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潘石屹學習:人家是怎麼打造爆款的?

八度散人 發佈 2022-11-22T00:02:29.088168+00:00

萬通六君子,海南逃出生天之後,一路向北,來到帝都。北京八百年建都史,如此底蘊,搞房地產應該差不了;他們的眼光的確不錯。不同於海南,在北京他們是認真做開發的:這才有了萬通新世界。項目位於北京西二環阜成門外大街,地鐵2號線阜成門站西南出口。按三十年前的眼光看,萬通新世界也是絕好地段。

萬通六君子,海南逃出生天之後,一路向北,來到帝都。北京八百年建都史,如此底蘊,搞房地產應該差不了;他們的眼光的確不錯。


不同於海南,在北京他們是認真做開發的:這才有了萬通新世界。項目位於北京西二環阜成門外大街,地鐵2號線阜成門站西南出口。


按三十年前的眼光看,萬通新世界也是絕好地段。北京地鐵2號線早在1984年就已經開通,地鐵界屬於開山鼻祖一類;北京二環路1992年建成通車,是中國第一條全封閉、沒有紅綠燈的城市立體快速路。


項目屬性也沒毛病,是一個集寫字樓和商業的中等規模綜合體。是有錢人理想的投資品,特別是在一個地方的房地產起步階段。

唯一的問題是,這是首次以開發商的身份,銷售這麼大規模的項目。怎麼辦?虛心向經驗豐富的香港同行請教,並聘請其操盤。

香港鄧智仁,號稱港島第一操盤手,旗下公司利達行在香港房地產銷售界,那是天花板一樣的存在。鄧智仁不負眾望,在萬通新世界項目上,表演了一把港味的房地產整合營銷大法,並成功把香港的投資客引到內地。開盤六天,回款五億(港元);震驚了市場,震服了眾人。這是各大媒體和相關講述者的常規說法。


我的看法是:萬通新世界的成功,關鍵是香港鄧智仁,利用1993年香港和北京的房地產價格剪刀差,把項目賣給自己的香港圈裡人。當年,北京的房價對於香港投資者來說,就是白菜價。


但是不管怎樣,通過萬通新世界,鄧智仁給中國第一批房地產人,完成了一次營銷啟蒙,也徹底打開了潘石屹的營銷心智。並在隨後的項目,以令人目瞪口呆的方式,上演一場驚心動魄的徒弟PK師傅的營銷大戰。


1995年,潘石屹出走萬通,創辦北京紅石房地產(SOHO中國的前身),啟動自主創業首個項目——現代城,並於1998年推向市場。出於最初的信任,銷售工作託付給鄧智仁先生。


該項目秉承了潘石屹的房地產開發策略,地段優越:位於三環外、東長安街延長線上,北京CBD規劃範圍之內。有地段加持,潘總必然要把價格賣上去;作為銷售一把手的鄧智仁,堅決要求降價銷售。大吵之後無果,一拍兩散。


鄧智仁離開之後,加盟中國第一商城。第一商城位於長安街延長線以北,毗鄰朝陽路,也處於北京CBD規劃範圍之內;與現代城隔路相望。它的規劃內容和現代城高度類似,目標客戶幾乎全部重疊;原來的合作夥伴,轉眼變成隔空激戰的競爭對手。

鄧智仁也沒客氣,上來就放了一個大招,從現代城的銷售團隊中高薪挖人,直奔他們手裡的客戶而去。這招釜底抽薪立刻讓潘石屹陷入被動。


苦悶之餘,潘石屹找報社的記者朋友傾訴;大家相勸,自己的團隊被人挖牆腳也不是什麼光彩事,家醜不可外揚,算了吧。潘石屹沒有聽勸。

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這才是新聞傳播的奧義。他轉身就在《北京青年報》《北京晚報》等主流報紙媒體上,購買廣告版面,將此事公之於眾,標題為《現代城的四名副總監被高薪挖跑了》。一石激起千層浪,媒體圈、業內人士甚至普通讀者,對此事議論紛紛,並對潘石屹深表同情。


