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推車上的愛戀

劉德寶一路開花 發佈 2022-11-22T04:29:42.750134+00:00

夜裡,沒事刷朋友圈,突然看到一老張照片,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農村一個老漢用手推車推著小腳老伴趕集或是走親戚的畫面,思緒油然而生,這樣的畫面歷歷在目。

手推車上的愛戀

夜裡,沒事刷朋友圈,突然看到一老張照片,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農村一個老漢用手推車推著小腳老伴趕集或是走親戚的畫面,思緒油然而生,這樣的畫面歷歷在目。

父親出生於上世紀二十年代末,母親出生於上世紀三十年代中期,父親比母親大八歲。因父親參加過抗美援朝等革命戰爭,當兵多年復員回家後才娶了母親,當時父親已近30歲。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女性,因那時封建思想,大部分女子,到一定年齡,她的母親會給她裹腳,把好好的一雙大腳纏成所謂的三寸金蓮,這不但是對女性的摧殘,也限制了她們活動的範圍,所以,在那些年代,走在路上,肯定會碰到丈夫推著小腳妻子走親戚或是干其它事的場面。但是,母親說,姥娘也給她裹腳,但看到她痛苦的樣子,就沒在堅持。幸虧母親的腳沒裹,要不會是一生的苦痛。

上世紀,父母的日常出行和工作,就是維繫在一輛手推車上。記憶中,母親經常頭痛腦熱,當時就是父親用手推車推著母親往返於家與鄉里醫院之間,有時甚至到二十五里遠的景芝,車上一邊坐著母親,一邊為了平衡再放上一塊大石頭等,負重自然而知,車輪吱吱,承載的是男人的擔當。

手推車,不但是父母出行的工具,更是養家餬口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我家的手推車一直到1996年父親因中風臥床而退出使命,父親因勞累過度,在幹活的坡里中風,從此臥床。

我的老家是丘陵地區,路不開闊,以前是坑坑窪窪,就是聯產承包後,後來家裡有了地排車,手推車還是一直發揮作用,特別是一些狹小的地塊,有些農作物還得需要手推車推回,不過,後來就不用推母親走親戚或是去醫院了,家裡有了馬車、自行車、摩托車等。

父母一生命運多舛。特別是母親,她出生於上世紀三十年代,正是中國兵荒馬亂的時代。聽娘說,一出生時,因姥爺家開油坊,家庭較為富裕,但姥爺被土匪綁票,不得已賣了油坊贖回姥爺,家業也因此凋敝,於是姥爺帶領全家去闖關東,因母親在襁褓中,不便帶著,就送給了別村沒有生育的遠方親戚收養,至此姥爺一家在他鄉再也沒有回來,娘的親哥哥、姐姐也就從未謀面,到今天都音信皆無。收養娘的姥爺那時也近50歲了,之前收養過多個孩子沒有成活,娘在他們的呵護下長大成人,但也註定孤零零的沒有兄弟姊妹。二十歲那年,娘嫁給了鄰村的父親,父親比母親大8歲,因參加過抗美援朝當兵多年,父親的家境也是一般,父親9歲時,奶奶去世,當時大爺才12歲,三叔、大姑都6、7歲,爺爺一個男人拉扯幾個孩子,家境可想而知。母親嫁給父親後不久就分了家,當時是一把筷子,3個碗,一處土坯屋。這時,爺爺,養大母親的姥娘姥爺相繼去世。所以,父親總是用無言的愛呵護著母親。

父親部隊復員後,先是在當時坊子的荊山窪煤礦工作,以前經常聽父親說,當時他干到了工區區長(相當於現在的車間主任),村裡有去給生產隊推煤的,當時就是以小推車作為主要的交通和工作工具,一推車煤好幾百斤,苦力可想而知。父親給他們從食堂里打上卷子、稀飯等食物,他們只是喝了稀飯,人面黃肌瘦的也沒捨得吃麵食,反覆這樣,父親問他們原因,他們才開口說:「二叔(父親在家排行二,輩分又高),家裡有人餓死了,好多人都餓的全身浮腫,沒力氣幹活。」學過歷史的大家都知道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三年自然災害,全國大部分地方發生饑荒。久不回家的父親才知道家裡的艱難狀況,大哥是1957年出生,加上母親個矮人小,身單力薄,在那時靠工分吃飯的年代,日子可想而知,於是,父親辭了煤礦的工作,回家和母親一起務農種田,之後是1961年大姐出生,1964年二哥出生,1966年二姐出生,我1975年出生,父母共養育了我們兄妹5人。父母善良樸實,惠及鄉鄰,在村里是公認的賢良楷模。一輛獨輪手推車,承載著家的希望和未來,父母晨耕暮種,勤儉持家,手推車使土坯屋變成了瓦房又變成了六間大瓦房,日子也越來越紅火,我和二哥都是大學畢業,其它哥哥、姐姐通過自己的努力,生活也有聲有色,並且二哥是村裡的第一個本科生,現在在外地是縣級幹部。後代中,已培養出一名博士,兩名碩士,精彩還在繼續。。。。。。

上世紀80年代末,國家對原先參加革命工作的人員進行統計,發放補貼,從原先最早的每月5元錢,後來不斷增加,一直到父親2004年去世。父親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立過多次功,其中有兩枚軍功章我上大學時還見過,後來不知去了哪裡,聽母親說,還有幾個軍功章,沒拿著當事,都讓孩子拿著玩丟了,可見父親的淡泊名利。父親從沒和我們說過戰爭的情況,只感覺他每天對生活都是充滿了信心和希望,對子女也很溫和,每天車輪滾滾,負重幹活也不喊苦喊累,不和母親一樣性子急。

時過境遷,手推車早已退出歷史的舞台,只是在某些景點懷舊的場所還偶有呈現,現在的孩子們也不知道那是幹什麼用的,但是它在父輩們身上承擔的情懷是難以抹去。現在的生活已進入快節奏,交通四通八達,在家門口的高鐵朝發夕至,家庭轎車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物流也到達鄉村的角角落落,歷史的車輪會一直滾滾向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