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亞長墓是伯益堯墓,長子囗墓是丹朱湯墓

自然居客 發佈 2022-11-22T23:12:30.963694+00:00

根據《左傳·昭公元年》記載:「昔帝嚳高辛氏有二子,長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後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

引子

根據《左傳·昭公元年》記載:「昔帝嚳高辛氏有二子,長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後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郭沫若先生在《卜辭通纂》中認為:「閼伯為商之先人,而商之先人為契,則契與閼伯是一非二」。閼伯所封之商丘稱「商」,又稱「殷」。

另據《史記·殷本記》載:「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寬。』封於商,賜姓子氏。」,那麼商地在哪裡?

商丘為濮陽說

2005年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為配合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與濮陽市文物保管所聯合對濮陽高城遺址,進行考古鑽探和試掘,探明古城址面積達916萬平方米,如圖所示:

據《晉書·地理上》記載:「顓頊始自窮桑,而徙邑商丘」。《黃帝神農氏譜系表·釋考》記載「顓頊高陽氏……在位七十八年。國都若水,徙商丘」;《太平御覽》卷七九載:「顓頊始都窮桑,後徙商丘」,《帝王世紀》引《世本》說:「契居番,相徙商丘,本顓頊之墟,故陶唐氏之火正閼伯之所居也。《左傳》記載的衛成公遷徙的都城帝丘即今日濮陽。

當大名鼎鼎的西水坡龍虎墓解讀成功之後,也為此說增加了佐證!為什麼這麼說呢?

原因其實也不奇怪,因為它用大量的蚌殼擺拼成了兩隻龍虎形狀!竟與二里頭的綠松石龍擺拼形式完全一樣,如圖所示:


目前根據《古本竹書紀年》和《左傳》記載「顓頊居僕」,古稱帝丘…那麼問題來了,濮陽古墓眾多,你憑什麼認為龍虎墓就一定是顓頊墓呢?

其實奧秘就在這種看似十分巧合的圖騰擺拼現象中…, 因為這種重複性相似性圖騰中隱含著重大的文化信息 …尤其龍虎墓和圖騰文物之間的斷代時間產生了巨大矛盾,比如當代專家認為龍虎墓是7000年前的龍山文化遺址,但二里頭卻是3800年前的夏代晚期遺址,在出土蚌殼拼成的龍虎圖騰及項鍊風格上是完全一樣的,為什麼?…如圖所示:

這個問題十分奇怪,C14的證據是取自人骨還是蚌精?無人交待…龍虎墓主人右側蚌殼龍,與二里頭3號宮殿貴族墓中的綠松石龍形器拚擺方式及使用材料完全一致,十分符合史記大禹治水時代的水生物產及「鯀生禹,禹復生啟"記載,如圖所示:

而蚌殼虎圖騰,也與陶寺陶紋/石峁皇城台石雕/三星堆青銅面具/良渚玉琮王/殷墟青銅鼎饕餮紋的虎面具十分類似,符合虞舜銘文「夔/夋"記錄,如圖所示:


說明什麼呢?是否說明龍虎墓與二里頭/三星堆/良渚/石峁族人之間存在一種相似的龍虎崇拜習俗…而史記五帝本紀指出,龍虎圖騰是顓頊世系象徵,包括虞舜和鯀禹兩大子系,如圖所示:

而二里頭遺址經銘文鑑定是禹城,因為銘文「禹」即是「抱蟲人」含義,與二里頭3號宮殿貴族墓主人的「抱龍人」高度撞臉,甲骨文蟲即龍(大蟲),如下圖:

根據《史記》及先秦古籍記載,大禹治理黃河水患在伊洛地區,即今天洛陽盆地,而洪水是來自西北部雪山融水,經伊洛二水流入盆地而形成偃塞湖,古稱「汭/海」(後稱「汝海」即汝河上游),後經大禹開龍門伊闕,引汭入洛(魚躍龍門處),又開洛入黃(盜息壤處,邙山口),徹底把偃塞湖水引入黃河,消除了伊洛盆地及黃河下游流域水害,並留下汝河濟水及荷澤(包括滎澤)。而偃師二里頭及二里崗遺址即當時治水工地。如圖所示:


