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老地方(七)——石灣直街

平常心旅行記 發佈 2022-11-24T12:29:34.955204+00:00

江門舊城區的石灣直街,始建於明代。元末明初,江門先民在蓬萊山西麓開闢墟場。而在墟場以東、津頭淺山之側陸續有務工者聚居,逐漸形成村落,由於巷道彎曲、而且全部用石塊鋪設,故取名為「石灣村」。1935年,因城市建設需要,對石灣村的巷道進行改造,部分巷道改建為水泥路,取名為「石灣直街」。

江門舊城區的石灣直街,始建於明代。元末明初,江門先民在蓬萊山西麓開闢墟場。而在墟場以東、津頭淺山之側陸續有務工者聚居,逐漸形成村落,由於巷道彎曲、而且全部用石塊鋪設,故取名為「石灣村」。1935年,因城市建設需要,對石灣村的巷道進行改造,部分巷道改建為水泥路,取名為「石灣直街」。雖名為直街卻蜿蜒彎曲,被坊間戲稱為「江門最彎的直街」。

石灣直街,總長不足200米,卻承載著江門五百年的歷史印記。在清末民初,更加成為江門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中心。

講到石灣直街的歷史,不得不提江門有文獻記載以來最古老的佛教寺院—雪峰寺。眼前的這一片廢墟就是雪峰寺遺址。

根據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新會縣誌》記載,雪峰寺在江門津頭淺山之側,明朝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僧人無二在當時的天妃宮後面修建觀音堂。崇禎年間,出自本鄉的刺史蘇泰初將觀音堂後面的一塊地布施給尚雪、凝雪兩位僧人續建佛殿,名曰「雪峰」。

康熙朝初期,江門遭遇「移界」厄運,雪峰寺亦被毀。康熙八年(1669年),江門復界。康熙十一年(1672年),原雪峰寺僧人的弟子實藏和僧人本立在原址重建雪峰寺。直至20世紀40年代,雪峰寺依然香火鼎盛。60、70年代,雪峰寺受到嚴重破壞。80年代,殘存的僧房亦被悉數拆毀,只剩一片廢墟。

2000年,江門市政府在白水帶異地重建雪峰寺,四百多年的香火得以延續。

在石灣直街的南面入口,有一座掛著紅五星的牌坊,這裡面是石灣直街最有歷史底蘊的一片土地。

清朝乾隆年間,石灣村人於雪峰寺旁修建石灣廟,成為當時著名的「江門六廟」之一。1925年,江門被廣東省政府批准成為省轄市,市政廳就設在石灣廟內。1931年,省政府以江門人口不足為由,撤銷江門市級建制,恢復為新會縣轄鎮。當時的新會縣縣長沈秉強以會城河道淺窄、交通不便為由,將縣政府遷至石灣廟。1937年,因為會城商會多次請求政府機構回遷,新會縣府回遷會城。石灣廟作為市政府、縣政府所在地長達12年,成為當時地位顯赫的政治中心。

自新會縣政府回遷會城之後,石灣廟淡出政治中心的舞台。1949年之後,因為這裡圍牆高、場地寬,所以被改作看守所,當年的瞭望塔現在依然高高聳立。

20世紀80年代,看守所外遷,此地改為江門市印刷廠的一個工場,後因經營困難,又將該地賣給飲食服務公司,建成兩座樓房,樓下還辦了幼兒園。

曾經的宗教、政治中心,如今已變得空空蕩蕩,唯有偶爾幾聲小朋友的歡聲笑語泛起少許生氣!

西式的羅馬拱券門樓、高起的地台、筆直的石板巷道、相向而對的兩層連排樓房、整齊的趟櫳門、漆紅的大門、精雕細琢的吊腳小褶木門、牆上象徵平安長壽和富貴吉祥的花鳥立雕,顯得古意濃郁,這裡就是石灣直街的明德坊。

曾經叱吒風雲200多年的油糖會館就坐落在這片土地。

會館,是中國明清時期都市中由同鄉或者同行業組成的封建性團體。油糖會館的歷史與石灣廟一樣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間。當年24家油糖業批發商在石灣村興建會館,開始壟斷油、糖這兩樣重要的民生物資在江門的批發權。

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江門商會成立後,油糖業繼續以壟斷把持的方式,聯合海味行、糖豆行組成三行參與商會競選。從第一屆開始,歷屆會長或副會長均有油糖業中人,把持江門商會實權。

1932年,民國政府在中山公園中山紀念堂召集各行業代表,宣布改組商會。此後油糖行有如江河日下,開始失勢。油糖會館被拆除,民國政府建成連排雙層民房,售賣給本地商人。而當年與油糖會館一牆之隔的文昌宮亦於2001年被拆,唯餘下幾級石階、石柱、石板,以及一片萋萋芳草。

歷經百年風雨,明德坊已顯滄桑,當年的商賈雲集變成幾戶尋常百姓的平常生活。

石灣直街北面的一塊菜地,是保羅小學遺址。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英國基督教聖公會在石灣村黃氏祠堂開辦保羅小學,成為江門第一所教會學校,引領教育由舊式家族式學堂向新式現代學校過度,教材內容由傳統的四書五經向近代自然科學轉變。石灣直街的上空,曾經飄溢過縷縷書香、迴響過朗朗讀書聲!

走過石灣直街,仿佛穿越了江門五百年的歷史煙雲。這裡曾經香火鼎盛、官商雲集、書聲朗朗,鉛華洗盡之後回歸平淡的人間煙火。但是它曾經熠熠生輝的往事,必將為這片土地的人們沉澱記憶,留住鄉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