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好好先生」伊斯邁爾:禍福相依的馬來權力遊戲?

澎湃新聞 發佈 2022-11-22T10:49:36.511714+00:00

今年6月,時任馬來西亞總理伊斯邁爾頒布對外活雞出口禁令,讓鄰國新加坡的「國菜」——海南雞飯的供應一度陷入緊張。在當時,為自己努力打造政績的伊斯邁爾很可能還不明確自己可以在總理寶座上坐多久。

今年6月,時任馬來西亞總理伊斯邁爾頒布對外活雞出口禁令,讓鄰國新加坡的「國菜」——海南雞飯的供應一度陷入緊張。在當時,為自己努力打造政績的伊斯邁爾很可能還不明確自己可以在總理寶座上坐多久。

11月19日,國民陣線候選人伊斯邁爾在馬來西亞彭亨州貝拉的一處投票站投票。 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隨著馬來西亞國會大選於11月19日舉行,伊斯邁爾終於搞明白了:自己的總理職位是保不住了。選舉結果顯示,伊斯邁爾所屬的馬來民族統一機構(巫統)以及以巫統為核心的政黨聯盟國民陣線(國陣)取得了歷史最差成績,國陣在222席國會下院議席中只贏得30席。

但恰恰是國陣這一輸家,眼下卻成了馬來西亞社會最受關注的政治勢力。兩大政黨聯盟——希望聯盟(希盟)和國民聯盟(國盟)分別掌握82席和73席,均無法單獨組建政府,國陣因此反而成了關鍵少數,是決定誰能組建政府的「造王者」。

據馬媒《當今大馬》11月21日報導,國陣主席扎希德(Ahmad Zahid)表示,國陣尚需更多時間來討論,之後才能決定他們心中的總理人選。據新加坡《海峽時報》11月21日報導,面對各方一時難以組閣的情況,馬來西亞最高元首阿卜杜拉宣布,將組建政府的最後期限由當地時間21日14時(與北京時間相同)再延長24小時。

政治秩序的重構

21日上午,身為巫統副主席的伊斯邁爾受訪時強調,扎希德不能單方面決定國陣走向,只有國陣最高理事會可決定國陣與哪一陣營合作組成政府。馬來西亞輿論認為,扎希德可能決定與希盟組成政府,但這會讓巫統內部眾多勢力感到不滿,而且扎希德因選舉失利正遭到黨內其他勢力的持續逼宮。

伊斯邁爾對這種政局混亂應該不會感到陌生。2018年,馬來西亞第14屆大選的結果讓該國首次實現政黨輪替,巫統失去其掌控了61年的政權。不過,巫統兩年後便發揮了「造王者」的作用:巫裔(即馬來人)族群政黨土著團結黨(土團黨)與希盟決裂,轉而與巫統、伊斯蘭黨等其他巫裔族群政黨合作,形成了所謂「馬來人大團結」的政府。

從丟掉政權到重返行政首都布城,國陣只等待了22個月。不過,在「馬來人大團結」政府里擁有最多國會下院議席(當時是37席)的巫統,卻無法掌握最重要的政府總理一職。在2020年3月組成的新政府中,擔任總理的是土團黨領導人穆希丁,但土團黨只擁有24個下院議席。

這與2018年組建的希望聯盟政府類似。希盟政府總理馬哈蒂爾來自土團黨,而非聯盟內部議席遠多於土團黨的民主行動黨(行動黨)和人民公正黨(公正黨)。

「2018年以來,舊的政治秩序已被打破。在第一次政黨輪替的關口,希盟認為他們需要馬哈蒂爾擔任總理,這是因為希盟由多元種族政黨構成,馬哈蒂爾(老牌巫裔民族主義政客)擔任總理可以緩解巫裔選民的緊張情緒和不安全感。」新加坡尤索夫東南亞研究院客座學者蔡鎮燊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

「至於穆希丁,他之所以能在2020年3月獲得總理任命,這是因為他贏得了巫統(反貪腐)派系的信任,這些巫統成員不希望正在遭受腐敗訴訟的扎希德或者納吉布擔任總理。」蔡鎮燊說。

馬來西亞檳城研究院研究員、政治分析師黃進發曾長期研究和批判「巫統獨大」的國陣體制。「自2015年(當年前總理納吉布的弊案遭媒體曝光)以來,以及在2018年、2020年兩個節點,馬來西亞的政黨聯盟和政黨政治發生了深遠的、前所未有的變化。」黃進發對澎湃新聞說,「多數政黨決定一切( majoritarianism)和權力定於(巫統)一尊的情況都成了過去。」

「撿來的總理」?

