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動-定序貫」到哲學中醫——訪廣東省中醫院范冠傑教授

家庭用藥 發佈 2022-11-24T14:09:29.858999+00:00

專家簡介:范冠傑,廣東省中醫院大內分泌科主任、學術帶頭人、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合作教授,第七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中醫優秀人才指導老師。

三甲天團

范冠傑

廣東省中醫院大內分泌科主任


◎專家簡介:


范冠傑,廣東省中醫院大內分泌科主任、學術帶頭人、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合作教授,第七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中醫優秀人才指導老師。


兼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糖尿病分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分會前任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內分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及全國中醫執業醫師考試指定教材《中西醫結合內科學》副主編。



與醫結緣


不少意義非凡的事情,當回溯起點,往往始於青蘋之末。


20世紀80年代初,剛恢復高考不久,彼時的范冠傑還是莘莘學子中的一員。


高考結束後,他把填報志願的「重任」全權交付給家人,家人一番商議後,覺得家中需要有個學醫的人,便替他將高考志願全都填成了醫學院校。最後,他成功被河南中醫學院錄取,從此與中醫結下不解之緣。


正是家人的執著,成就了范冠傑之後幾十年的醫學之路。


從事中醫內分泌專業,對於范冠傑教授來說,一開始也有點「隨遇而安」的味道。


從中醫學院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內分泌科,當時國內經濟尚在起步階段,糖尿病的發病率較低,內分泌科在全國都屬於比較冷門的科室。


可彼時的范冠傑教授就喜歡上了內分泌專業。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發現中醫治療內分泌疾病的歷史源遠流長且療效顯著,喜愛之心從萌芽至落地生根。


1993年考研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中醫內分泌方向,如願考上國醫大師呂仁和教授的碩博連讀研究生。



學科壯大


2005年,范冠傑教授面臨兩個選擇——繼續留在廣西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當副院長從政為主,或是去廣東省中醫院內分泌科。


人生的岔路,一條指向仕途,一條指向學術,更喜歡臨床和科研的范冠傑教授毅然選擇了學術之路。


「我剛到廣東省中醫院內分泌科時,我們科和另外一個科的醫生一起吃飯都湊不滿一桌。」


范冠傑教授開玩笑地說,「現在,單我們內分泌科正高級的醫生一桌都坐不下,全科醫生40餘人,都是我們一個個培養出來的!」


醫院科室的壯大,並不是招幾個人那麼簡單。


醫生需要用學術的土壤去「滋養」,而學術的土壤需要具有鑽研和創新精神的人來創造,范冠傑教授正是這樣的一個人。


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范冠傑教授運用中醫辨證思維,靈活診治了大量糖尿病患者。

其中有一項涉及73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研究,這些患者都是通過運動、飲食、中醫綜合療法,最終逐漸停用西藥,達到臨床緩解。


范冠傑教授及其團隊對這73名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了深入研究,總結出「動-定序貫范氏八法」理論體系。


另外,范冠傑教授團隊及其成員承擔國家級課題6項,省部級以上課題13項,其他級別課題26項,總科研經費近2000萬。發表SCI論文30餘篇,在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00餘篇,出版專著20餘部。



「動-定序貫范氏八法」


「動-定序貫范氏八法」是什麼?范冠傑教授向我們娓娓道來。


范冠傑教授師從國醫大師呂仁和教授,呂老為施今墨、秦伯未、祝諶予三位近代名醫的嫡傳弟子,學術淵源上,諸位前輩的理論精髓對范冠傑教授影響頗深。


諸位大師在臨床診療時,喜用「對藥」,常雙藥並用,以達增效減毒之功。


至呂仁和教授,進一步發展了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思路,對相對固定的證型擬定相對應的「藥串」,在藥串的基礎上加減施治。


在繼承諸位前輩學術思想的基礎上,范冠傑教授認為,隨著現代社會環境、人們生活習慣、體質特點的改變,疾病的起病形式有所不同。以糖尿病為例,其證型與過往相比,發生了重大變化。


