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民族的征服和被征服史

卓言日知錄 發佈 2022-11-23T17:32:22.781753+00:00

我是卓言,我們一起終身學習,第503天。八百年前,蒙古人從蒙古高原向西出發,最終抵達了今天的西亞和中歐。

我是卓言,我們一起終身學習,第503天。


每天一本書,今天我們來讀《騎車去元朝》(下)


八百年前,蒙古人從蒙古高原向西出發,最終抵達了今天的西亞和中歐。


蒙古人在向西擴張的過程中,遇到的強大對手之一,便是中亞的花剌子模。花剌子模帝國在極盛時,版圖曾涵蓋今天的中亞、伊朗、阿富汗等地區。 當花剌子模國力正盛的時候,蒙古騎兵的鐵蹄來到了家門口。


雙方都是新興政權,而且都處在擴張期,戰鬥經驗都很豐富,軍事首領也有巨大的威望。在這樣的情況下,決定勝負的到底是什麼?


作者提到的關鍵因素,是軍事作戰技巧。


花剌子模軍隊繼承的是中亞和波斯人的戰法。簡單說,戰爭中的軍隊以聯軍為主,聯軍來自各個附庸國,也就是那些臣服於花剌子模的政權。可以想到,這樣的聯軍並沒有共同目標,由於缺少統一的軍事訓練,組織必然鬆散。打仗的時候,完全硬碰硬是不行的,還得運用政治手段打擊敵人,比如引誘敵人的盟友背叛什麼的。


蒙古人卻不一樣。作者認為,成吉思汗在統一的過程中,創建了一套嶄新的軍事架構。這個架構以軍隊忠誠為基礎,每一個將領都對大汗本人絕對服從,而二級將領又完全服從於一級將領。在兵員上也採取了全民皆兵的方式,設十夫長、百夫長、千夫長、萬夫長進行統治。這樣一來,蒙古人雖然看上去是鬆散的遊牧人群,但大汗一旦下命令出兵,便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從社會上獲得最多的兵卒,並能確保這些人對領袖的絕對忠誠。按照作者的話說,當蒙古帝國以鐵的紀律和頑強的精神,與當時西方穆斯林世界的浪漫、神秘主義相撞時,勝負早已分出來了。


蒙古高原孕育的戰鬥族群不只有蒙古人,從草原出發的匈奴人,影響力曾經南達印度,西達西歐,漢代皇帝們更是為了對付他們竭盡了所能。後來的蒙古人只是把匈奴人做的事兒重複了一遍,並且做得更加成功罷了。作者將這些草原部族形容為「沙塵暴」,匈奴人、柔然人、突厥人、回紇人、契丹人、蒙古人,它們無不是從蒙古高原發源,衝出北亞,席捲世界。 為什麼草原部落有那麼強大的威力呢?


作者給出的答案是因為人類文明過於脆弱了。這句話很簡練,但聽起來令人唏噓。在冷兵器時代,征服一個帝國,往往只需要一次戰役。比如,戰國後期,趙國是唯一能與秦國對抗的力量,但長平之戰趙國戰敗後,秦國統一六國便只是時間問題了;再比如項羽只是憑藉巨鹿之戰就基本摧毀了秦國軍隊主力;還有楚漢戰爭期間項羽敗於垓下之圍,便徹底喪失了還手之力;甚至到中國古代歷史後期,明朝在薩爾滸之戰落敗後,轉入防守態勢,政權逐步瓦解。為什麼古代帝國這麼不經打呢?作者提到,在冷兵器時代,一個國家只有實力組建一支超級軍隊,一旦這支軍隊在一次戰役中被摧毀,由於缺少足夠的後備軍,敵人就可以直搗首都,獲得政權。


而在面對這樣的戰爭時,遊牧部落有著天然的優勢。他們在對付定居者時,也只需把定居者的軍隊一次性消滅,就可以獲得無限的地盤。


蒙古人的鐵騎以摧枯拉朽之勢,征服了亞歐大陸的大部分地區。但我們知道,蒙古人跟其他草原民族一樣,來去匆匆,當征服的大潮退去,幾乎沒有留下任何記憶,甚至,我們至今無法確定成吉思汗這位最偉大的統治者的墓地在哪裡。


今天,當我們回顧草原民族的歷史,除了依靠口口傳唱的史詩和歌謠以外,便是中國古人的史書,考古遺蹟非常稀少。他們沒有用文字記錄歷史的傳統,也少有規模宏大的宮殿建築。當政權消失後,一切的信息都以極快的速度消亡。「草原很難保留歷史遺存」,這似乎是所有人的共識。


但作者提到,蒙古草原同時又是一個很能保存古蹟的地方。只要這個歷史的遺蹟是附著在石頭上的,那麼幾千年後人們發現時,它必定還默默地躺在原地。


作者一路騎行向西,抵達了蒙古國西北的烏布蘇省,這個省得名於當地的烏布蘇湖。這是蒙古國境內最大的湖,面積約等於我國青海湖的四分之三。 在湖周圍不遠處,作者發現了許多積石墓,積石墓周圍豎立著各種各樣的鹿石。所謂鹿石,看起來是一些粗笨高大的柱狀石頭,得名於石頭上刻畫著飛行的馴鹿。這是一種遠古遺蹟。關於它的功能,目前學界還有爭論,有人認為它是圖騰柱,也有人說這是祭祀祖先的地方,還有人認為這跟生殖崇拜有關。


一些不熟悉歷史的人可能認為這是蒙古人留下的,但它們其實屬於更早的斯基泰人的遺物,時間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100年,相當於我國從周代到西漢時期。早在匈奴人之前,蒙古高原首先活躍的族群就是這群斯基泰人。


正如今天的人們很難分辨斯基泰人的遺蹟,蒙古高原上曾經出現的許多草原民族,都如流星一般,迅速登場,又迅速落幕。


既然草原政權曾強大得令人聞風喪膽,為何瓦解時快到讓人猝不及防呢?