穆希丁並未持續控制他於2020年3月獲得的總理職位太久。在是否繼續支持出身土團黨的穆希丁領導政府這一問題上,巫統內部高層和基層長期未能達成統一意見。2021年7月,穆希丁為了回應巫統「撤回支持」的威脅,提拔了伊斯邁爾擔任副總理,但這仍未能解決政府危機。同年8月16日,穆希丁因失去巫統扎希德派系成員支持(15名議員)而辭去總理職務。此後,擁有聯盟內最多議席的巫統獲得了組閣主導權。

混亂中,伊斯邁爾脫穎而出,成為總理。儘管他也曾發表一些具有種族主義色彩的言論,但有馬來西亞評論人士曾形容,伊斯邁爾公眾場合舉止總的來說比較溫和,算得上是巫統內的「好好先生」。相比於扎希德,伊斯邁爾更能獲得國盟的支持。

「馬來西亞坊間有一種說法,伊斯邁爾的總理寶座就像是『撿來』的一樣,運氣非常好。他被提拔為副總理沒多久,就當上了總理,堪稱該國史上最快的升遷。」華僑大學馬來西亞研究中心主任、馬來亞大學訪問學者鍾大榮對澎湃新聞說,「穆希丁與伊斯邁爾之所以能先後出任總理,都是政治平衡的結果。」

伊斯邁爾並非巫統和國陣的最高領導人。這就導致了一種弔詭的局面:儘管伊斯邁爾作為來自巫統與國陣的總理,但他的主要支持來自與國陣「既競爭也合作」的國盟。

這也意味著2018年以來的每一屆馬來西亞政府,其總理人選都不是來自執政聯盟中最多議席的政黨或派系:2018年希盟政府總理並非來自希盟內議席最多的公正黨;2020年穆希丁政府的總理並非來自政府內議席最多的巫統;2021年出任政府總理的伊斯邁爾並不是巫統最高領袖,也不屬於巫統內最大派系扎希德派系。

「伊斯邁爾的情況與馬哈蒂爾、穆希丁還有點不一樣,這是巫統失去政權後權力重組,但未能讓黨、政(領導)回歸合一(狀態)的結果。」黃進發對澎湃新聞分析說。

蔡鎮燊曾在專欄文章中寫道,伊斯邁爾年輕時可能從來沒有想到他「有一天能成為總理」。「他沒有東姑·阿都拉曼(馬來西亞首任總理)的自然魅力,也沒有馬哈蒂爾對權力的渴望,甚至沒有穆希丁的溫和說服力。」

當上總理並未提升伊斯邁爾在巫統內的地位。在巫統的一次黨派活動的合影環節,本來站在中央的伊斯邁爾被扎希德略顯粗暴地推開,深陷弊案醜聞的納吉布反而被推到了合影中央。

在今年10月國會解散以前,從反對黨希盟到執政的巫統一直都有要求解散國會、還政於民的聲音。巫統扎希德派系對此顯得尤為熱心,對他們而言,國盟始終是暫時合作的敵對勢力,只有通過選舉打敗希盟和國盟,才能讓權力回到巫統和國陣手中,進而讓巫統重新實現「黨政合一」。

今年3月,國陣在柔佛州議會選舉中拿到了三分之二議席,遠遠超過同台競技的希盟和國盟。據馬媒《星洲日報》報導,柔佛州議會大勝後,國陣支持者不斷起鬨高喊「解散國會」。國陣的支持者希望乘著國會補選與地方選舉中的「納吉布旋風」,讓國陣在國會選舉中重奪大權,不再需要和國盟分權。

「柔軟外表」下的掙扎

對於解散國會的黨內呼聲,伊斯邁爾遲遲不予回應。分析指出,伊斯邁爾擔心一旦舉行大選,自己在國盟支持下才得到的總理職位將無法保留。

蔡鎮燊列舉道,巫統內部對伊斯邁爾的「逼宮舉動」非常多。馬六甲、柔佛州等州議會選舉之所以舉行,就是巫統想要為國會提前選舉造勢;巫統黨內會議的召開,則是在對伊斯邁爾直接施壓;巫統基層中,甚至出現了針對伊斯邁爾的匿名誹謗信件。

蔡鎮燊稱,實際上,雖然伊斯邁爾外表柔軟,但他「通過管理一艘不沉的船」來對抗其黨內異議者。據新媒《聯合早報》2021年9月報導,當時,馬來西亞朝野簽署了「政治轉型與穩定諒解備忘錄」,這被認為是馬來西亞政治的巨大突破,讓馬來西亞已岌岌可危的經濟和疫情形勢免受政治不穩定的進一步打擊。

