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不要對「精神伴侶」有幻想

武志紅 發佈 2022-11-22T20:59:55.701958+00:00

編者按:生活中,我們時常有這樣的感覺:愛一個人,真的好難。於是很多人開始在網絡上,向所謂的精神伴侶尋求安慰,在一個虛擬世界裡你儂我儂,樂不思蜀。

編者按:


生活中,我們時常有這樣的感覺:愛一個人,真的好難。


因為:


現實中的愛人吶,總有這樣那樣的毛病,

現實中的關係吶,總有這樣那樣的羈絆。


相處久了,人累,心更累……


於是很多人開始在網絡上,向所謂的精神伴侶尋求安慰,


在一個虛擬世界裡你儂我儂,樂不思蜀。


然而,這真的是一個更好的生活姿態嗎?


我們一起來探討~~

作者 | 天雅

責編 | 陳沉沉



精神伴侶,真的能給你精神滋養嗎?



表妹娟子,這段時間迷戀上美容,到了近乎瘋狂的地步。


三天兩頭往美容院跑,房間堆滿各種高價護膚品,會員卡一充就是好幾萬,眼睛都不眨一下。


關鍵是,她花的錢全部是透支信用卡的。


一開始她省吃儉用,勉強能將錢還上;


但後來消費越來越多,窟窿越捅越大,資金就周轉不過來了。


這不,上周銀行直接將電話打到表妹家裡,管她父母要錢。


這下可把她父母急壞了。


更氣人的是,當父母嘗試勸說表妹理性消費時,表妹非但不聽,還跟父母激烈地吵了起來。


隨後,這事在親戚群里炸開了鍋。


大家紛紛指責表妹亂花錢,沒腦子,淨給家裡添麻煩。


迫於無奈,她父母找到了我,讓我過去開導開導表妹。


我和表妹從小一起玩,無話不談,工作以後雖然聯繫少了一些,但彼此的信任還是存在的。


交談中,表妹告訴我,


她之所以迫切想變美,是為了早日見到她的「精神伴侶」。


半年前,她在網絡上認識了網友林子。


兩人並未見過對方真顏,僅僅是通過文字交流。


在交談中,表妹發現對方契合了她對「完美戀人」的所有想像:


三觀一致,志趣相投,溫柔體貼;

時刻陪伴在她身邊——

能聽懂她每一句話,支持她每一個想法,並滿足她所有的需求(口頭滿足)……


於是兩人迅速墜入愛河,並開啟了一段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


「你知道嗎?


自從認識了林子,我獲得了巨大的精神動力,整個人都積極起來了。


每天美容健身、看書思考,我要成為更好的自己,走進完美的愛情……」


表妹越說越興奮,眉頭上揚,手舞足蹈。


乍一聽,這是一種很有積極的生活狀態,應該予以支持與鼓勵。


但我又隱隱約約感覺有些「不對勁」


她當下入不敷出的「貧困現狀」,根本支撐不起她所描述的「錦繡前程」。


於是,我忍不住問了一句:


「你現在財務狀況堪憂,銀行天天追債,我很好奇:


為什麼你沒有感到一絲焦慮,全是指向未來的憧憬?」


她愣了一下,馬上回答說:


再焦慮也解決不了我當下的問題啊,還不如放眼未來,給自己創造希望。


再說像林子這麼完美的男生,如果見到了平平無奇的我,肯定會失望的。


所以我要讓自己脫胎換骨,快速變美變優秀,爭取未來跟林子比肩而立。


這下子,我終於確認了到底哪裡「不對勁」


表面上,她通過對「完美戀人」林子的種種想像,獲得了積極向上的動力;


但實際上,她卻不斷透支自己的財力物力,不斷疏離身邊的親人好友,讓生活陷入嚴重失衡。


換而言之,精神伴侶真正帶給她的,不是「精神滋養」,而是「盲目消耗」。



精神伴侶無法滋養你,除非你先接納你自己。




這時問題來了,


表妹為什麼要不惜一切地,將所有希望寄托在一個素未謀面的精神伴侶身上呢?


隨著進一步深入探討,我發現:


這一切源於,她在現實中與異性聯結的挫敗。


一開始是與父親聯結的挫敗。


表妹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


她剛出生的時候,父親一看是個女娃,連抱都不肯抱一下。


不久後父親就外出打工了,一年到頭也回來沒幾次,後來還在外面搞起了外遇。


媽媽告訴她:


「因為你是女孩子,無法傳宗接代,爸爸才會拋棄我們母女倆。」


這在表妹的心裡種下一顆卑微的種子:「我是多餘的,不配被愛。」


從女孩成長的角度來講,父親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她需要先將自己對異性的情感投射到父親身上去,並從父親那裡獲得一種感覺:


我被看見了,我是受歡迎的,我是值得被愛的。


如此一來,女孩才會跟父親正式產生聯結,並認同自己的女性身份。


長大以後,她就會離開父親去找同齡異性,與之展開新的情感聯結。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不少女性,她們有一個缺失的或特別嚴苛的父親,無法從父親身上獲得情感認同。


這時她們就會很容易陷入「自我認同」的羈絆里


爸爸不喜歡我,是我不夠好嗎?是我不夠優秀嗎?


這時她們往往會做2件事:


其一,集中力量追求學習或事業方面的成就,成為女強人,以此獲得現實父親的認可;


其二,將情感投射到戀愛中,塑造出一個「完美戀人」,來取代現實中的不完美父親。


表妹亦是如此。


她長相一般,身材中等,性格有些內向,不善交際。


這些年,身邊有過一些男生追求她,但她統統看不上。


倒不是因為對方多麼差勁,而是因為她眼光特別高——


總想找一個契合自己所有想像的「完美戀人」:


個子1米8,才華橫溢,幽默風趣,溫柔體貼……


她無法忍受普通男生身上的任何缺點或毛病。


為什麼會這樣呢?


