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海角之國-南美ABC之C霸智利

縱橫藍星 發佈 2022-11-24T14:32:16.589631+00:00

然而可惜的是,作為南美傳統足球強隊的智利足球隊卻無緣2022年卡達世界盃決賽圈,這一南美區重磅消息,堪比亞洲區強隊中國,非洲區勁旅南非、奈及利亞,歐洲區豪門義大利、瑞典一道,成為本屆世界盃不能不說的重大遺憾,期待下屆能看到他們的身影。

說到智利,大家肯定不會陌生,遍布大街小巷水果店裡的智利車厘子可謂家喻戶曉。然而可惜的是,作為南美傳統足球強隊的智利足球隊卻無緣2022年卡達世界盃決賽圈,這一南美區重磅消息,堪比亞洲區強隊中國,非洲區勁旅南非、奈及利亞,歐洲區豪門義大利、瑞典一道,成為本屆世界盃不能不說的重大遺憾,期待下屆能看到他們的身影。

概況

言歸正傳,智利位於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脈西麓,東同阿根廷為鄰,北與秘魯、玻利維亞接壤,西臨太平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國土面積75.67萬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約1萬公里,是世界上最狹長的國家,人口約為1912萬,印歐混血種人占總人口75%,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首都聖地亞哥。此外,智利領土還包括太平洋上的復活節島等小島嶼。

智利是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在南美洲與阿根廷及巴西並列為傳說中的ABC強國。

說它是世界上最狹長的國家,狹長到什麼程度呢?

智利國土呈東西窄南北長的長條型,智利南北長超過4350公里,東西寬度平均只有180公里,其中最窄處只有不到100公里。南北距離如此之長,造成智利緯度跨度極大,從南緯20°往南一直到南緯56°,緯度跨度超過了36°,可以說,智利自北到南,從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一路過渡,南北氣候差異極大,所以智利又稱為「天涯之國」。

根據氣候差異,智利可大致分為三個部分。

北區

南緯20°-30°是熱帶和亞熱帶沙漠氣候區。位居信風帶的安第斯山背風坡,又處於副熱帶高壓帶東緣,常年在下沉氣流的控制之下,加以太平洋沿岸秘魯寒流的影響,氣候極端乾旱,形成阿塔卡馬沙漠,是世界上最乾旱的地區之一。


這片地區年降水量由南部的 125毫米向北減至25毫米以下,太平洋沿岸城市伊基克曾出現過連續14年不下雨的記錄。因氣候極端乾旱炎熱,東部的山脈雪線高達6100米,為整個安第斯山山系中雪線最高下限。

整個北部面積占全國的40%,人口僅占10%;礦業生產是最主要的經濟活動,生產全國大部分的銅、鐵和全部的硝石。

中區

南緯30°~37°之間為地中海型氣候區。這裡面積占全國15%,人口卻占到全國75%,當之無愧的智利核心地段。和加州中央谷地類似,這裡東部是雄偉的安第斯山脈,西部是零散的海岸山脈,兩大山脈中間是面積巨大的中央縱谷。

因為是地中海氣候,冬季多雨夏天乾燥,谷地里河流由雨水、冰雪融水混合補給,即使在乾旱的夏季,高大的安第斯山脈提供的冰雪融水使得這裡的河流水量豐富,為農業灌溉提供了水源。這裡是智利著名的葡萄種植地和紅酒產地。除了農業發達,谷地也是智利工業最發達的地區;區內擁有10萬人以上城市5座(全國共7座),首都聖地亞哥、瓦爾帕萊索和康塞普西翁是國內最主要的工商業中心。


首都聖地亞哥位於中央縱谷最北端,東西北三面環山,南面是馬波喬河,整個地形易守難攻。聖地亞哥是智利工商業與金融中心,城市貢獻了智利全國45%的GDP,是一座擁有400多年歷史的古城。


1541年,西班牙殖民者瓦爾迪維亞率領150名騎兵來到這裡,在位於城市中心的聖露西亞山上修築了西班牙在南美洲大陸上的第一座炮台,開啟了建城史。1818年4月5日,經過智利爭取獨立戰爭中一場決定性戰役——邁普之戰後,聖地亞哥成為智利的首都。