而偃師二里頭3號宮殿貴族墓即是大禹墓,為什麼呢?原因如下:

①,因為此人懷抱一隻綠松石龍,與甲骨文「禹」徹底撞臉了!此墓主人頭部有玉斗笠,手拿銅鈴,懷抱一條綠松石龍形器…根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大禹即是頭戴斗笠,手握銅鈴(或鏟)治水的人物!結合此墓文物,似乎矛頭都指向那位神話傳說中人物,大禹本人!而貴族墓抱龍人,以「擺拼」方式,靠自己過硬的抱龍陪葬品無言「證明」了自己是誰!徹底跳過了甲骨文證明!所以初步分析,此墓主人有三種可能身份:一,禹本人;二,夏啟;三,啟的傳人(夏王系列之一)。

此墓葬形式的綜合意義是「青龍星相在心,手握權力銅鈴,號令天下民眾」,俗稱「有夏在手,號令天下」是對夏令的一種絕妙解讀,當然禹自然就是第一代「夏王」了,俗話說的「龍的傳人」應是從大禹開始!

②《竹書紀年》記載:「禹元年壬子,即位於冀,頒夏曆於邦國,起壬子終壬戍。」綠松石龍即是青龍星相,根據夏小歷解釋即是二十八星宿之一,代表夏至日(西曆6月22日左右)天象,銅鈴代表夏令,如圖所示:

會意為「有夏在手,號令天下」,故大禹自稱「龍的傳人"。此歷有兩個名稱:五龍歷稱「重五」,即黃曆五月初五;六龍歷稱「端午」,即夏曆七月一日,陽曆是6月22日,風俗上叫夏至或夏令時,如圖所示:

紀念形式也相似,重五是星回節(火把節)和吃棕子(吃重五),端午是賽龍舟,都是紀念青龍火星出現中天盛況…與屈原老先生無關,乃是大禹惹的禍。

③在河南殷墟婦好墓發現了大禹銘文「又巳/又乙」,如圖所示:

原來大禹懷中抱著的「大蟲"即「夏龍"!後人誤讀大禹是條蟲,原因即是不懂銘文和夏曆,尤其是太陽曆和夏代的月曆,造成此誤會!更不知綠松石龍的存在!尤其是不懂大禹非蟲,此龍非蟲,乃是夏至日天文星相之一,青龍星相之真相!所以證明抱龍人即是禹人,二里頭是大禹治伊水工地之一,民間稱為伊汭和屍鄉,即今偃師。

而史記載禹為顓頊之孫,鯀之子,自然也就是顓頊蚌殼龍圖騰傳人了,那麼二里頭出現綠松石龍也就不奇怪了…同樣,龍虎墓為竹書左傳記載顓頊之墟也十分符合了…而三星堆也發現了大禹抱龍文物及顓頊的龍虎面具,也就十分確鑿了,如圖所示:


商丘為宋州(南亳)說

而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帝俈(嚳)高辛年十五而佐顓頊。三十登位。都亳。」《史記·正義》引《括地誌》說:「宋州谷熟西南,南亳古城」。《元和郡縣誌》記載:「高辛故城在谷熟縣西南四十五里,帝嚳初封於此。」《歸德府志》記載:「帝嚳陵在府城南高辛里,帝嚳所都之地,帝嚳都亳,故葬此……有宋太祖開寶元年詔祀帝王陵寢碑可考。」《括地誌》載:「宋州宋城縣,古閼伯之墟,即商丘也。」

而同時現在的商丘有古代的閼伯台、閼伯廟,即閼伯墓所在地。所以當代歷史學家王國維先生,郭沫若先生和范文瀾先生,都認為「商」就是現在的商丘。

王襄在《簠考·地望》中說:「卜辭屢見『王人於商』『大邑商』。

《括地誌》載:「商丘,今宋州也。斟灌故城在青州壽光縣東五十四里。斟鄩故城,今青州北海縣是也。」晉人杜預云:「樂安壽光縣東南有灌亭。」唐人張守節《史記·夏本紀正義》引《括地誌》雲:「斟鄩故城,今青州北海縣是也。」