媒體界尤其出力,以此為話題,連篇累牘的上頭條,現代城的知名度一騎絕塵。重點來了,潘石屹只花了開頭的廣告費,後面都是媒體主動跟風、炒作。潘石屹此番操作,四兩撥千斤,省下大筆營銷費用。

從此,房地產營銷人的武器庫,多出一種全新的營銷手段:事件營銷。


潘、鄧二人的直接對壘,鄧智仁不但輸了業績,還輸了道義。可謂完敗。只是,現代城營銷的精彩,剛剛開了一個頭。

緊接著,潘石屹把SOHO概念引入中國房地產界。它有多成功。看看自己的身邊,幾乎每一個城市都有叫做SOHO的項目,大點兒的城市,還不只一個。

它啟發了房地產營銷人,他們的武器庫里,又多出一種全新的手段:概念營銷。


2000年,北京的人居住房面積僅僅11平米多一點;2000年,北京人民還沒有從「取消福利分房」改革的震驚中緩過神來;2000年,改善居住還不知道到底該如何解決。這時,有人跳出來說:

要不你SOHO吧,買一個small office當做small home來住。


稍微正常點的人,過來就是一巴掌:我原本住得就不舒服,你讓我繼續?

這個概念在當時,過於超前,也冒了很大風險;SOHO現代城之所以能夠成功,多虧潘石屹在營銷方面天賦異稟。


深諳人性的潘石屹,邀請房地產圈有「大炮」之稱的任志強,參觀SOHO現代城的樣板間。果然不出所料,看完之後,任先生洋洋灑灑寫了一篇萬言觀後感:《朋友之間的交流——潘總請我看現代城樣板間》,炮轟現代城,把SOHO定義為非牛非馬的怪胎,並建議炸掉重新來過。要的就是這麼刺激。


潘石屹認真撰寫了一篇《創新是需要勇氣的——「二道販子」給「菜農」的回信》。重點當然不是答疑,而是輸出觀念:社會需要創新,開發商需要有追求。通過精心設計,他完成了對自己和任志強的人設重構:潘石屹=創新派,任志強=保守派,形成對立關係。

人物有標籤、觀點很對抗;如何上熱搜呢,潘石屹玩了一波漂亮的三連擊:

1、利用自己的客戶通訊——上古時期的自媒體,將這兩封信公開。

2、策動主流媒體,將這兩封信全文轉載;自媒體傳播升級到大眾媒體傳播。

3、由於人設對立,觀點交鋒激烈,輔以前兩步的鋪墊;SOHO的概念迅速成為社會焦點,任潘之爭演變成全民論戰。


SOHO現代城,在爭論中銷售一空。事後,潘石屹把此過程的重點文章,集結成冊並出版,書名《SOHO現代城批判》。可以想見,此事在當年有多麼轟動。


除此之外,潘石屹在SOHO現代城還率先推出「無理由退房」。今天談無理由退房,大家已經司空見慣,基本無感。但在房地產的啟蒙階段,無疑又是一記重磅炸彈。同樣的配方、同樣的熬製、同樣的味道、同樣的療效。


從鄧智仁「挖人事件」的被動迎戰,到「SOHO批判」的主動出擊,再到「無理由退房」的「破壞行規」,潘石屹在打造爆款方面分別運用了:自我揭短、賣慘、主動挑事、通過人設製造對立、有計劃的炒作、打破行業潛規則等一系列手段,讓SOHO現代城在1999年至2001年,一直是最受關注的房地產項目。當然,那段時間,潘總的項目年年是單盤銷冠。


潘石屹值得被行業記住,他幾乎以一己之力,打破港台房地產營銷的神聖光環,加快內地營銷人全面走上前台,並主導即將到來的黃金時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