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洛尼能否修補「有著裂痕的靴子」?

廉政瞭望 發佈 2022-11-20T21:11:32.619768+00:00

7月,時任總理德拉吉兩次向總統馬塔雷拉遞交辭呈,表示已無力繼續領導政府,無可奈何的總統馬塔雷拉只得提前6個月舉行議會選舉。

10月22日,義大利新任總理焦爾吉婭·梅洛尼及其內閣成員在總統府奎里納萊宮宣誓就職,魅力攻勢大獲全勝的梅洛尼因勢成為義大利二戰以來首位女性領袖。7月,時任總理德拉吉兩次向總統馬塔雷拉遞交辭呈,表示已無力繼續領導政府,無可奈何的總統馬塔雷拉只得提前6個月舉行議會選舉。同樣萬念俱寂的還有義大利的選民們,一個世紀以來首次在秋季舉行的大選投票率低至69%。在歐洲面臨多重危機的大環境中,義大利選民都感覺自己距離「政治」越來越疏遠。漸行漸遠的選民和漸漸右擺的政治光譜,共同勾勒了當下焦灼的意式政局。


大獲全勝的選舉

9月25日,義大利舉行議會選舉。投票結果顯示,義大利兄弟黨、力量黨和聯盟黨所組成的中右翼政黨聯盟得票率約為44%,其中梅洛尼所在的義大利兄弟黨實現徹底翻盤,得票率從早年的4.8%飆升至26%。這種逆風翻盤式的成功得益於黨魁梅洛尼的魅力攻勢。

梅洛尼初次「走紅」要歸功於社交媒體上追求流量的自媒體。早在2019年,在一次右翼政黨的公共集會上,並非右翼大佬的梅洛尼發表了一以貫之的機槍式的演講。幾天後,帶有左翼政黨背景的自媒體將梅洛尼在羅馬廣場的演講剪輯為鬼畜視頻。這段配有滑稽音樂的視頻在義大利社交媒體中病毒式傳播,梅洛尼陣營卻將如此「有損顏面」的視頻視作普及國民度、樹立親民形象的關鍵機會。

然而,一顆政治新星的異軍突起只依靠Tiktok的網絡聲量是遠遠不夠的。選民對陳舊政黨的失望才是這個年輕政黨崛起的最大助益。多年以來,義大利右翼政黨的話語權在義大利力量黨和聯盟黨中打轉,一個代表了傳統中老年富裕階層,一個代表了義大利北方的地方主義。而個人風格「親民」的梅洛尼搭配帶有法西斯大眾動員色彩的義大利兄弟黨,則恰到好處地囊括了右翼基本盤中的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

有人蓄勢待發,也有人無力退場。選擇告別義大利核心權力的前總理馬里奧·德拉吉是義大利技術官僚政府走到極限的最後崩潰。被稱為「超級馬里奧」的德拉吉,曾任義大利央行行長、歐洲央行行長,有「歐元救星」之稱,更是穩健財政的象徵。政治中立、多黨聯盟支撐下的德拉吉依舊崩盤,這意味著技術官僚型政府已經走到死胡同。

目前,債務危機、財政困境、能源危機、移民困局、通貨膨脹等一系列問題暫未解決。這些持續性、歷史性、普遍性的政治難題在選舉時是很容易「解決」的,但在政治實踐中並非易事。選舉期間,針對這些現實難題安撫民眾情緒才是最佳方案,實踐證明,「義大利優先」等民粹口號的效果遠超具體的改革方略。梅洛尼把她的政府描繪為一個要「為全體義大利人服務」的政府。這些美好的藍圖及國民情緒的煽動,是極右翼陣營為了上台執政所採用的常見策略。

梅洛尼的大獲全勝還與西方世界政治氣候變化密不可分。整體西方世界都在右轉,保守主義勢力逐漸抬頭,傳統左翼政黨內部及其意識形態面臨著嚴峻危機。4月,法國極右翼陣營在2022年大選中得票率接近三分之一,創下法國政壇紀錄。9月,瑞典民主黨利用國內反移民情緒結束了政治邊緣位置,獲得20%的支持率躍升為反對陣營第一大黨。儘管梅洛尼在竭力撕下「極右翼」「民粹主義」的身份標籤,試圖與政黨的意識形態淵源劃清界限,並表示兄弟黨為主流保守黨,但在西方媒體視角下,梅洛尼及其領導的義大利兄弟黨被描述為「自墨索里尼法西斯時代以來最極右翼的政府」。這是因為,民粹主義所強調的「人民」的內在整體性和一致性與梅洛尼的政論不謀而合,她同樣在民族主義、全球化、多元文化等議題上持保守立場,甚至主張實現「激進民主」的目標。