據康熙二十九年《項城縣誌》記載,顓頊當時徙邑商丘,所都之地在現在的項城。項城為古商之地,在1965年之前還屬商丘專區,為公元前2800—2300年的龍山文化遺址,古曾曰「南亳」,又雲「耿亳」,為殷商故地,境內有「高陽帝丘顓頊之國」,亦有古「廣陽」及「頓丘」遺址。

《項城縣誌》記載:項城內「循谷河而北為南頓,南頓古項子國」,「南頓在昔一都會也,背枕太昊之墟,左倚顓頊之國,耿亳在指顧下,古帝王(指顓頊、帝嚳)皆出其間」。今項城市高丘寺鎮「高陽帝丘」亦曰「高丘」,即故顓頊之國之所在。

然而,旨在「探索中國商丘地區早商和先商文明歷史脈絡」的考古學家張光直先生,1988年組建中美聯合考古隊,發起的「商丘計劃」卻十分遺憾的「折戟沉沙」了…時至今日除了發現古宋城遺蹟及岳石文化層外,文獻記載中的先商遺蹟一直沒有發現…為什麼呢?

為此,2021年5月20日,昔日商丘計劃隊員唐際根教授,再次啟動了商丘計劃(二期)挖掘,總結以往經驗教訓,把目標地點選擇在宋國故城南城牆,與睢陽城西城牆交接處(目前已經挖掘到7米深了),目的十分明確:

一,揭示商丘宋襄公、梁孝王、宋高宗的都城和現存歸德府城的「多城相疊」現象。

二是,找到城牆基槽,找到城內的古地面,探索宋國故城的「始建年代」及「歷次改修年代」。

三是,尋找宮殿宗廟等大型建築遺蹟,探索城內布局,以期完成商丘地區的地層考古序列表…

而事實上,自197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二隊,曾在當時的商丘縣塢牆集東街,考古發掘了塢牆遺址(也稱穀子坑遺址),在宋集鎮半塔村又發掘了半塔遺址,二遺址同屬龍山文化,存在大量先商文化遺蹟(岳石文化層)。

1996年春,中美考古隊在商丘老南關,鑽探出一座古城。古城呈平行四邊形,占地面積10.2平方公里,可以確定為春秋時期的宋國故城,但城牆下部最早的牆體的年代很可能早到西周或者更早。

張光直計劃以商丘潘廟、虞城馬莊和柘城山台寺三處遺址為基礎,結合豫東地區考古工作成果,組建立起仰韶至岳石文化時期之間的考古學文化序列。

其中,距今5000~7000年的虞城馬莊遺址,第五層史前文化的考古資料,對於認識中國馬莊類型史前文化提供證據。

然而,30多年過去,張光直一直心心念念的先商遺址仍未出土…他一度認為岳石文化層即是先商文化的下層文化,但沒有得到二里崗和殷墟考古文物支持,至今擱淺。其實張光直對歷史文獻上的爭論也心知肚明:

根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周封微子於宋,今之睢陽是也,本陶唐氏火正閼伯之墟也。」

先秦《世本》記載:「宋更曰睢陽」分析看,宋國都城因在睢水北岸,故稱睢陽…″。

自先秦魏國滅掉宋國後,一直延用此名,並以睢陽為治所設置大宋郡。秦始皇時期,改大宋郡為碭郡,碭郡治所在睢陽。

從漢代到明朝都如此!直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才升為歸德府,置商丘縣。清朝沿襲明朝設置,民國時改為行政專署。也就是說,從文獻和歷史延革上看,商丘之名很晚才出現,與卜辭判斷並不相符。

而事實上,考古界的「摩爾定律"是:

「越是地表祭祀體系完整的地望,地下越是空空如也;越是無人在意的荒山野嶺,越有可能挖出意料之外的文物遺址…"

不僅指商丘,三星堆也如此,司母戊鼎和古本竹書的發現也是盜墓賊的「意外"功勞…也就是說,考古成功往往就是一個意外事件!


