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目前,我國「諾獎級別」的科研發現,應該就只有這3個吧

泡泡談教育 發佈 2022-11-18T06:18:34.948808+00:00

諾貝爾獎的評選更看重「原創性」的科研成果以及科研發現,我國的科學家要想獲得諾獎難度太大,那麼以諾獎作為參照對象來看,我國目前能達到諾獎級別的科研發現,或許就只有這個3個吧。

諾貝爾獎雖然一直被全世界公認為科學界最至高無上的榮耀,甚至沒有之一,但由於評選結構都出自歐美這些西方機構。因此我國的科學家想要獲得諾貝爾的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這3個獎項勢必要有更有說服力的科研發現才有可能。

諾貝爾獎的評選更看重「原創性」的科研成果以及科研發現,我國的科學家要想獲得諾獎難度太大,那麼以諾獎作為參照對象來看,我國目前能達到諾獎級別的科研發現,或許就只有這個3個吧。

薛其坤院士: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薛其坤院士是我國非常著名的物理學家,先後擔任北京郵電大學電子工程學院院長、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副校長,現如今是南方科技大學的校長。

薛其坤院士的科研生涯中,最重要的科研成果是在2013年帶領團隊首次實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量子霍爾效應是凝聚態物理的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不同於量子霍爾效應,它不依賴於強磁場而由材料本身的自發磁化產生,在零磁場中就可以實現量子霍爾態。

薛其坤院士的該項重量級的研究成果,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014年獲得求是傑出科學家獎,2016未來科技獎,2020年獲得菲列茲·倫敦獎;薛其坤院士是我國第一個,亞洲第二個獲得菲列茲·倫敦獎的科學家。

王怡芳院士:發現了中微子第三震盪模式

王怡芳院士是我國著名的高能物理學家,從南京大學畢業後,先後在歐洲核子中心和丁肇中領導的L3實驗從事高能物理的研究。現在王怡芳院士擔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等職位。

王怡芳院士在2012年率領團隊在深圳大鵬的核電實驗室測得新的中微子振盪模式,在今年被確認為中微子第三震盪模式。該實驗的發現,重新定義了中微子的震盪模式,無疑是諾獎級的發現。

曹原:確立了石墨烯傳導的全方位理論

95後的天才物理學家曹原出生於1996年,2010年,年僅14歲的曹原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從中科大少年班本科畢業後,前往麻省理工攻讀博士,現如今在麻省理工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作為我國物理界新一代的領軍人物,在2017年,年僅21歲的曹原通過實驗發現石墨烯的排列結構中具有非規超導電性的因子,經過六個多月的反覆試驗後,最終確立了石墨烯傳導的全方位理論。該項研究的發現,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連續兩篇報導了曹原關於石墨烯超導的重大發現。

曹原的這一發現直接開闢了凝聚態物理的一塊「新領域」,有無數學者試圖重複、拓展他的研究,這一成果堪稱『第五大發明』

諾獎的評選因為種種原因,我國的科學家要想獲獎有著超脫學術之外的巨大阻力,而薛其坤院士、王怡芳院士和曹原博士的這三項研究,都是基於創新的發現,無論是否能獲得諾貝爾獎,這些都是「諾獎級別」的科學發現。除了這些,還有哪些科學發現能稱得上是「諾獎級別」的科研成果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