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強校 | 中國農大傑出人才曾也魯教授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亞太區「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

中國農業大學 發佈 2022-11-22T06:22:56.545355+00:00

11月14日,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攜手杭州未來科技城共同舉辦的2022世界科技青年論壇上,新一屆「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亞太區入選者重磅揭曉。學校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曾也魯成功入選。

11月14日,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攜手杭州未來科技城共同舉辦的2022世界科技青年論壇上,新一屆「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亞太區入選者重磅揭曉。學校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曾也魯成功入選。

根據名單,中國高校單位中,浙江大學共有4人、清華大學共有3人入選;中國農大與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南方科技大學、西湖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香港中文大學共9所高校各有1人入選。

據悉,自1999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每年都會在世界範圍內,從活躍在科技創新前沿的青年人群體中,尋找對人類未來產生深遠影響的科技領軍人物,這就是「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Innovators Under 35, TR35;中文簡稱「創新35人」)。往屆的獲獎者既包括哈佛大學的莊小威院士,麻省理工學院的張鋒院士,史丹福大學的鮑哲楠院士、吳恩達教授等當時的學術新星,也包括臉書的創始人扎克伯克、谷歌的聯合創始人拉里·佩奇等業界傳奇。2014 年,「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首次在亞太地區進行獨立評選。聚焦這個全球最具發展潛力、最多元化的地區之一,《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為亞太科技青年人才的脫穎而出提供了國際化平台。

曾也魯教授是通過學校「315」人才引進工程引進的傑出人才,先後在美國斯坦福卡內基研究所、美國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美國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全職擔任博士後及研究科學家,長期從事植被螢光與輻射傳輸模型定量遙感研究。主持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內的多個項目。發表SCI論文55篇,其中第一或通訊作者SCI共16篇,4篇論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並被《科學》、《自然-植物》、《自然-氣候變化》、《自然-通訊》, 美國宇航局/加州理工學院/劍橋大學等知名機構同行引用。聯合出版國內首部相關專著《遙感雲計算與科學分析》。入選遙感領域第一期刊《環境遙感》最年輕編委、優秀審稿人,擔任2020-2022年美國地球物理大會遙感理論專題主席,獲第三屆「李小文遙感科學青年獎」,創立了具有行業影響力的矽谷遙感前沿講壇系列。

曾也魯教授憑藉基於光子傳輸路徑推導,提出的「FluorRTER螢光解析三維植被輻射傳輸模型」和「基於NIRv的螢光衛星觀測角度歸一化實用方法」成功入選,該方法能將衛星觀測角度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從30%降低到5%以內,被NASA噴氣動力實驗室與加州理工學院視作遙感基礎理論與方法的重要創新性成果,被採納為螢光衛星角度校正的三種標準算法之一。該方法還可用於支撐多顆螢光衛星的角度校正,為應用於新一代衛星做出重要實質性貢獻。用衛星監測植物光合,不僅能測量植被中存儲的碳及全球碳匯分布,還能通過診斷植物健康,助力智慧農業與鄉村振興,並為糧食安全做好預警。他提出的基於衛星螢光與反射率的方法,能對乾旱、高溫等農業災情進行監測評估,作為受災救援的重要參考;還能用於監測耕地的「非糧化」、「非農化」等影響糧食安全的重大問題,以及在應對外來生物物種入侵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記者:馬文哲

素材提供:人事處 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

編輯:李楊

責編:於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