疑似湯亳的二里崗

東漢班固《漢書》中說「偃師,屍鄉,殷湯所都」;皇甫謐《帝王世紀》評說:「學者咸以亳在河洛之間,今河南偃師西二十里有屍鄉亭是也。指商丘以西大約280公里處的偃師二里頭和偃師商城為亳都。唐朝張守節《史記正義》說:「亳,偃師城也。商丘,宋州也。湯即位,都南亳,後徙西亳也」分析,商湯最初繼位於宋州(南亳),後遷徙西亳「從先王契居(偃師)」,最後盟誓於景亳(北蒙殷墟)。

1951年,在河南鄭州發現一座大型的商代早期遺址——二里崗文化遺址,使湯亳爭論似乎有了新的考古變化。此遺址距今3620年左右。從絕對年代上看,二里崗最早,其次是鄭州商城,及小雙橋遺址,最後是安陽殷墟。

鄭州商城遺址內發現20多處宮殿基址,與《考古工記》載的「內有九室,九賓居之;外有九室,九師朝焉」極為相似。與此同時,在鄭州商朝遺址的上層,有戰國時期的遺址,出土了戰國陶文中有「亳」、「亳丘」(即亳墟)字樣。如圖所示:

《左傳》記載,襄公十一年,魯國聯合晉國等十多個諸侯國討伐鄭國,最終「同盟於亳城北」…當然,我認為此陶字「亳"即抱蟲「禹"字,如圖所示:


同理,1953年,考古專家在二里崗出土了兩片刻有文字的牛肋骨,引起考古界震動!如圖所示:

上面刻有十個甲骨文字,相比略粗的殷墟文字,刻痕稍淺,被認為是發現最早的甲骨文卜辭(公元前1620年左右)。陳夢家認為是「又土羊,乙丑貞,及孚,七月」,屬於「習刻"。時代可能屬於安陽殷墟時期,如圖所示:

2003年4月,國博館李維明教授又發現一個新字「乇」,認為是亳字!因為東周時期的陶文金文「乇」「宅」「亳」,都曾用作地名,而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又亳土」,故判斷「又乇土」就是「又亳土」(上圖藍字)。

當然,陳夢家說是「習刻」卜辭我十分質疑,因為如果甲骨文是「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卜辭,那麼「習刻」之說就不能成立…因為拿國之大事當「習刻」,不太可能…試想,有哪家醫院會選用「實習生」當主治醫生?並使用昂貴進口藥?

而且,王國維,陳夢家,郭沫若,李維明等大家,僅僅依據《說文解字》就解讀甲骨文,是否正確也不好說!畢竟漢代距殷商時代已過1000多年,字形字義已發生變化。所以,最合理的解釋應是:

相比於成熟的商代殷墟甲骨文,二里崗牛肋骨卜辭應是刻制簡陋的早期甲骨文,於「習刻」並無關係…時間是3650年左右!

那麼如此說來,二里崗牛肋骨卜辭中,其實是另有解讀嘍?…是的,只不過不是陳夢家依許慎漢字解讀的標準,而是商代銘文對比三星堆文物的圖騰解讀法!即銘文「禹生啟」的契符號罷了,如圖所示:

注意看此圖的又/其/乙三字,因為甲骨文「乙」為龍形,通漢字巳/姒,考古證據為二里頭3號宮殿貴族墓的「綠松石龍形器」;「又」字為手形,通漢字司/後,考古證據為殷墟亞長墓手杖;「其」為鼎形,通漢字貞/啟,考古證據為二里頭青銅網格鼎。如圖所示:

那麼當「又乙」二字組合時,會意為「手抱乙→抱龍/抱蟲/率姒″義,鼎文即禹字;「又其」為「手抱鼎」時,篆文即啟字…完全符合史記「禹生啟」事件,如圖所示:

