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零到共存——新加坡的新冠防疫之路

青花大磁盤 發佈 2022-11-17T07:40:34.059671+00:00

作為總人口不過550多萬的一個小國雖然確診上百萬例,但重症和病死率一直維持在非常低的水平,總體病死率約為0.12% ,醫療系統一直未崩潰,社會也一直維持正常運作。

****所有數據和信息來源於中國大陸公開發表的新聞數據和新加坡官方網站****

新加坡是被世界公認的全球應對新冠疫情表現得最為成功的國家之一。作為總人口不過550多萬的一個小國雖然確診上百萬例,但重症和病死率一直維持在非常低的水平,總體病死率約為0.12% ,醫療系統一直未崩潰,社會也一直維持正常運作。特別是2022年以來經濟發展迅速,已經接替香港成為了亞洲新的金融和貿易中心。

當然新加坡作為一個彈丸小國,防疫政策有自己的特殊性,但作為一個以華人為主的國家,新加坡實行了一個在避免出現大量人口死亡的底線之上,既從未完全停止社會管控措施,也沒有動搖與病毒共存逐步開放的道路,有許多亮點值得借鑑。

新加坡對疫情的防控,整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施行嚴格的「清零」政策。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發後,隨著感染人數不斷增加,從2020年4月7號開始新加坡實施了稱之為「斷路器」式防疫措施(類似於我們國內的全城靜默),關閉了除民生供應外的所有服務業。2020年6月23號雖然有所放鬆,但主要採取居家辦公的方式並對人員聚集人數嚴格限制,比如曾規定若民眾未遵守保持1米的社交距離,最高將處以1萬新加坡元的罰款或六個月刑期。通過這些努力,新加坡成功的將病例持續保持在個位數或兩位數的低位近一年的時間。

第二階段:開放預備和過渡階段。

新加坡的經濟以外貿為主,2020年的封控導致全年GDP下滑 5.4%,同時物價也產生了較高的上漲,為此,憑藉疫苗接種已經全面展開,從2021年6月開始轉變防疫思路——提出打造「對新冠更具適應性國家(COVID-resilient nation)」的目標,逐步放寬社會管控措施,恢復正常的生活。

新加坡政府為此制定了四階段的路線圖,以求最終實現成為一個能夠彈性應對新冠病毒的國家。路線圖包括:準備階段(Preparatory Stage)、第一過渡階段(Transition Stage A)、第二過渡階段(Trasition Stage B)和最終成為對新冠病毒有適應力的國家(Covid-19-resilient Nation)。

按照計劃,在準備階段新加坡將爭取實現80%人口完全接種疫苗。然後進入第一過渡階段,即使病例上升,經濟也將進一步開放,社會活動和旅行逐步恢復正常。如果這一階段順利,則將進入第二過渡階段,繼續放開各項限制條件。

第三階段:與病毒共存

2022年3月15日新加坡政府宣布,社會管控措施將進一步放寬,新加坡將進入到與新冠共存計劃的最後一個階段,與病毒共存,並取消了戶外口罩佩戴的強制要求。10月8日又宣布取消500人以上聚集活動的限制和對疫苗接種情況的差異化管理措施,近乎於全面放開。

新加坡為何要採取這樣的措施,新加坡財政部長黃循財對此解釋道:

「每一個國家都需要制定屬於自己的抗疫政策和應對方式。 新加坡有兩個重要的目標,保護生命和保障生計。新加坡追求的是一種平衡。在保護生命方面儘可能地避免死亡案例。在保障生計方面儘可能地採取開放的做法。因為畢竟新加坡是一個小國,需要與世界接軌。

儘可能避免死亡病例的意思是說我們不能只關注死亡病例的絕對值,而是應該去關注到底有多少死亡是可以避免的。在往年,就算是流感都有可能會造成死亡。我們密切關注的,其實不在於病例的數字,而是在於我們的醫療體系和醫院重症病房的使用率不會造成負荷過重,只要沒有醫療擠兌,我們應該是可以應對的。」