精神分析有一個說法叫投射


指一個人將自己身上存在的、但無法接受的特質轉移到別人身上,加以指責或排斥。


比如 :


有的人自己長得不好看,但不能接受,於是拼命攻擊別人長得醜;


有的人對外界充滿敵意,但不敢承認,於是經常冤枉別人迫害他;

……


從這個維度來講,


表妹之所以執著於找「完美戀人」,無法接納普通男生,


其實是源於:她無法接納同樣普通且不完美的自己。


她想通過精神伴侶的陪伴,補償童年缺失的父愛與認可;


她想藉助一個「完美戀人」,完成女性身份的自我認同。


對她而言,這既是創傷,同時也是她對父愛深切的渴望。



要去愛「具體的人」,而非愛「抽象的人」。




當然,表妹的困境,也是她的不得已。


這些幻想的形成,不是她一人之力鑄成。


而是她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得不選擇的策略。


但問題在於:


無論精神伴侶還是完美戀人,絕大部分是基於她的想像,而不是真實的人。


他們無法在真實的關係中滋養她。


我曾經問過表妹:


「既然你和林子兩情相悅,也線上交往半年多了,為什麼不找機會在線下見見面呢?」


表妹猛然抬起頭,一臉惶恐:


怎麼能這時候見面呢?


我都還沒準備好,還不夠優秀也不夠漂亮,他肯定看不上現在的我;


再說了,萬一他也沒準備好,一副邋遢模樣直接把我嚇跑了怎麼辦?


也就是說,林子的存在——


也許可以給予她言語的陪伴,滿足她對愛的幻想;


但卻無法給予她真實的關係體驗,更無法在現實中給予她支持。


精神伴侶,既在一定程度上激勵了她,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她。


當她沉溺在幻想的世界裡自導自演,一邊迴避現實中與異性關係的挫敗,一邊拒絕與精神伴侶進入現實世界,


她的內在小孩,依舊脆弱而無力,根本無力支撐「完美戀人」的各種需求,以致不斷把自己掏空,讓生活陷入嚴重失衡。


那該怎麼辦呢?


① 拋下精神伴侶的幻想,回頭去滋養內在小孩。


在我看來,每個陷入相似困境的人,都需要告別對精神伴侶的過度依賴。


走出幻想的世界,接受人生真相——


看見父親的局限,承認自己的父親並不完美,承認自己沒有被父親很好地愛過、接納過。


當然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為了苛責父親的不稱職,而是為了更好地看見,理解自己。


不再逼著那個脆弱的孩子去變完美,而是嘗試擁抱這些年不容易的自己;


不再通過精神伴侶補償童年的缺失,而是優先善待自己,看見自身力量。


只有這樣,內心那個脆弱的小孩才能不斷得到滋養,慢慢成長成獨立的個體,活成真實的自我。


② 嘗試去愛「具體的人」,而非「抽象的人」。


愛「抽象的人」非常容易——


因為他們距離我們很遙遠,我們不了解真實的他們。


也因此,我們可以基於自己的想像,將他們塑造成任何完美的樣子。


愛「具體的人」會困難很多——


因為我們一定會看到他們不完美的一面,一定會在關係中體驗到不適的感覺。


為了讓愛持續,我們需要不斷調整、改變自己,這個過程是需要不斷付出的。


但就如同前文所說的,


抽象的人來自我們頭腦的想像,無法給予我們真正的滋養,甚至還會限制我們的成長。


也因此,我們需要告別「抽象的人」,嘗試進入真實的關係,去愛「具體的人」。


這個過程很關鍵的2點在於:


接納自己;

看見對方。


武志紅老師說,


人之所以感到不完美,是因為沒和自己的瑕疵建立關係;

當與眼前的人事物建立全然的關係後,即能體驗到完美。


曾經,一位朋友F跟我分享了她第一次從對異性由幻想走進現實的體驗。


大學時期,她暗戀班長,但一直不敢表白。


因為班長是個妥妥的學霸,成績非常好,她覺得自己配不上對方。


但她又不甘心,於是天天逼迫自己努力學習:


「等我期末考了年級第一,證明自己足夠優秀以後,就向他表白。」


但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真正到了考試,她發揮平平,沒有逆襲成功。


她很失落,決定放棄。


然而真正公布成績的時候,她發現班長也考砸了。


那一刻她不知哪來的勇氣,拿起手機給班長發了一個信息,約他晚上一起吃飯。


後來細聊之下她才發現,原來班長並非無所不能,也有很多無助、怯弱的時刻。


當意識到原來班長也是個不完美的普通人時,她瞬間感覺彼此的距離近了很多。


F告訴我:


透過那次面對面的交談,她更清晰地看見了自己,更真實地理解了對方。


後來他們在深入接觸以後,並未發展成戀人,卻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寫到這,想到俄國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說過的一句話:


愛具體的人,不要愛抽象的人;

要愛生活,不要愛生活的意義。


精神伴侶也許很美好,但不應成為逃避現實的避難所;


現實的人也許不完美,但卻值得被更好地理解與看見。


所以,請放心大膽地走向真實的人,體驗真實的關係吧,它值得。END


天雅,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廣州心協三級心理諮詢師,綿羊傾訴APP傾訴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