同時,根據西安謝子展《禹王碑》譯文新解:「禹破淵門,負躬簍砂,北置弇臿,奠取汲溉…楚崇率姒,㾟昶泉去,裹盛桴徒,葬稽堂祈祥…」分析,二里頭就是大禹的伊闕工地(開龍門)兼禹墓(巳鄉→屍鄉→偃師),而二里崗是商契佐禹治洛水的工地邙山囗「北置弇臿(古開封)」,與二里頭形成一二級運河閘口,符合二里崗牛肋骨卜辭及史載禹生啟內容…如圖所示:

只不過夏啟是商契的名號,不是大禹兒子…是契輔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啟位(司其火政)的名號!而二里崗青銅斝銘文「司其」即司徒「啟」的本字,如圖所示:



所以契在漢史中叫啟,時間應為公元前1800~1600年之間。考古路徑即「契至湯八遷(史記)」:二里頭→二里崗→新鄭望京樓→焦作府城→輝縣孟莊→垣曲→夏縣東下馮→殷墟一線,符合黃河中下游先商下七垣考古地帶,如圖所示:

同時,結合鄭州二里崗規模龐大的城池及高規格的宮殿群,可以佐證二里崗即契(啟)城!也即湯的西亳都!

而安陽殷墟也即張光直和唐際根苦苦尋找的古商丘之地!婦好墓即是「閼伯之墟"契墓,他並不是大禹兒子,而是商人先祖(舜子商均)……而與婦好契墓彼鄰的亞長墓即是伯益墓,即竹書紀年中的「益干啟位,啟殺益"及山海經「有易殺王亥」的伯益(堯),也是史記商湯滅夏的起因…而考古商湯即堯子丹朱長子囗!

婦好墓與亞長墓形成殷墟的「一祠一墓」規制,禮記叫作「帝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殷祭,卜辭叫作「上甲三抱二示″湯祭…它與偃師二里頭禹墓的夏代稽堂制「居葬合一」已不相同,而是「祠墓合一」了…所以夏殷也就由此分道揚鑣了!

所以殷墟婦好墓真名稱夏啟祠堂(母辛宗),是商契為「少昊孺顓頊"建設之宗祠。商人叫母辛宗,殷人叫冥祠或其祠,周人叫棄祠,漢人叫啟祠,今人叫婦好墓…

結合東漢杜篤《論都賦》說:「昔盤庚去奢行儉於亳」;晉代皇甫謐 《帝王世紀》說:「蒙為北亳,即景亳,湯所盟地」。

當然,此商湯非彼商湯也,他乃是「長子口」丹朱之湯也!也就是說,今日商丘不過是丹朱南亳宋州,及殷墟南遷移民之睢陽地也!而商湯(丹朱)的真正埋葬地是周口鹿邑「長子囗″墓(與宋國故城/湯亳距幾十公里),入葬禮制與殷墟一祠一墓模式也完全不同了,而是一城一邑!為什麼會是這個結論呢?

經鑑定,亞長墓主人是男性,35歲左右,個子不算太高,不到1.7米,上頜左側牙齒有齲洞(帝嚳駢齒)。其腳趾骨有變形,上有花椒坑。如圖所示:

另外,墓主人是趴在棺里、臉朝下入葬的。考古上稱之為俯身葬。對此有三種看法,一個是凶葬,意外死亡的本族風俗表徵;一個是王權象徵之葬,也有的認為這種男俯女仰的葬儀是冀求後代子孫繁衍不息的一種暗示。

在亞長的左側股骨上有一處創傷,有明顯的迸裂面,應為墓主人生前形成的砍傷,依據創傷形狀,應是由刀斧類銳器擊打形成。在左側肱骨上有三處銳器砍傷痕,均未見骨骼自我修復痕跡,說明砍痕形成與墓主人死亡之間的時間很短,即墓主人遭受連續擊打後不久即死亡。

在左側一根肋骨發現有明顯的銳器砍痕,在右側髂骨上有一穿孔,從創口形狀推測,應是矛戈類刺兵形成。

在左側股骨的後面有一銳器傷痕,形狀前尖後粗,略呈三角形,受力方向來自受害者的左後方,造成創傷的兵器應屬於鉤兵或砍兵。

從創傷的位置看,當時可能傷及墓主人的股動脈,使其流血不止。這可能是墓主人的死亡原因。

在亞長的身上,我們找到七處創傷,六處集中在亞長身體左側,很多都是連續擊打、致命性的。我們推測,亞長在被戈矛等兵器擊中後,可能側身倒在地上,把左側身體暴露給蜂擁而上的敵軍,敵軍隨之一通亂打,亞長最終戰死疆場…