新加坡做得最好的地方,就是它沒有一成不變,隨時調整自己的政策以適應當時的疫情,而它的政策確實有幾個值得稱道的地方:

1) 高效的官民溝通和合作,讓政府和民眾之間的高度互信。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疫情期間發表了9次全國講話,每次講話都是發生在疫情和相關政策發生變化的節點時刻。在講話里,李顯龍會回顧疫情發展,宣講相關政策變化的內容和主要原因,解釋和展望政府未來的目標和路線圖。

這些講話對穩定民眾的預期和理解政策的變化原因都起到了關鍵作用。同時,新加坡衛生部在其網站上提供了包括疫苗接種、醫療系統收治病人狀況、重症和病死率的詳盡信息,不僅使民眾獲得及時有效的疫情信息,而且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將對疫情的討論引導到科學、理性和務實的範疇內。

特別是在過渡階段開始不久,新加坡受到德爾塔變異株的衝擊,導致感染人數快速增加,ICU的使用率逼近九成,且發現疫苗並不像之前所期望的那樣完全制止病毒傳播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2021年10月9日頂住壓力發表全國講話,明確了了這個國家防疫政策的方向。

李顯龍明確指出新加坡的國情決定了無法長期封鎖。封鎖不會成功,而且代價很高。每一次封鎖,都會再一次衝擊商業,員工會失業,兒童會失去正常的童年和校園生活,分居兩地的家人難以見面。這些都加劇了人們的心理和精神壓力。因此清零策略對我們來說已不再現實。因為新冠病毒在變化,科學在變化,形勢也在發生變化,當形勢發生變化,你必須隨它做相應改變。當然,這真的很難。

李顯龍強調要轉向共存策略。首先必須調整的是心理。

「我們必須敬畏病毒,但不能被它嚇壞。我們必須儘可能正常地過生活,採取個人防護措施,遵守限制措施。有了疫苗,對我們大部分人來說,新冠現在是可治的、不嚴重的。對98%人口來說,如果我們被感染,完全可以在家康復,就像患了流感在家康復一樣。未來無症狀和輕症患者居家康復將是常態。把寶貴的醫療資源留給重症病人,尤其年長者。當然,如果家裡有體弱人員,可以到社區隔離設施進行隔離和康復。」

他進一步解釋道,新加坡不可能永久性地關閉邊境,因為新加坡人依靠貿易維生,如果人員和貨物無法流動,國家就死了。

2) 平衡務實的防疫戰術

在整個疫情期間,新加坡政府採取了一種相對謹慎的態度,為了避免過分注重某個特別目標而忽視社會治理的其他方面,特別成立了一個防疫工作的最高決策機構——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Multi-Ministry Taskforce)。

這個機構由內政部、教育部、人力資源部、貿易工業部、信息部、交通部、環境和水資源部以及社會和家庭發展部等多個部長級官員組成,由副總理和衛生部長擔任聯合主席,從組織安排上保證了新加坡防疫政策是多維度的,而不是從公共衛生的單一角度出發。

這讓新加坡的防疫政策能夠兼顧經濟活力、保障公眾的民生和情緒穩定等幾個目標。

比如即使在2020年執行「熔斷機制」的最嚴厲的封城期間,新加坡政府也為民眾留出了「解壓閥」,允許民眾因鍛鍊身體或者購買生活必需品外出,但只限一個人單獨外出。

在執法方面,新加坡沒有採取對出行群眾出行查驗的前置方式,而是採取了後置執法,也就是事後對違法者進行罰款或者起訴。這避免政府和民眾之間在現場產生尖銳衝突。

因在封城期間關閉學校和幼兒園,但這些機構以私立為主,就由政府出面協調,家長學費減半,政府發放幼兒園教師停工期間的一半工資。這種由家長、學校和政府三方共同承擔封城損失的做法平衡了各方利益,減小了社會矛盾。