范冠傑教授從核心症狀入手,歸納總結出糖尿病的八大主要核心症狀及核心病機。

/動-定序貫 /

范氏八法


腎虛證:腰膝酸軟,小便頻數,脈沉細。

氣陰兩虛證:四肢乏力,口乾或渴,舌質淡,苔薄。

肝氣鬱滯證:性情易怒煩躁,或鬱鬱寡歡,女性月經不調,脈弦。

熱鬱血分證:面紅唇赤,舌紅。

肺胃燥熱證:多食易飢,口渴喜飲;如兼有胃腸熱結,則大便乾燥或秘結難行,脈滑實。

心神失養證:心煩,多夢,睡眠不安。

濕熱內蘊證:口乾不喜飲,或納食不多,小便黃,苔黃膩。

血脈瘀阻證:舌暗,舌底脈絡粗大曲張,或伴肢體麻木、疼痛、感覺異常。



「動-定序貫范氏八法」尤其強調疾病在發生發展演變過程中,其核心病機是在不斷地動態變化的,並隨著氣候、地域、年齡的變化而改變,此為「動」之內涵。


核心病機的變化,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的,抓住核心病機,治則隨之而定,醫者可用自定的相對固定的經驗藥串進行治療,此為「定」之核心內涵。


「序」指次第、秩序、規則之意,「貫」指連續、貫通之意,「序貫」二者體現了認識疾病和辨證論治是一個連貫有序的過程,針對動態變化的證進行序貫治療。


范冠傑教授笑著介紹道:「其實,『八法』最初指在臨床中針對消渴病最常見的症候類型而制定的八種基本治法,廣義取『八卦』變化無窮之意」。


「動-定序貫范氏八法」立足於人與自然、社會三位一體和諧平衡的宇宙觀,動態地觀察錯綜複雜的生命現象,運用「象思維」的方法「捕捉」機體的各種象素。


以「核心病機」為靶點,以「證素」為辨證的基礎和規範,以「藥串」動態組合為組方思路,針對動態變化的證進行序貫治療,形成了「脈證-象思維-證素-核心病機-治法-藥串一體化」的「動-定序貫范氏八法」理論體系,用於指導臨床實踐。


哲學中醫的形成


一直以來,范冠傑教授始終在思考一個問題:「同一個患者,哪怕是得最簡單的感冒,如果讓十個國醫大師來看,會開出十個不同的方子,而且這十個方子很可能都有效。這是為什麼呢?」


再進一步思考:「中醫教科書里有幾百味中藥,但每個中醫都有自己熟悉和常用的藥味,不會把書里提到的所有中藥都用一遍。自己熟悉的藥用得次數越多,體會越深,治病越得心應手。這又說明了什麼問題呢?」



理越辯越明,范冠傑教授思考「動-定序貫范氏八法」時,發現中醫與哲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中醫哲學


中醫原就是中國古人對生命哲學研究、總結而產生的學科,經過千百年的發展,中醫從理論到臨床,處處滲透著哲學思想的精粹。


范冠傑教授帶領團隊,將中西方哲學思想與中醫學理論融合,歷時11年,成書《哲學中醫——「動-定序貫范氏八法」與中醫臨床思維》。



從認識論層面創新中醫對生命健康、疾病以及診療的認識。此書豐富了近現代思維的哲學認知內涵,把深奧的哲學理論應用到了臨床診治中。


就拿中國傳統哲學中頗具影響力的儒、道、理、心四大哲學流派來說,儒家之「仁者愛人」,體現出醫者始終需對患者抱持「仁」的心態;道家之「道法自然」,點出了醫者需靈活明辨患者病機,具有動態思維;理學之「格物致知」,說明醫者需治病求「本」,研究病機之起源;心學之「知行合一」,則教導醫者需理論聯繫實踐。


在哲學中醫的理論中,也體現了「動-定序貫范氏八法」之理念,更是強調了醫者需以患者為重,堅持追求真理,認清疾病的本質,方得醫者真諦!


哲學中醫的提出,核心思想旨於讓中醫重回哲學高度。


為更深一步探索哲學與中醫、醫學的關係,從哲學高度理解中醫及醫學,范冠傑教授推動成立了廣州中醫藥大學哲學中醫研究中心,繼續進行哲學中醫理論體系的構建與推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