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魔幻的美國黨爭,政治立場還能互相交換?

見史簡談 發佈 2022-11-20T05:15:52.500849+00:00

大家能想到,現在的美國人,他們各自所支持的黨派。1848年成立的時候,主張的是一種民粹主義的農業主義,比如通過法案強制驅逐印第安人、發動美墨戰爭等等,這都是民主黨的手筆。


大家能想到,現在的美國人,他們各自所支持的黨派。

其實是之前自己反對的黨派嗎?

比如美國現在的民主黨。

1848年成立的時候,主張的是一種民粹主義的農業主義,比如通過法案強制驅逐印第安人、發動美墨戰爭等等,這都是民主黨的手筆。

目的就是為了獲得大量的土地。

美國南北戰爭期間,也是傾向於支持奴隸制,藉以維護農場主利益。

按道理來說,反對民主黨的,最起碼應該有黑人族群、印第安人、以及拉美裔等少數族裔甚至邊緣族群這些群體。

可事實上,當下支持民主黨的,除了那些大企業以及城市富裕階層以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正是非裔、亞裔、拉美裔、印第安這些少數族裔以及LGBT等邊緣族群。


我們再看共和黨。

如果按他們的說法,美國共和黨起初的意識形態,就是一種古典自由主義。

強調個人權利、私有財產,並主張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之類的。

大家注意這個強調個人權利,以當時的時代背景,如果把這個概念具象化,就是反對奴隸制,主持經濟改革。

而且隨著南北戰爭的結束,北方重工業、輕工業、鐵路、礦山等體系的發展,也確實有效促進了城市繁榮。

這就表明共和黨支持經濟改革的主張是對的。

那麼按這個意識形態來說,應該比較符合美國的企業、中產、以及黑人、印第安等少數族裔的利益才對。

可事實上當下支持美國共和黨的,反而是白人、中老年人、農民、以及人口稀少的偏遠地區居民等等族群。

有意思的是,這裡面有相當一部分中老年人,是依靠社會福利為生的。

而福利,卻是民主黨的主要宣傳口號。


結合美國最近的中期選舉,想必大家已經從那相對均衡又明顯對立的結果裡面,看出了一些針鋒相對的意思,又是佩洛西不再擔任眾議院民主黨領袖。

又是美國總統拜登,可能會遭受彈劾,總之一片混亂。

而且很明顯能看出來,這次中期選舉結束後,共和黨對拜登政府的掣肘,也會進一步加大。

再加上自從1854年共和黨成立以後,一直都是作為民主黨的主要反對黨在活動。

也就是說,這兩個黨派的競爭一直就沒斷過。

那麼問題來了,在這兩個黨派從始至終一直勢如水火的情況下。

現在的美國人,為什麼支持的卻是之前自己反對的黨派?

單純地看這個問題,可能有點繞。

說得簡單點,無非就是美國這兩個黨派發展至今,主流意識形態發生了改變,支持群體自然也就發生了變化,就這麼簡單。

相信大家從前面的內容也能看出來。

在美國的歷史上,共和黨其實才是進步主義,民主黨反而有點保守。

跟現在美國共和黨支持保守主義,民主黨支持進步主義完全就反了過來。


但問題在於一個黨派意識形態的變化,他總歸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而且看當下美國這兩個黨派的變化,明顯都是朝著對方之前的立場去變的。

這就比較有意思,他們是怎麼神奇地做到在一直保持對立的情況下,不知不覺就互換了立場。

只有一種可能,就是他們的立場,在對立期間,有過統一或者互相融合的階段,只不過後來因為種種原因,互相接受了對方的政治立場以後,又分裂了。


這個時期,就是美國的大蕭條時期。

1929年10月,華爾街股市崩盤,誘發了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大蕭條。

當時的美國總統,是共和黨人胡佛。

可因為沒能有效緩和經濟衰退的原因,胡佛下台,轉而由民主黨人羅斯福接任。

因為羅斯福新政的原因,針對窮人與失業者的各項政策,打動了黑人群體。

轉而讓黑人等弱勢群體開始投向民主黨陣營。

所以也就導致這段時間的民主黨,不論是在參議院還是在眾議院,一直都是多數黨。

但是1938年,美國又爆發了一次相對嚴重的經濟衰退,這次就連羅斯福也沒能及時有效地解決。

結果就導致同年國會選舉,共和黨又站起來了,在眾議院拿了75個席位。

雖然不是多數黨。

但這裡有個重點。


這時候的民主黨內部,並非鐵板一塊,羅斯福是屬於進步派,但民主黨內部,卻依舊還存在相當一部分來自南方的保守派。

然後就出現了神奇的一幕,這些民主黨內部的保守派,為了抵抗進步派的壓制,跟共和黨組成了一個保守派聯盟。

再加上1940年前後,共和黨內部也出現了分歧,因為對二戰的立場,出現了干涉主義和孤立主義的劃分。

然後持反戰立場的孤立主義,又跟民主黨內部的反戰勢力組成了一個美國第一委員會,目的就是為了阻止美國參戰。

正是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現實情況,使得美國兩黨雖然針鋒相對,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勉強可以看成是實現了融合或者統一。

為保守派聯盟之後一舉主導美國國會議題近三十年,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但是珍珠港事件的出現,直接就堵住了孤立主義的嘴,又放大了進步主義和保守主義的矛盾。

從而在1942年中期選舉的時候,拉低了民主黨的支持率,讓共和黨再次與民主黨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平衡。

