不贊成兒子的想法,她覺得兒子這樣會耽誤莊月明。

莊月明為了讓表哥事業有成,當表哥說他想要開辦塑膠廠的時候,她還向父親求情資助一下表哥創業。

莊靜庵知道李嘉誠有上進心,踏實肯干,萬一創業成功了呢,就算沒有成功,他也願意幫助。

在1950年,22歲的李嘉誠拿出攢了幾年錢,加上向舅舅借的5萬港幣,長江塑膠廠開辦起來了。

李嘉誠給塑膠廠取名長江,也是有寓意的,長江不擇細流,故能浩蕩萬里,他覺得自己的工廠也會向長江一樣,奔流不息,勢不可擋。

不過,一個危機來了。產品供不應求,一些低質量的產品便產生了,用來應付訂單。

可是,客戶的眼睛是雪亮的,很快發現問題,找上門來要求退貨。李嘉誠面臨著銀行追債,客戶追款,雙面夾擊之下,工廠面臨破產的風險。

李嘉誠對於母親十分孝順,有次他給母親泡上一杯地道的潮汕功夫茶。

莊碧琴知道兒子最近工廠的情況,她先是讓兒子坐下,品了幾口茶,問:「你知道老家元寂主持嗎?他年事已高,想要找個合適的人接班,有兩個人選。」

李嘉誠安靜地聽母親把故事講完,期間給母親滿上功夫茶。到故事最後只聽莊碧琴話鋒一轉說:「經商如同做人,誠信當頭,則無危而不克了。」

李嘉誠頓悟,覺得工廠的危機有辦法解決了。他認真地給銀行、供貨商和員工做出誠信的承諾。

到了1955年,長江塑膠廠終於化險為夷,產品銷量漸入佳境。

1957年,李嘉誠看到雜誌上有提到義大利一家公司用塑料原料製作塑膠花,在歐美市場銷量特別好。

李嘉誠捕捉到了商機,他先是去義大利考察學習,回來後抓緊時間推出塑膠花,塑膠花當時在香港市場可是新生事物。

李嘉誠又採取的是物美價廉的銷售路線,所以很多的經銷商都訂購了,有的為了能夠買斷,直接預付一半的訂金。

這也使得李嘉誠的長江塑膠廠一躍成為香港塑膠界的新秀。到了1957年,已經發展成為長江工業有限公司。

李嘉誠手底下的廠房也分為兩處,一個生產塑膠花,一個生產塑膠玩具。塑膠花自然是他生產的重點,也給他帶來數千萬港幣的利潤。

李嘉誠並不止步於此,他還積極開拓國際市場,被人們稱為塑膠花大王。

李嘉誠還進軍了房地產市場,低價收購了大量的舊樓和地皮,當香港經濟復甦之際,他賺得滿滿當當。

值得一提的是,1963年,35歲的李嘉誠和表妹莊月明終於可以結婚了。李嘉誠事業有成和對愛情的執著,最終打動了舅舅莊靜庵。

後面,兒子李澤鉅和李澤楷相繼出生,莊月明也安心地退居幕後,過著相夫教子的生活。

1972年,長江實業上市,李嘉誠不少的重大決策,也離不開莊月明的智慧和支持,但是莊月明始終保持低調,很少公開露面。

1989年,莊月明因病去世,李嘉誠悲痛萬分,身邊的人都知道他們感情深厚,從來沒有人提議李嘉誠另娶。

1999年,李嘉誠榮登華人首富的寶座,之後十五年一直蟬聯。

不管弟弟,心中有愧

李嘉誠都是富豪了,理所當然地以為他的弟弟妹妹也能飛黃騰達吧,實際上並不全是這樣。

在李嘉誠成為富豪之後,他的弟弟李嘉昭依舊窮困潦倒,讓人不可思議,不少人都覺得肯定是弟弟招惹到了哥哥,哥哥才會那樣不顧念親情。

這其中緣由關鍵在於李嘉昭實在是扶不起來的阿斗。李嘉昭和哥哥完全是兩類人,他不思進取,只想吃白食。

父親去世得早,李嘉誠作為長子選擇扛起家庭的重擔,可是李嘉昭一直在哥哥的保護下長大,沒有吃過什麼苦頭,也不知道創業的艱辛。

弟弟年紀小沒能力賺錢時,李嘉誠自然撫養著弟弟,當弟弟長大成人,他也為弟弟安排好工作,都不用弟弟操心。

可是,李嘉昭還是不思進取,上了班也是在混日子,工資剛拿到手就被他揮霍光了。

後來,李嘉昭一看哥哥成為富豪了,更加不想工作,只想花哥哥的錢。

李嘉誠看著弟弟這樣下去不是辦法,還主動提出幫助弟弟創業,可是弟弟沒有猶豫就拒絕了,他一點苦都不想吃。

有的人會說,李嘉誠這麼有錢,養著弟弟也沒啥影響。李嘉誠也是有自己的原則,授人予魚,不如授人以漁。

李嘉昭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他要對自己負責,一味地依賴別人,怎樣過自己的人生。

