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構太湖水網

法人雜誌 發佈 2022-11-23T13:29:58.517703+00:00

作為中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地跨江蘇省、浙江省和上海市,是長三角地區最重要的飲用水水源地,也是中國經濟最發達、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 文 《法人》雜誌全媒體記者 姚瑤

▲太湖黿頭 田強偉/攝

「水宿煙雨寒,洞庭霜落微。」唐代詩人王昌齡筆下的太湖令人心馳神往。作為中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地跨江蘇省、浙江省和上海市,是長三角地區最重要的飲用水水源地,也是中國經濟最發達、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然而如今自然和諧的太湖,水環境治理之路並非如想像般順暢。多年來,相關部門通過專項行動,建設一系列水環境治理舉措,持續優化管理,才使得太湖流域水環境得以改善。

生態清淤進入新階段

2007年,太湖暴發大規模藍藻,區域飲用水水質遭受污染,嚴重影響當地群眾正常生活。「太湖藍藻多發頻發,根本原因在於入湖污染負荷高。為找准入湖污染負荷主要來源,我們採用逐年分片方式開展太湖上游地區水生態環境問題核查,找准問題癥結,督促地方政府加強治理。每年3月到11月,每周至少開展一次巡查,緊盯貢湖沙渚、錫東等重要水源地,督促地方落實防控措施。」11月5日,生態環境部太湖流域東海海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副局長章元明在接受《法人》記者採訪時表示,近10年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太湖流域初步形成了經濟持續增長、污染持續下降的雙贏發展格局。

從具體城市來看,江蘇省無錫市與太湖有極為緊密的關係。郭沫若曾有「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讚譽,足見無錫市黿頭渚景區的山水園林勝境。無錫地處太湖西北部,擁有太湖水面面積758平方公里,占全湖總面積的32.4%;擁有太湖岸線142公里,占全湖總岸線的1/3。太湖是無錫地區水資源調配中心和洪水集散地,對全市水資源供應、水安全保障具有決定性影響。

11月7日,無錫市水利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多年來,水利部門藍藻湖泛防控、生態清淤、調水引流、治太骨幹水利工程建設、入湖河道綜合整治等治太工作有力有效。「2007年至2021年,無錫共進行了兩輪太湖生態清淤,解決淤泥出路問題,累計完成太湖生態清淤面積約105平方公里、清淤方量約2910萬立方米,占全太湖清淤總量的70%以上,建立了階段性大規模清淤和常態化應急清淤相結合的生態清淤體系,有效控制和減輕太湖內源污染,達到了改善水質、降低藍藻湖泛隱患的效果。」

特色法規實現「退圩還湖」

「這麼多年來,太湖最大的變化就是水變清了,周邊自然環境變好了,公共設施更健全了。」家住無錫市經開區的岳明告訴記者,上世紀70年代,對於靠水吃水的當地居民來說,在太湖周邊養魚、開漁場,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很多家庭將濕地圍起種田、養魚。然而這些行為也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太湖流域本地水資源不足和水質型缺水的問題並存,不同行政區域間的水資源配置和保護缺乏統籌考慮。流域人多地少、人多水少的矛盾逐步顯現,水污染嚴重、水環境惡化、飲用水不安全等問題日益突出。當時,圈圩、圍湖造地等問題也未得到有效治理。這些流域水問題具有系統性、綜合性和鮮明的太湖特色,迫切需要出台專門的法規,將國家有關法律制度與太湖的特點和實際緊密結合起來並使之具體化,實行更加嚴格的管理和保護制度。

2011年11月1日,《太湖流域管理條例》正式施行。該條例是中國第一部流域綜合性行政法規,建立了飲用水安全保障制度,規範了水資源配置和保護,強化了水污染防治措施,加強了水域岸線保護,完善了保障機制和監督措施,其制定和出台具有重要意義。今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等六部門印發了新一輪《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