至此我們可以回答,梅洛尼的選舉勝利從何而來?以政治網紅的身份活躍於社交媒體,喊出帶有民粹色彩的口號,強化民眾對主流政黨的不滿,並讓民眾寄希望於右翼政黨可能帶來的變化和新的選擇,這些「川普式」的選舉策略在西方集體右轉的大背景下屢試不爽。


傳統女性的突圍

極右「教父」班農一直對梅洛尼青眼有加,認為她可以與柴契爾夫人比肩,始終堅信義大利將成為民粹主義民族主義革命的全球實驗室。早在2018年,嗅到西方政治生態處於轉型中的班農就預測:隨著時間推移,梅洛尼率領的這支政黨將「躋身主流的極右翼運動之一」。梅洛尼也「不負所望」,從一個游離在主流政壇邊緣的人物,轉身成為歐盟第三大經濟體的「掌門人」。

梅洛尼能夠在義大利成功突圍離不開她身上傳統的「家庭、上帝和祖國」標籤。義大利有著濃厚的家庭觀念,極其注重家族內部聯結,因此一直對女性也有著一定程度的傳統束縛。在梅洛尼的自傳《我是焦爾吉婭》中,通過一覽無餘的經歷敘述,我們可以發現「家庭、上帝和祖國」早已與她的政治理念融為一體。

1977年,梅洛尼出生在羅馬北部知名富人區,在其父遠渡加那利群島後,年僅3歲的她和母親搬至市區南部較為貧困的街區。這段父親因工作離家的日子在她的自傳中被反覆提及,父親的遺棄讓她產生了一種「不適感」,成為她不懈工作的原動力。天生對政治異常敏感的梅洛尼在幼年時期就參加「義大利社會運動」(ISM)組織的活動,這個帶有法西斯主義色彩的政治運動可以說是梅洛尼的政治啟蒙。正是在「義大利社會運動」的青年組織「青年陣線」中,梅洛尼逐漸積累起政治資本,從青年時期的政治「玩票」一路成長為真正的政客。1998年,年僅21歲的梅洛尼就順利成為羅馬地區議員。

回溯梅洛尼的半生,可謂精彩紛呈。高中畢業後,沒有走入大學校園的梅洛尼選擇加入右翼組織「全國陣線」,在夜總會做過服務員和調酒師,還做過一段時間的記者。向政客轉型後,因焦慮、疲憊、超重使她身心俱疲,常常以不修邊幅的形象示人。這種壓力對她而言並不陌生,從小就被小夥伴嘲笑為「沒爸爸的胖女孩」,然而,美貌卻是女性政客的重要武器。切雷斯就在《政治肖像:領導力、形象和權力》中指出:「在極右翼政黨中,如果女性政客年輕漂亮,就會受到大範圍的讚賞,他們對膚淺的美貌印象深刻。」為塑造姣好健康的政治形象,梅洛尼開啟了艱苦卓絕的減肥之路。據傳,八年來她沒有吃過一口義大利麵。這段勵志又堅毅的減肥故事在大選前火速傳播,快速地拉近了她與選民之間的距離。

除政治光譜的左右議題,性別議題也愈發極端。在這樣一個堅定父權的天主教國家,梅洛尼並沒有以任何方式挑戰傳統價值觀、傳統文化和天主教文化。她更多地向父權社會展現自己的傳統性和順從性。米蘭比柯卡大學專注於性別與政治的政治哲學教授喬爾吉亞·塞魯蓋蒂總結道:「首次由女性來引導政府的確是件好事,但不能說從此迎來女性的進步。在一個天主教占多數、對女權主義普遍懷有敵意的國家,梅洛尼從未打過女性牌。」

德國《商報》將梅洛尼接手的義大利形象地比喻為「有著裂痕的靴子」。義大利的南部與北部,被一條貫穿經濟發展、意識形態和社會觀念的溝塹割裂,宛如楚河漢界。南部依賴財政補貼,北部富裕自如;南部傾向左翼黨派,北部偏愛右翼黨派……南北兩極化在疫情的拉扯下無限加劇。接手這樣的義大利,梅洛尼最需要的就是修補「裂痕」。她終將知曉,魅力攻勢和情緒煽動不再是良方,發展才是最終的黏合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