李嘉誠幫助弟弟夠多了,可是弟弟始終不知悔改,就算給了再多的錢,弟弟還是會揮霍,簡直是一個無底洞。

李嘉誠從小就教育弟弟妹妹要獨立堅強,弟弟半句沒有聽進去,而妹妹李素華踐行得很好。

哥哥創業初期,李素華就經常去塑膠廠幫忙,一干就是十幾個小時,經營和技術有什麼不懂的,她就主動請教哥哥。

後來,李素華也想開辦一家塑膠廠,拒絕了哥哥的直接幫助,她自己干到了老闆的位置,還常常跑去流水線看看實際的情況。

李素華經常加班到深夜,在她的努力之下,塑膠廠越干越大,她的身價過億,也成了富婆。

李嘉誠在用人方面有一個原則,不能隨意把親人安排進自己的公司,親人想要擔任職位必須要有真才實學,要不然一不留神,就會給公司埋下禍端。

李嘉誠看著弟弟如此不爭氣,只好逼他一逼,斷了他的資金幫助。沒想到,李嘉昭沒了哥哥的幫助,還是不願意去努力工作。

李嘉昭過得再窮困潦倒,哥哥要忍住了幫助的心思。等李嘉昭到了晚年生了重病,李嘉誠很是擔心,四處為弟弟尋醫問藥,可是弟弟還是離開了。

李嘉昭生前表示他並不怨恨哥哥,哥哥把他養大很不容易了,一切都怪他不爭氣。

弟弟去世,李嘉誠也在思考著自己對於弟弟過於嚴苛,是不是做錯了,要是能多幫助弟弟,也許弟弟不至於悲慘離世。

被迫輟學,吃盡苦頭

李嘉誠一早也並非富豪,他原生家庭條件十分不好,光鮮亮麗的一面展示出,人們往往忘記了他所吃過的苦頭。

1928年,李嘉誠出生了,他是廣東潮汕人,家境貧寒,父親李雲經初為人父看到剛出生的兒子很是開心。

那時候,李嘉誠和父母只能擠在一間破舊的小屋裡生活。後來,李嘉誠的弟弟李嘉昭和妹妹李素華也出生了。

李雲經是個知識分子,曾經教過書,但是又不甘心家道一直中落,便起了經商的心思。

結果,李雲經並沒有經商成果,失望之下,他又站上了三尺講台。

李嘉誠受到父親的影響,很喜歡讀書,成績能在班裡名列前茅,他想要成為一名教書先生。

可是,一場戰火徹底改變李嘉誠的人生軌跡。在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軍加快侵華的腳步。

到了1938年,家鄉潮州遭到了日軍的狂轟亂炸。為了躲避戰亂,一家人不得不在1939年前往香港。

這個建議還是李嘉誠母親提出的,因為香港那邊相對安定,還有親人莊靜庵可以投靠。

於是,李雲經就帶著妻兒趕快出發,雖然潮汕和香港離得並不遠,可是那個戰亂的年代,幾百公里的路只能靠雙腿走,趕了幾十天才來到香港。

到了香港,李雲經找了一份工作幹著,每天早出晚歸,辛辛苦苦地供三個孩子讀書,還有家裡的日常開銷。

1943年,李雲經過度操勞生了重病,不治身亡。李雲經是家裡的頂樑柱,現在頂樑柱倒了,他們一家在香港的日子更加艱難了。

那時候,李嘉誠只有15歲,父親在世可以供他上學讀書,父親走了,他作為家中長子便扛起了照顧家庭的重任。

李嘉誠有弟弟妹妹,他們還得上學,年紀又小,李嘉誠自從父親去世仿佛一夜之間長大了。

李嘉誠一家之所以來到香港,是為了躲避戰亂,便投奔了在香港做鐘錶生意的舅舅莊靜庵。

舅舅對他們已經很照顧了,李嘉誠不想一直拖累舅舅,他咬咬牙,自己先去社會找一份合適的工作。

可是,香港在1941年早被日軍占據,經濟不景氣,各行各業都進入低迷,李嘉誠找工作四處碰壁,沒有人願意招收他。

莊靜庵當然知道李嘉誠他們的情況,看到侄子這麼有上進心,自己當然樂意再次伸出援手。

沒想到,李嘉誠拒絕了去舅舅鐘錶店上班,他不想一直依靠舅舅,他相信一定可以憑自己的本事賺錢養家。

就這樣,在李嘉誠的不懈努力下,他先是在一家茶館打工,什麼髒活累活基本上都讓他包了,幹了整整一年,但還是不能養家餬口。

莊靜庵知道李嘉誠的情況,再次邀請他來鐘錶店幹活吧,李嘉誠迫於生活的無奈,只好點頭答應了。

剛來到鐘錶店,李嘉誠只能做一些端茶倒水,因為他不懂得如何修理鐘錶,時間長了,有師傅覺得他聰明伶俐,也願意耐下性子教他修理鐘錶的技術。

沒過多久,李嘉誠從一名打雜工,來到高盛街手錶店做店員,和顧客接觸久了,他學會察言觀色,有時候打量幾下,顧客的喜好和心思他都能摸清楚一二。

李嘉誠每每想起當年早早扛起家庭的重擔,他都忍不住感慨自己15歲的年紀,卻有著20歲的心態,他覺得壓力實在太大了。

在鐘錶店打工,李嘉誠知道賺的都是小錢,他幹了一段時間,不滿現狀,便去跑去干銷售,推銷五金類。

沒有什麼事情是一蹴而就的,李嘉誠剛開始干銷售,經常被人拒絕,不過他並沒有氣餒,而是積極地調整心態。

李嘉誠思考一番後,來到旅館和酒樓去推銷鐵桶,經過他的努力,賣出了一百多個鐵桶。

有次,李嘉誠充滿信心地向顧客推銷購買鐵桶的好處,可是顧客擺擺手,選擇了旁邊的塑料桶。

李嘉誠注意到了這一點,他突然意識到塑料製品更有發展的前途,更具有市場競爭力。

李嘉誠也是一旦拿定主意,就直接開乾的人,他轉而去一家塑料公司就業。

工作一段時間,李嘉誠不甘心一輩子給別人打工,他要自己創業,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這才有了之後的成就。

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要想賺取財富,過上好日子,必須要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而不是依賴他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