「太湖流域是長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區和發展引擎,河湖開發利用程度高,涉水活動頻繁,服務和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對流域水行政執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11月2日,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下稱「水利部太湖局」)工作人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2005年「一湖兩河」水行政執法聯合巡查制度基礎上,水利部太湖局聯合江蘇、浙江、上海、福建、安徽省(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創新建立太湖流域片水行政執法協同機制,探索在上海率先建立常態化流域區域執法協同機制,協作範圍、內容和方式進一步拓展。以執法協同機制為平台,水利部太湖局累計開展了70餘次流域區域水行政執法聯合巡查檢查,依法處理了違法填湖、任意侵占河湖水域岸線等上百起水事違法案件,有力保障了水域岸線合理利用和可持續發展。

▲貢湖灣濕地公園 王建新/攝

岳明告訴記者,如今在太湖周邊,那些曾被圈起的濕地已經成為了「半水半岸」的濕地公園,全部免費對外開放。

中小河道綜合整治是關鍵

在太湖流域保護治理工作中,對中小河道的綜合整治是關鍵一步。以上海市為例,當地以蘇州河綜合整治四期工程為引領,帶動全市中小河道綜合整治。據了解,蘇州河源自太湖,屬於太湖水流域,全長125公里,經蘇州入上海,流經上海境內53.1公里後注入黃浦江,是上海除黃浦江外最重要的河流。

1920年以後,隨著上海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大量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排入蘇州河,開始出現黑臭現象。

1984年,為了緩解和遏制蘇州河、黃浦江污染問題,上海市委、市政府聘請國際團隊與本地科研人員共同研究提出了合流一期工程,有效截留蘇州河沿岸污染源並減少蘇州河對黃浦江的污染。在蘇州河綜合整治工程的帶動下,上海系統推進水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據了解,上海作為百年以上的老城,污水和排水系統非常複雜,其中浦西中心城區仍保留著和紐約、倫敦等老城市類似的雨污合流系統。這套系統在歷史上發揮了重大的排污、排澇作用,但隨著城市發展和人口增加,合流制系統的問題逐漸暴露,大量污水通過管網和泵站滯留,下雨時直接排放河道,造成黑臭。

針對這些問題,上海市2000年在蘇州河治理一期、二期對周邊泵站和管網混接進行重點地區、重點泵站的改造。2021年,城鎮污水收集處理率達到97%以上,為城市水環境治理與保護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設施支撐。整治後的蘇州河河道整潔、水面乾淨,兩岸建起23公里的綠色走廊和65萬平方米的大型綠地,市容大為改觀,生活、休閒環境得到充分改善。

跨部門執法協作見成效

由於太湖流域為跨省水流域,涉水執法涉及的部門多、領域廣,管理工作難度較大。水利部太湖局運用流域片省級河湖長制聯席會議、與蘇滬浙閩皖省級河長制辦公室協作機制、流域片水行政執法協同等平台,指導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加強與監察、公安、檢察、法院等部門協作互動。

2020年,生態環境部太湖流域東海海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與水利部太湖局簽訂了《太湖流域跨省河湖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協作機制》,在信息通報、會商研判、應對處置、執法檢查、協作交流等方面提出新的合作框架。「流域有關地方政府和生態環境、水利等部門緊密配合,齊心協力防控流域性、區域性環境風險。」 章元明表示。

據了解,2021年太湖流域達到或優於Ⅲ類的斷面比例達86.9%,較2016年提高了28.7%,已連續5年無劣Ⅴ類水體。在「十三五」期間,太湖全湖平均水質穩定為Ⅳ類,太湖湖體綜合營養狀態指數穩定保持在輕度富營養狀態。經過多年治理,太湖終將溫情之美展現在世界面前。

責編|白 馗

編審|崔曉林

校對|張 波 張雪慧

本文刊載於《法人》雜誌2022年11月總第225期封面故事欄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