「簽署諒解備忘錄是一記絕招。」蔡鎮燊表示,這讓伊斯邁爾的政府不再像穆希丁那樣有隨時垮台的風險。「他通過承諾進行政治改革來換取政治停火,這對於防止出現類似前兩屆政府的垮台現象來說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伊斯邁爾也努力打造政績。據彭博社11月4日報導,馬來西亞的經濟在伊斯邁爾的領導下迅速從新冠疫情造成的衰退中「反彈」——在今年4月至6月期間實現了近9%的GDP增長。不過,馬來西亞民眾仍在為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本幣兌美元匯率處於數十年來的低點等問題掙扎。默迪卡民調中心(Merdeka Center)於11月19日大選前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伊斯邁爾的支持率從9月的46%降至10月的42%。在1209名受訪者中,近四分之三的人表示,通貨膨脹問題是他們最為關注的經濟議題。

今年6月1日,馬來西亞活雞出口禁令生效,旨在緩解馬來西亞雞肉價格上漲和雞肉供應短缺情況。分析稱,伊斯邁爾之所以「禁雞」,是想在關懷民生與企業界上表現進取心,拉攏民眾。另據路透社報導,6月22日,伊斯邁爾宣布政府向低收入家庭發放總額為17.4億林吉特(約合人民幣27.25億元)的現金援助,以應對生活成本上漲。

然而,即使將印尼與馬來西亞的勞工輸出協議、馬來西亞與新加坡重開邊境等事項算在內,伊斯邁爾仍顯政績平平。他執政的年份實在太短,從2021年8月至今,只有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很難推出顯著的政績。

重新造王?

10月10日,伊斯邁爾宣布解散國會。他在電視講話中說,自上屆大選以來,由於國內政治不穩定,總理數次更替,再加上新冠疫情影響,馬來西亞經濟和政治受到嚴重衝擊。他認為提前大選是將「權力交還人民」,以創建一個穩定的政府。

「伊斯邁爾雖然顯得安靜而謙虛,但他有自己的野心,這也是他承受住提前選舉的壓力,將選舉推遲到11月再舉行的原因。擔任總理期間,伊斯邁爾在巫統中建立了忠誠的基礎,(他與其他主打反腐敗的巫統政客)代表著巫統的新願景。」蔡鎮燊對澎湃新聞分析說。

大選舉行前,希盟不斷攻擊國陣,質疑他們的總理候選人並非尚算得上清廉的伊斯邁爾,而是與納吉布過從甚密、身上同樣背負許多弊案指控的扎希德。「如果巫統獲勝,(伊斯邁爾的支持者)強烈主張伊斯邁爾出任總理。巫統明白,『扎希德擔任總理』的說法讓選民感到反感,許多選民認為扎希德只不過是一個自私的政客。」蔡鎮燊說。

對扎希德而言,如果國陣能保持勝利勢頭,提前大選將讓國陣牢牢把握政府,甚至可以讓針對自己的腐敗指控得到撤銷。不過,這一美夢已然破碎。巫統與國陣取得史上最差成績,大量議席被主打「馬來民族主義」與「變革」的國盟拿走。有媒體統計,幾乎所有未與扎希德、納吉布等腐敗政客切割的巫統候選人的得票都大量減少,扎希德自己也僅以幾百多張選票的優勢保住議席。

除此之外,伊斯邁爾和扎希德的隔閡也讓巫統未能全面啟動其選舉機器,顯得進退失據。

據《當今大馬》報導,已有大量巫統政治人物向扎希德「逼宮」,要求他辭去巫統主席職務,以此為選舉失敗負責。柔佛州的巫統主席哈斯尼21日強調,扎希德必須負起責任,而且新組建的政府不可以包括受華人大力支持的民主行動黨。「不要安瓦爾,不要行動黨。」這是巫統競選期間的口號與原則之一。

「禍福相依」,丟掉了總理寶座的伊斯邁爾仍有運作權勢的空間。如果扎希德因敗選失去了巫統的領導權,那麼組建新政府的方式很可能改由伊斯邁爾決定,他將又一次成為「造王者」。

如此看來,馬來西亞的政治混亂距離結束還有很長一段距離。「現在,政黨在選民與議會中得到的支持可能無法相對應(aligned),更多選民支持的政黨必須依賴更少選民支持的政黨才能掌握政權。」黃進發對澎湃新聞分析說。

「未來,如果馬來半島的政治勢力『三分天下』而相持不下,來自東馬來西亞的政黨黨魁可能也會成為出任總理的折中人選。這個局面可能會不斷出現,體現出多黨政治的微妙。」黃進發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