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德曾經的小鎮首都,一個可以改變德國刻板印象的小清新之城

多國文化志 發佈 2022-11-22T12:40:02.893298+00:00

我想加上一句,如果你想出名,也想了解世界,就居住在一個偉大的小城。它足夠小,小到騎著單車,一個多小時就可以繞上一圈。

你要想出名而不願了解世界,就居住在鄉村;你要想了解世界而不為人知,那就居住在城市。科爾頓如是說。

我想加上一句,如果你想出名,也想了解世界,就居住在一個偉大的小城。一如波恩。

在我還年輕的時候,曾經在這個小城開始了我歷時八年的德國之旅,有些記憶只留下了輪廓,而有些記憶卻絲絲入扣、全然清晰。

第一篇就寫波恩,也是出自於自己的偏愛,在故事開始的四、五年間,我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這個小城中度過。它足夠小,小到騎著單車,一個多小時就可以繞上一圈。它足夠美,美到就像是在一個龐大的公園中修起了一座城市。它足夠靜,靜到就在離市中心僅僅兩公里的我居住的街區,就完全聽不到車輛的聲音。


如果說科隆像一曲宏大而華麗的交響,那麼波恩就像海涅的一首小詩,字數不多,但也足夠領略德國最溫潤的一面。

朋友們常常對我談起南德的城堡和童話小道,談起北德的凌冽和巍巍海港,亦或談起東德那些瑰麗的,恍若仙境的古城,經歷的幾十年戰火的不斷洗禮,德國其實已經不似原先的美麗,大量的城堡和中世紀建築,都被盟軍的炮火無情的消滅了,就連赫赫有名的科隆大教堂也被盟軍的先鋒炮兵團的70餘枚炮彈擊中,經過數年的修繕才得重現往日的尊嚴。

而俯身在龐大的科隆身旁的就是嬌小的波恩,它的柔弱使它終於躲過了盟軍主力的狂轟濫炸,大多數的建築都被保存了下來,正如後漢書寫道,嶢嶢者易折,皎皎者易污,波恩用它的低調保留了戰後僅存的沒有血污的尊嚴。

但在歷史的長河中,波恩的機遇也只是個插曲,畢竟戰爭的原罪,後人已盡口舌之能事,但城市的命運卻不是城市所能左右的,一切還是要看城市主宰者的慾念和慈悲了。


然而波恩的命運並沒有隨著戰爭的結束而沒落,反而因為一個名字而走到了世界的風口浪尖,這個名字叫做Konrad Adenauer(康拉德.阿登納),這個首任西德總理,這個在戰後力挽狂瀾的時代之子,這個用極短時間將頻臨毀滅的德意志重新帶回世界一流強國的領導者,他在戰國國內異常紛亂的時候,在蘇聯統治東德六州,而西柏林成為孤島的時候,毅然決然地將西德的首都定在了波恩。

全世界當然都表示不解,因為選擇首都的首要原則就是政治聚合,文化聚合,經濟聚合。如世界大國法國(巴黎),英國(倫敦),俄羅斯(莫斯科)都把首都建立在經濟最繁榮的城市,而美國(華盛頓),巴西(巴西利亞),澳大利亞(坎培拉)等國,也是把首都建在經濟頭幾名,或是歷史文化發源的城市。

但縱觀西德土地,論經濟,任何一個聯邦州首府都比波恩強,更不用提像慕尼黑,法蘭克福,漢堡這樣的超大城市,論文化,也比不上德意志文明發祥的諸多城市。

但波恩這個時候挺身而出,因為它的微小,世界各國都稱之為小鎮首都,也是因為它的微小,顯示了德國戰後良好的低姿態,為其之後的經濟騰飛塑造了很好的國家表情。在這個距離法國很近的城市中,在阿登納總理和戴高樂將軍的共同努力之下,終於達成了德法的諒解,結束了德法雙髮長達數百年的糾纏,為今天的歐盟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歷史的部分總是讓人惆悵的,無論當年怎樣神采飛揚,也終會散入雲煙,隨著兩德的合併,首都遷回柏林,波恩也卸下了歷史的重擔,重新披上它輕柔溫婉的面紗。今天的波恩,人口只有三十萬,只有我家鄉人口的三十分之一,他們富有、安逸、熱情好客,謙恭地自豪著,執拗地欣喜著。

大致的翻翻德國名人錄,就會發現很多耳熟能詳的大人物都和波恩這個小城有關,阿登納自不必說,享有盛譽的波恩大學是海涅、尼采、馬克思曾經學習的地方,在波恩大學旁邊,就是世界音樂人的朝聖之地,貝多芬故居,故居的對面就是德國最高數學物理研究院,普朗克研究所。

身處其中,會被一種莫名的世界情懷包裹,曾經那些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偉大人物,他們不止在課本里,而是在這裡,真實的生活過,曾經頂禮膜拜的大思想家、大科學家,就在這裡真實地灑下過汗水。出國的人們啊,如果在國外體會到一種不曾體會的神交與共鳴,那麼也就不虛此行了。當然,我們中華五千年的偉大歷史文化也是這種世界情懷的組成部分,在歷史無盡的長河中,各自安好,殊途同歸。


舒適加上平凡等於什麼,不是平庸,而是一種彌足珍貴的安穩和幸福感。現如今的波恩實在是沒有太多讓人難忘的地方,但就因為它足夠平凡,在這裡生活的人們才如此心安理得地接受這份平凡,接受這個城市賜予他們的,卻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心境。突然想起哪部電影裡的台詞,「天地既不容我,心安即是歸處」,一種心境,一種性格,一種不是與生俱來,卻是與城俱來的品質,這也許就是一個城市給它的人民最大的恩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