而在疫苗接種率提高到一定水平開始進入準備階段後,政府官員和專家多次表示即使疫情反覆也不會再關閉學校,理由是鑑於新冠病毒對兒童學生群體的威脅性較小,當老年人有接種疫苗的選擇來大幅降低病毒的危害性之後,就不應該再為了保護極少數老年人的健康來犧牲一整代孩童的童年,為未來著想他們必須擁有完整和正常的童年和校園時光,同時學校幼兒園保持開放也為居家辦公的政策提供了保障。

在這種平衡的政策下,民眾覺得自己在為抗疫工作做出犧牲的同時,利益也得到了部分照顧,更加理解和支持政府的做法。

3) 以疫苗接種為核心的科學防疫策略和居家隔離政策

為了提高人群特別是老年人的疫苗接種率,新加坡採取了多種措施。

 在新加坡的疫苗接種點,老年人無須預約隨時可以入場接種。

 針對一部分行動不方便以及怕感染而不願意前往接種點接種的老年人,新加坡組織了志願醫療團隊提供上門接種服務。

 由於有大量老年人對基於mRNA技術的輝瑞和莫德納疫苗心存疑慮,新加坡批准了中國的科興和國藥兩款滅活疫苗,而為了應對滅活疫苗相對較低的有效性,要求接種三針才算完全接種。

 為了降低人們對疫苗副作用的疑慮,新加坡政府推出了針對疫苗嚴重副作用、最高賠付額22.5萬新元的補償基金。

 包括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內的政府高層官員帶頭示範接種疫苗。

 新加坡規定只有完成疫苗接種的居民才能進入商城、餐館和其他公共設施,引導居民儘快接種疫苗。

到2022年3月,新加坡人口中兩劑疫苗接種率超過92%,接種第三劑的達71%,其中60歲以上老人完成兩劑比例高達95%。所有數據均領先全球。

新加坡的檢測方法也隨著疫情不斷靈活調整。

2021年5月新加坡暴發德爾塔疫情時,新加坡政府推出ART抗原檢測,以抗原檢測結果為參考,只要是ART陽性的,先隔離,之後PCR核酸檢測結果如果也是陽性,就列為確診病例。從2022年1月6日起,新加坡政府將ART抗原檢測陽性認可為確診,納入確診數據。

PCR和ART測試各有利弊。核酸檢測費時、費錢、但準確度很高;ART測試快速簡易、可自行在家完成、費用低廉,但準確度比核酸檢測略低。

新加坡的實踐顯示,當病例不多、病毒傳播速度不快的時候,需要用較為精準的檢測方式。一旦病例多了,尤其病毒傳播速度很快,來不及等核酸出結果,那麼,抗原快速檢測就可以派上用場。與抗原自測相伴的,是居家隔離康復措施的推出。

在德爾塔疫情期間,新加坡開始採用分層治療安排:普通人感染先在家隔離和恢復;有基礎疾病,或是先天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才安排到社區中心集中隔離;然後才是到醫院,以減輕醫療系統的壓力。

新加坡的防疫經驗的成功,最顯著的特色就是面對病毒的變化,往往能在第一時間就做出判斷跟改變,緊接著嘗試一步步修正。 最後我們用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一次訪談中內容來結束這篇文章。

李顯龍曾說:「過去2年,我們必須做出很困難、影響重大的決定。通常都沒有前例和指導手冊,更沒有先等待,再看情況做決定這麼奢侈的事。」

「不是所有決策都正確,但新加坡能從過程中學會調整,關鍵在於持續學習、持續優化。」

「做決定的訣竅之一,是審慎評估現況,但同時更要著眼未來。換句話說,即便當下發生了令人恐慌的局面,也不能因此疏於預測未來情境。」

」作為政策的執行者,你不能只是提出點子和概念,你必須要去想怎麼落實。孰先孰後、什麼事情是緊急、優先的,這些判斷至關重要;不同部門間的整合、溝通,還有對大眾的訊息傳達,是新加坡認為在疫情中最該重視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