考古人員通過對亞長屍骨進行了鍶同位素分析和氧同位素分析,發現亞長並非來自安陽本地,而來自某個沿海地區。

根據亞長墓出土的「亞長」銘文觀察,「長」應為「持杖戴羽酋長」形象,結合亞長腳趾變形及花椒坑痕,及同墓出土的青銅手杖(義肢)銘文「玄鳥目(臣)」分析,並與金沙遺址出土的「魚鳧王」黃金權杖功一致,證明亞長可能是個瘸子,如圖所示:

並與二里頭的抱龍禹人裝束及腳疾一致,如圖所示:


那麼問題來了,伯益相傳是黃帝的第四代子孫,他的父親是被稱為上古四聖的皋陶。伯益最突出的功績就是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封為虞官…《尚書·堯典》記載伯益是舜時期的虞官,負責林業山地管理預計鳥獸的繁衍。而在婦好墓和亞長墓出土大量仆牛文物,說亞長可能就是舜受(馴獸)司馬伯益!也就是說高祖王亥就是亞長伯益,玉石仆牛刻有「司辛」銘文,也證明亞長是高辛氏後人…如圖所示:

而王國維在《殷卜辭中所見先公王考》一文中,認為王亥是契7世孫振。僅僅因為「亥與核垓二字形近而訛…」如圖所示:

但我質疑,認為亥更象「梟/裊/鳧」的本字,是玄鳥圖騰,代表少昊玄鳥氏,如圖所示:

當然,契和振都是玄鳥氏子孫,尚不能確鑿王亥是契還是振。但是,在甲骨文中能稱「高祖」僅有「高祖河/岳/乙/夔」等10幾位先人,但敢稱「高祖王」的人只有亥一人,這就十分關鍵了,為什麼呢?因為甲骨文「王」是倒置鉞形,如圖所示:

而亞長墓隨葬青銅鉞就有7把,比婦好墓4把銅鉞還多3把,其中6件鑄有'亞長(啟長)'字樣。另有兵器如卷頭刀3把、銅戈73把、銅矛78把、銅箭頭800多枚,是出土青銅鉞最多的殷墟墓葬。如圖所示:

證明亞長生前的確是代表軍權的王者!尤其亞長墓出土於殷墟宮殿宗廟區內,說明亞長與婦好地位相當,都是殷人先祖之一…而身為契7世孫的振就無此資格了!卜辭證明他是水官,不是武官!而婦好墓/亞長墓出土的銘文司馬和後馬,都是持鉞武官形象,如圖所示:

史記記載,有易氏司馬是少昊子皋陶和伯益…所以,亞長高祖王亥是司馬伯益的可能性遠遠大於7世孫振!而甲骨文益與山海經舜生戲,戲生搖民之戲及銘文殷/商,也是持鉞祭鼎形,如圖所示:


那麼根據《史記正義》記載:「蒙,北亳,湯所盟地!」正是伯益後王,上甲微/王恆/丹朱祭父之地…如圖所示:

也就是說,殷墟亞長墓就是有易氏高祖王亥/湯祖伯益墓!山海經叫王亥(鳧),竹書紀年叫殷侯,先秦史叫北蒙,史記叫伯益,今人叫司馬…它與婦好墓形成殷墟的「一契一湯」規制,禮記叫作「帝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卜辭叫「上甲三抱二示″湯祭…與偃師二里頭禹墓的「居葬合一」的夏代稽堂制已不相同…所以禹夏殷商也就由此分道揚鑣了!