提到草原帝國統治難以持續,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草原民族社會結構簡單,所以無法在征服地區建立有效的行政管理機構。擴張是他們存在的唯一方式,如果擴張停止,等待他們的或是主動撤離,或者被趕走,帝國的統治也就隨之終結了。


不過作者提醒我們,草原帝國的瓦解往往是從內部開始的,根本原因是草原民族在繼承權問題上缺乏足夠的經驗。


一個成熟的社會,為了避免家族財產的分割,會傾向於贏者全占,比如中國古代王朝,繼承了王位的人將獲得整個帝國的統治權。但草原民族仍然堅持古老的公平分配的辦法,即使面對國家政權也是這樣,大兒子獲得了一塊土地,小兒子也得分一塊,不出幾代人,龐大的帝國就會在子孫分配間被消耗殆盡了。既然要分割利益,就會有分配不均的情況,所以爭權奪利總少不了。王族內部隔幾年就會出現兄弟、親戚間的廝殺。


而從被統治地區的角度看,它們同中央是一種加盟關係,如果大汗能帶領我們吃香喝辣,那就跟他干,如果不能,隨時都會出走。因此,一個遊牧帝國轟然倒塌,並不是因為敵人真的打敗了這個巨無霸,而是因為,大汗無法像以前一樣帶領各個部落獲得豐厚的利益,出於趨利避害的本能,各個部落各自散去,帝國因此解體。


蒙古人的軍事擴張征服了世界,但在歷史上,蒙古人自身其實也曾遭遇過「征服」,不過,這是另一種征服,來自藏傳佛教的精神領域的「征服」。


13世紀的亞歐世界流行著眾多宗教,比如歐洲的基督教、西亞的伊斯蘭教、中國的道教,這些宗教都有廣泛的影響力。為什麼蒙古人最終選擇了佛教,而且是藏傳佛教呢?


關於「為什麼蒙古人選擇了藏傳佛教」這個問題,作者有個精彩的解釋,他認為,我們應該從當時蒙古草原和我國西藏多方面的相似性中尋找答案。


我們先看蒙古草原。在皈依佛教之前,生活在蒙古草原的牧民們信奉原始的薩滿教。薩滿教有兩個特點:首先是萬物皆靈,山有山神、水有水神,就連石頭、動物也各有靈魂。遊牧部落處於茫茫的草原上,一個小小的事故都可以讓他們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這讓他們學會了對自然的敬畏,因此產生了萬物皆靈的想法。其次,在萬物皆靈的基礎之上,還有一位最高的神:老天爺騰格里。作者在騎車的時候對此深有體會,在廣闊草原上騎行,一會兒晴空驕陽,一會兒淒風苦雨。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的草原民族,不免對上天充滿敬畏。這時,草原民族會藉助巫師來幫忙與上天溝通。這些巫師叫薩滿,這個宗教便是薩滿教。


當蒙古人在世界瘋狂擴張的時候,各派宗教都希望能成為這群強者的共同信仰。如何獲得蒙古人的青睞呢?傳教士們瞄準的,正是我們前面提到的,蒙古人薩滿教的兩個特點,第一萬物有靈,第二騰格里信仰。


作者提到,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這些一神教宗教,首先瞄準第二點「騰格里信仰」。它們主張,提高騰格里的地位,把騰格里描述為像基督教的上帝,伊斯蘭教的真主那樣的唯一神,世間萬物都是他創造的。相應地,「萬物有靈」這一點就得捨棄了,畢竟它們都是騰格里創造出來的。你看,這是與蒙古人薩滿信仰的「萬物有靈」這一點是衝突的。


來自中國的道教走的是相反的道路。道教中本來就有很深的巫術成分,與薩滿類似,也主張多神,支持萬物有靈。而且,道教所宣揚的長生不死,是基督教、伊斯蘭教文化中都沒有的,因此深深吸引了蒙古人。但是,中國道教發育不成熟,缺少像「上帝」「安拉」這樣的唯一真神。你信土地城隍,我信玉帝王母,他崇拜關公龍王,這就導致道教的信眾過於分散,沒法統一起來,這是蒙古統治者不願接受的。


相比而言,藏傳佛教的優勢就很明顯。西藏和蒙古的地理特徵類似,大都是草原、峽谷、荒漠、湖泊地貌,甚至人口密度也類似,因此,我國藏區居民與蒙古人一樣,對於自然充滿尊崇。在佛教進入西藏之前,本土的宗教是苯教,與蒙古人的薩滿信仰類似。當佛教傳入西藏後,吸收融合了苯教的一些內容。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蒙古人遇到藏傳佛教後,就被很快地「俘獲」了。



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希望對您有所啟發。

參考資源:得到聽書《騎車去元朝》裴鵬程解讀,欲讀原文或電子書請移步得到App。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