但這時候的共和黨,其實已經有向保守主義立場轉變的跡象了。

雖然二戰結束後,又出現了一個艾森豪,他在競選過程中,擊敗了共和黨內部持保守態度的孤立主義派系,可問題在於艾森豪貌似對共和黨的內部事務不怎麼感興趣。

直接就把所有黨內事務,全權交給了當時的副總統,同時也是共和黨內部保守派代表的尼克森。

有意思的是,這時候的民主黨,也開始了從保守主義到進步主義的轉變。


先是出現了一個甘迺迪,然後又出現了一個詹森。

又是越戰、又是冷戰,又是通過一連串的進步主義法案,忙得不亦樂乎。

直到1968年,隨著美國人反對越戰情緒的蔓延,越來越多的南方州開始投票給共和黨競選人尼克森。

原本支持共和黨的選票基礎,也就是美國東西岸都會區的選票,則慢慢成了民主黨的選票基礎。

現實就是這麼戲劇又荒誕,美國兩黨的立場,就這麼在短暫的互相融合後,再次分裂,而且完全顛倒了過來。

再加上尼克森水門事件的渲染,也使得民主黨這顛倒過後的選票基礎,很快就得到了鞏固。

不過世事無絕對。

美國特色的加持,讓反轉來得比什麼都快,接下來的民主黨,雖然在社會福利制度上,以及人權等一些議題上有所成果。

可在經濟與外交上面,卻受到了不小的打擊,對內通貨膨脹急劇攀升,對外外交接連失敗。

反而讓共和黨那邊,再次捲土重來。


1980年,共和黨人里根,以44個州的壓倒性勝利,當選美國第40任總統。

1984年,更是以49個州的傲人成果高票連任。

這次美國的中期選舉,之所以很多人在選舉之前,都覺得會出現一波紅色浪潮,就是因為這個,民主黨的表現,實在太過拉垮。

不過在這裡,里根的這兩次當選有點特殊,比較類似於羅斯福新政那一次。

促使里根當選的原因,並不單純只是共和黨人的支持,同時還有民主黨人的支持。而且這兩黨內部,也同時都有程度不一的反對派。

區別就是羅斯福新政那一次,羅斯福所代表的進步派,並未在美國國會中,壓制住保守派代表的影響力,以至於雖是進步派執政,但主導國會議題的卻是保守派代表,而且影響持續近30年。

里根執政時期,則是進步派壓制住了保守派。

大家是不是感覺這個情景挺熟悉的,沒錯,現在的共和黨內部,跟當時的民主黨內部,其實差不多,也有著新里根主義和川普主義的分歧。

川普主義屬於保守主義新里根主義則相對激進,跟民主黨的進步主義,在很多方面都很類似,但按他們的說法,則是稱之為新保守主義。

回歸主題。

但因為民主黨的一系列神奇操作,為了挽回連續三次的總統競選的壓倒性失敗,開始嘗試轉型,從進步派開始轉向自由派。

說白了就是為了多拉一些選票,開始嘗試接納一些比較多元的政治觀點。


結果就是雖然結束了共和黨整整12年的執政,於1992年,成功地把民主黨人柯林頓推上了總統的位置。

卻因為柯林頓所實行的自由派路線,比如加稅、容許同性戀參軍、推動醫保改革等等議題,造成了不小的社會爭議。

讓共和黨保守派再次有了反擊的機會,於1994年,終結了民主黨長達40年的國會控制權,重奪眾議院以及參議院。

這時候可沒有羅斯福或者里根時期,那種全民思想高度統一的契機。

沒辦法,民主黨只能再次改革,開始走溫和派路線。

但沒曾想,民主黨轉型溫和中間派以後,雖然不少溫和派民主黨人開始突顯,卻由於共和黨保守派的強勢,使得一些自由派和進步派覺得自己被民主黨孤立了。

結果就是2004年,民主黨在參議院的席位,一度只剩下44席。

這時候擺在民主黨面前的其實就兩條路。

一是接受民主黨保守派的建議,繼續走中間路線,或者保守主義路線,從而通過意識形態的趨同,來奪回民主黨在國會的席位。

不過這麼做的風險,就是可能會被強勢的共和黨保守派同化。

二就是接受自由派以及進步派的建議,將民主黨更左傾,或者直接打造成更堅定的反對黨,也就是走進步主義路線。


這一切都在2008年,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後,有了答案。

美國民主黨,出於對共和黨一系列負面新聞的考量,最終還是選擇了第二條路,進一步加強了進步主義路線。

從而造就現在的民主黨和共和黨,雙方的選票基礎都很明確。

一個主體傾向於保守主義,一個主體則傾向於進步主義。

這也是美國兩黨持續至今的主要基調,雖然政治立場都變了,但是對峙的立場,卻神奇地保留了下來。

不過現在的共和黨,什麼模樣大家也多少都知道一點。

由於世界局勢的變化,加上民主黨自08年以後,一直處於相對強勢的地位。

導致現在的共和黨,也像之前的民主黨那樣,開始有了發展路線的爭議。


最直觀的,最近美國這次中期選舉,美國前總統川普在高調宣布參與2024年總統競選以後,是不是受到了共和黨內部的反對?

之後具體什麼走向,現在還未可知。

但是很難保證,接下來的共和黨,為了和民主黨爭奪國會席位,或者為了贏得下屆總統競選,而開始走一些魔幻的路子。

比如嘗試溫和派路線,甚至嘗試左傾,從而吸納更多的選票。

就比如我前面提到過的新里根主義,也就是美國共和黨人口中的新保守主義,不就是個很典型的例子嗎。

那是不是就意味著,接下來的美國兩黨之爭,依然有可能出現羅斯福執政時期,曾經出現過的融合重組的魔幻現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