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怎一個「理」字了得

sunjin6278 發佈 2022-11-22T20:17:47.415475+00:00

從歷史上看,朝代更替,莫不在一個「理」字上。「理」是定國家,立制度,延國嗣的基礎,基礎一旦崩塌,或國家陷入動亂,或進入改朝換代。

從歷史上看,朝代更替,莫不在一個「理」字上。「理」是定國家,立制度,延國嗣的基礎,基礎一旦崩塌,或國家陷入動亂,或進入改朝換代。


殷紂荒淫暴虐,武王伐紂,得國最正,天下諸侯歸心。周公旦攝國秉政,制定了禮樂制度,從此上至天子,下至諸侯平民,都按周公禮樂制度行事。春秋時期,雖然出現禮崩樂壞的局面,但諸侯各國還能基本上尊從周天子。因此雖然春秋多有無義戰,但春秋五霸的崛起,仍是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進行的。然而,等出現了三家分晉、田氏代姜的情況後,作為統駕諸侯之上的周天子,卻竟然打破了一直遵循的周朝禮樂制度,竟承認並封爵了韓趙魏和田氏代齊。周天子尚且如此不能主持正義維護周朝禮制,那諸侯們更可如法炮製了。於是戰國兼併戰從此開啟,人們都說是秦滅了周,其實自從周天子不按禮制行事後,就決定了它滅亡的命運。


秦朝建立後,不惜民力,不懂休養生息,嚴法苛政,大興土木,修長城,修宮殿,開疆拓土,早已窮竭民力,盡失民心。劉邦除暴安良,得國最正;廢除苛政酷刑,與民休息,很得民心。後來雖王莽篡漢,但大漢依舊是天下正統,不久王莽的新朝就被推翻了,代之而來的依然是漢之苗裔建立的大漢,順情順理,因此漢朝國祚得以延續。到了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重新統一北方,成了大漢丞相、魏王,甚至加九錫,但曹操鑑於有王莽前鑒,始終不敢代漢自立。曹丕繼承王位後,卻打破了大漢正統,別出心裁,以禪讓的形式,逼漢帝讓位,自己建魏自立。從此天下人方認識到,唉呀,原來這樣也可以取得天下做皇帝。曹魏得國不正,讓以後的權臣們紛紛效仿,以致司馬代曹建晉,沒過幾十年,天下大亂,中國出現了歷史最黑暗最混亂的大分裂時期。其根源就在於曹丕篡漢建魏,得國不正,帶了一個很不好的頭。

隋文帝楊堅也是學著曹丕的方法,取代北周建立大隋的,但在漢人看來,北周是北方胡人,怎能成為正統,楊堅代替北周,還是很符合正理的。因此楊堅的所作所為,並未遭到人們的反對。但是,隋煬帝登基後,卻好大喜功,奢侈浪費,巡遊各地,不愛惜民力,三征高句麗,開鑿大運河,大興土木建行宮和東都洛陽,讓天下人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各地人民沒了活路,紛紛爆發了大起義。李淵正是在這種形勢下,乘機代隋建唐,成了唐高祖。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唐朝代隋,得國還是很正的,國祚也持續了近三百年。


然而,權臣自立的壞毛病依然在感染著人們,唐朝中後期,藩鎮割據,自立為王,成了唐朝不穩定之源。最終唐朝終被權臣朱溫所代,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梁唐晉漢周及十國的互相替代,也莫不是擁有軍隊大權的武將權臣相互取代所致。宋太祖趙匡胤也以這種形式取代後周后,雖得國不太光彩,但趙匡胤以自己智慧,來了個杯酒釋兵權,奪取了武將的軍權,又重用文人,施惠天下,將軍政大權牢牢控制在了自己手中,從此結束了武將篡權自立的歷史,也杜絕了權臣篡國的情況。宋朝的文治很成功,但重文抑武,終受制於外敵,並最終也為外敵所滅。

元朝雖強大無比,但他屬遊牧民族,不為中原民族所承認,只能以強大的軍事力量來征服來維持,一旦軍事力量接繼不上,他的統治也就走到了盡頭。因此不足百年就退出了歷史舞台。明太祖朱元璋有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有再續再造中華文明之功,因此大明得國也很正,再加朱元璋進一步廢除宰相,加強了中央集權,權臣、武將就更難掌實權,篡國自代更是想都別想,大明國祚也綿延了276年。


大明的滅亡在於天災人禍,統治的腐朽,最終亡於疾風暴雨的農民大起義和東北滿族的興盛。滿清之所以能得國,在於他能及時接受中原文化,以為明崇禎帝報仇為名,乘勢進入中原。他使用剿撫並用的手段,重用漢臣,又明制清循,逐漸為中原人所接受。再加天下大亂,人心思安,清朝的統治也就逐漸趨穩。然而隨著西方文明的入侵,清朝與西方的格格不入,中國迎來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個變局中,清朝的保守鎖國,清朝的腐朽統治,清朝的不正統民族性質,終究沒有把握好這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最終統治了267年的大清也滅國了。


正是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從以上歷朝歷代的歷史變遷中可見,朝代的興衰滅亡,無不在於一個「理」字,合理了,就能得民心,就能興盛順利;反之,不合理,就不能得民心,也就只能衰敗滅亡。記得有首歌唱得好,歌詞中就有「老百姓就認這個理」。理是經國家定社稷的根本,理是得民心順民意的關鍵,理是強國家延國祚的法寶,因此,治國理政,為民謀福祉,關鍵還是要抓住這個「理」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