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有大學嗎?

代你說 發佈 2022-11-22T15:06:00.960068+00:00

太學就是古代的大學。據《大戴禮記·保傅》記載,我國在西周時期就已經有了太學的設置。《漢書·賈山傳》記載,西漢初期,賈山曾上書漢文帝,提出「定明堂,造太學,修先王之道」的主張。

太學就是古代的大學。據《大戴禮記·保傅》記載,我國在西周時期就已經有了太學的設置。《漢書·賈山傳》記載,西漢初期,賈山曾上書漢文帝,提出「定明堂,造太學,修先王之道」的主張。漢武帝元朔元年(前124),經公孫弘建議,設立了博士弟子官五十人,復其身,並通過考試勸以官祿,這樣便產生了博士弟子課試的制度。由於這些人的學習之地稱之為太學,故他們又叫太學生。


博士弟子入仕所經由之考試稱之為射策(一種抽籤考試),分為甲乙兩科,凡受業弟子「一歲輒課」,能通一藝以上即可以授官。特別優秀者則被破格錄用,不合要求者「輒罷之」。後來太學的規模不斷擴大,漢昭帝時期僅有一百人,漢宣帝時期,也才有二百人,漢元帝時期則增至一千多人,到漢成帝末年則增加到三千人。


東漢的太學設置於建武五年(29),當時建有長十丈、廣三丈的內外講堂。漢順帝時期又進一步擴建,當時的太學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漢質帝時期,太學生最多時達三萬多名魏晉以後,由於長期戰亂,學校時興時廢。而當時的士大夫也大都消極避世,潛心於黃老之學,學校已經名存實亡。晉咸寧年間,又興太學,每每是國子學與太學並立。南朝時期,國子生(或國子禮生)經射策達明經標準的授官,又成為明經,而以梁代最為典型。唐朝以後的歷代封建皇朝,大都在中央設置太學,作為傳授儒家經典的高等學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