當然,安陽殷墟即張光直和唐際根苦苦尋找的古商丘之地「閼伯之墟"!婦好商契與亞長伯益即山海經大荒東經「有易殺王亥」和竹書紀年「益干啟位,啟殺益」之有易和王亥也!史記即是商湯滅夏事件…只不過此商湯非彼商湯也,真正的商湯是山海經「舜生戲,戲生搖民″之搖民商湯,竹書紀年之殷侯上甲微商湯,史記之堯子丹朱商湯也,如圖所示:

而今日商丘不過是上甲微丹朱商湯「微子封宋」之都城南亳宋州,也是殷墟南遷移民之睢陽地也!而湯的真正埋葬地就是鹿邑長子囗墓!

雖然張光直的「商丘計劃",折戟沉沙三十多年了(至今沒有挖出王亥墓和商湯墓),但影響卻極為深遠…不僅挖出了古宋城址和岳石文化層,而且基本把商丘地層關係排列清楚了…另外還產生了兩個「意外成果":

一個是唐老師吸取了「商丘計劃」教訓,根據二里崗及殷墟甲骨文及陶「鬲」的形態變化,果斷把先商遺址轉向豫北冀南…在1998年的殷墟洹北花園莊、韓王度、屈王度發現了中商時期的「洹北商城」…

另一個「意外成果」是周囗考古隊張志清,在1998年發現了鹿邑「長子囗墓",即俗稱老子墓的隱山大墓,一個幾乎被所有人(包括張志清自己)忽略掉了的商代遺址,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從一開始此墓就被人習慣性認為是老子墓!因為相傳鹿邑是《道德經》作者老子故里苦縣,但因為殉人15及文物規制是商周特點(殷制)而又被否定了…所以至今僅僅認為是商周之際的南方長氏貴族首領墓(地方諸侯),尚無史料證明是誰…有人推測為紂王之兄微子啟(微子封宋事件),但因無考古文物及銘文證據而擱淺…

然而,誰也沒有意識到,正是這座墓的發現,才是真正揭開了先商之謎的核心關鍵…就象徐旭生發現二里頭一樣,張志清無心插柳的長子囗墓,正是張光直有心栽花的商湯墓,也就是說,老子就是商湯,為什麼是這樣呢?…

國家文物網報導:「自2016至2020年,在殷墟的辛店遺址發現一處超大型鑄銅遺址,總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孔德銘介紹,已發現商代晚期鑄銅作坊7處、房址10餘處,墓葬近百座,出土約40000塊陶范、陶模及大量制范、鑄銅工具,出土青銅器帶有「戈」字銘文,如圖所示:

「戈」族,對研究商周時期這一支古老氏族的居住、遷徙、分布、業態等提供了新的資料…其實從銘文解讀戈就是成湯之武戈!為什麼呢?

根據《史記》記載,商湯是商朝開國君主,姓子名履,又稱武湯、成湯、商湯…而「武」和「成″在金文中就稱作戈…婦好墓13王銘文中就有戈銘文,如圖所示:

1998年,在周口鹿邑長子口墓中出土青銅禮器中,除了大名鼎鼎的長子口,也有「長子」「戈丁」銘文。而據先秦《詩·商頌·殷武》記載,「武湯正域彼四方。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如圖所示:

商湯在商頌中自稱「武丁孫子」,而「武丁」在金文中就是「戈丁」,所以武丁即戈丁,那麼長子囗即戈丁武湯!而史記記載及甲骨卜辭中的「武丁中興」,極有可能不是商王武丁,而是商湯武丁的混合…

尤其殷墟至今尚未出土武丁大墓,不很奇怪嗎?為什麼連自己的「貴妃婦好"都露臉幾十年了,可恰恰是商王武丁卻姍姍來遲?

《詩·商頌·殷武》稱:「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

民間有句俗話,叫做「老子天下第一」!你一定如雷貫耳吧?甚至也說過,雖然有些自大輕狂的意味…但是,你知道此話與商朝創始人商湯有直接的淵源嗎?…

其實通過銘文解讀,長子囗/戈丁(武丁)/丹朱就是商湯!

