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暉解《論語》:「士」的三個級別

冬暉學堂 發佈 2022-11-22T20:37:05.272539+00:00

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孔子說:「做事有羞恥之心,出使外國能很好地完成國君的使命,這樣的人可以稱得上是士了.」

第‬十三‬篇‬第20章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全文理解為:

子貢問道:「怎樣的人才可以稱得上是士呢?」孔子說:「做事有羞恥之心,出使外國能很好地完成國君的使命,這樣的人可以稱得上是士了.」

子貢又問:「次一等的呢?」孔子說:「宗族稱讚他孝順父母,鄉親們稱讚他尊敬長輩。」

子貢又問:「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說:「說到能做到,做事有始有終,堅毅執著有義氣的普通百姓,或許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 的士吧。」

子貢又問:「現在執政的那些人怎麼樣呢?」孔子說:「唉!這些器量狹小的人怎麼能算得上呢?」


歷代先賢及現代的楊伯峻、李澤厚等人都把「硜硜然小人哉」理解為「淺薄固執的小人」,令人十分不解。

一,既然是「士」,孔子怎麼可能說他是小人呢?既然是「士」,一定有君子品格。

二,硜硜然為何要理解成貶義詞呢?這不是前後矛盾嗎?他們可能會解釋成:「言必信,行必果」不應該,是一種不分是非的傻冒行為,那麼,難道要言而無信、有始無終才是應該的嗎?

三,也許有人會搬出孟子的「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來論證「言必信,行必果」的不必要,其實孟子的這句話是對孔子弟子有若的「信近於義,言可復也」的闡發,是對「言必信,行必果」的補充說明,不管是言還是行,都要符合「義」。

「言必信,行必果」是做人的基本素養,孔子在這裡並不是在否定它,而是在肯定它。

孔子認為「士」可以分為上中下三等,上士就是能力很強的為政者,中士就是德才兼備,聲名遠揚的人,下士就是講誠信、做事有始有終、講義氣的普通百姓。

總之,「士」就是個有能力、有道德、能頂天立地的人,貴族可以成為士,普通人也可以成為士。貴族可以成為勇士、武士、有識之士,普通百姓可以成為壯士、義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