根據《史記》記載,「契至湯八遷,從先王居,湯始居亳」,契死後,由昭明繼位,傳至十四代,由太乙繼位,這就是成湯(後稱商湯),故商湯是黃帝第17代孫,契14代孫,如圖所示:

同樣根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武王姬發為周棄16代孫,黃帝第19代孫…那麼問題來了,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表》(1996~2000年發表)指出:

商湯滅夏~武王伐紂時間為:公元前1600 ~1046年,共17代30王500多年歷史…那麼與史記對比,商湯與周武王,按黃帝排序,兩人(16代~19代)僅差兩三代時間,如果按照一代50年計算(平均值),兩三代時間大致為100年左右…也就是說,商朝考古時間500多年(1600~1046年),減去史記商朝時間100年,二者相差超過400多年,怎麼回事?

當然商湯可以升至商契/伯益或丹朱一輩(黃帝第4~5代孫),或者周祖周棄下降至商湯一輩(黃帝第14~15代孫),就可以了…但是,如果商湯上升到契一輩,那麼13先王哪去了呢?商湯滅夏的夏代17王及「湯放桀」呢?反之亦然,周代16世先祖呢?沒了嗎?

所以,目前的核心問題是解決先商13先王及周先16王遺址及尋找文物佐證問題…為此唐際根教授開始執行「商丘計劃」(二期),我則另闢蹊徑,開始重新解讀銘文工作…

時間回溯到1997年,張志清根據鹿邑「長子口」墓內的青銅器銘文分析,應為「長子」「長子口」「戈丁」等,其中出現最多的是「長子口」,在七八件銅器上都有發現,說明「長子口」就是該墓的主人。

傳世的「長子」銅器較多,早幾年在湖北黃陂(盤龍城)曾出土「長子狗」鼎。但在豫東出現尚屬首次。考古專家經過分析推斷,認為此次出土的器物時代較早,鹿邑可能是長氏較早活動的地域。

通過銘文對比分析,「長」字為殷墟亞長形象,指「持杖之戴羽酋長」;如圖所示:

「子」字為商姓,指玄鳥氏(前文已述);「口」字為鼎形,是金文「其」字,漢字即啟義!是二里頭其鼎象徵…所以長子口即長子其,代表「契子繼承王鼎」義,說明長子口墓主人是殷墟亞長直系,時間明顯早於殷墟時代,如圖所示:

而「長子口」墓出土的青銅三戈」與河北易水出土的「祖父其」三戈一脈相承,佐證鹿邑「長子口」即是「長子其」,與易水「祖父其」銘文一致,如圖所示:


根據唐朝張守節《史記正義》記載:「亳,偃師城也。商丘,宋州也。湯即位,都南亳,後徙西亳也」!

大約公元前1600年左右(竹書紀年稱1628年),商湯繼位於宋州(南亳鹿邑),後西遷偃師商城(從先王居),在安陽殷墟(北蒙)盟誓,鑄司母戊鼎祭婦好墓(契祠),然後南巡湖北盤龍城追舜(桀)未果,最後死葬周口鹿邑(歸德城)「長子口」墓中…在黃河中下游13年轉了一大圈!如圖所示:

而長子口墓出土了「戈丁」銘文,漢字即「武丁″!是商湯名號之一。

由於商湯滅夏,他廢除了夏代氏族禪讓制度,興起了父子王權傳承制,故史稱長子制或嫡長子制…民間俗稱商湯為「長子天下第一」…但隨著時代變遷(周人滅商,殷人四遷),後人漸漸不知不知商湯名號「長子其(上甲微)」,更不知丹朱即商湯本人,道德經乃丹朱及其後人所寫…所以漸漸訛長為老,訛其為口丹,故有老丹/丹朱/燕子丹/契丹稱呼,地名也改為周口/張家口/箕子台/老丹台(老君台)稱呼…「長子天下第一"也變成「老子天下第一″了!

而河南鄲(丹)城有箕子台遺址,鹿邑有太清宮和老聃(丹)台遺址,民間有丹朱造弈傳說,周口有布老虎風俗,淮陽有太昊伏羲信仰,河北有張家囗及戰國燕子丹及契丹稱呼,考古為易水燕下群墓遺址,都是殷商(燕趙)遺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