瓦爾帕萊索是智利最大海港,也是南美太平洋沿岸的最大港口,是智利國會所在地。港口三面環山,一面臨海,港灣開闊,有堅固的防波堤,是天然深水良港。始建於1536年,距離首都聖地亞哥約100公里,是聖地亞哥的海上門戶,年吞吐能力300多萬噸,占智利全國貨物吞吐能力的近四分之一。


南區

南緯37°以南屬溫帶海洋性氣候,面積占全國45%,人口占全國15%,南部向風坡降水量高達3000毫米以上,狂風雷暴頻繁,氣候陰冷潮濕。如果按有效領土計算,智利核心區最南端的蒙特港就是有效國土的最南邊緣。



從這裡向南,就到了面積廣闊的島嶼、峽灣和冰川區,除南端的石油開採和少量放牧業外,廣大地區人煙稀少,基本處於未開發狀態,最南部為著名的麥哲倫海峽和合恩角。

武德充沛的智利

介紹完智利的概況,作為南美ABC之一的C霸,自然要是武德充沛。

智利獨立-邁普戰役

1817年,智利愛國軍指揮奧希金斯和拉美獨立戰爭領袖聖馬丁率領阿根廷-智利愛國軍翻越安第斯山脈,由阿根廷進入智利,在查卡布科戰役中打敗西班牙殖民軍隊,愛國軍進入首都聖地亞哥。

1818年4月5日,在聖地亞哥西南的邁普河谷,聖馬丁和奧希金斯指揮愛國軍再次與前來反攻的西班牙殖民軍展開決戰,是為邁普戰役。

經過雙方激烈交戰,愛國軍大勝。西班牙殖民軍此戰陣亡2000人,被俘3000人,愛國軍傷亡1000多人,此後西班牙殖民勢力退出智利。

奧希金斯留下鎮守智利,而聖馬丁則帶領拉美愛國聯軍乘船北上,繼續遠征秘魯,準備將西班牙在拉美的最後一個根據地連根拔起。

南征北戰:兩次智利-秘魯-玻利維亞戰爭

1836年初,玻利維亞的獨裁者聖克魯斯通過干預秘魯內戰,將秘魯的自由派人士奧貝戈索推上了總統之位,交換條件是同意組建秘魯﹣玻利維亞聯邦,並且由聖克魯斯來擔任聯邦最高執政官。這一舉動打破了原先智利-秘魯-玻利維亞三國之間的平衡,尤其是雙方的關稅衝突和貿易競爭,感受到巨大威脅的智利決定先下手為強。

1839年1月,智利遠征軍在秘魯首都利馬北部的雲蓋與秘魯-玻利維亞聯軍遭遇,智利軍以少勝多,聯軍傷亡一半軍隊,約3000多人,玻利維亞獨裁者聖克魯斯被迫逃亡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聯邦也隨之解體。

南美太平洋戰爭

19世紀70年代,在玻利維亞、秘魯和智利交界的阿塔卡馬沙漠地帶,發現了硝石礦。硝石氮含量很高,可用於合成化肥、製造火藥,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

但是阿塔卡馬沙漠在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並沒有明確劃定歸屬。三國獨立後,玻利維亞占有阿塔卡馬沙漠中部地區,秘魯占有沙漠北部地區,智利則取得沙漠南部地區。三國均宣布對沙漠地區擁有主權。但是,硝石礦大部分位於北部和中部,也就是秘魯和玻利維亞占領區。

剛開始智利並未動武,而是和玻利維亞合作開發硝石礦,並且智利資本家在這裡投入了大量資金,修建了鐵路和礦山港口。然而玻利維亞發生政變,新上台的政府宣布推倒前任和智利簽訂的合約,這讓智利的巨大投入面臨血本無歸的境地。

1879年2月,智利武力占領玻利維亞最大港口安托法加斯塔,依次懲罰玻利維亞的違約行為。而隨後智利聽聞秘魯-玻利維亞已經簽訂針對智利的軍事同盟,讓智利再也坐不住了,選擇直接向對方宣戰,史稱南美太平洋戰爭,又稱「硝石戰爭」。

經過四年的艱苦戰爭,智利再次以一打二,取得戰爭的全面勝利。

1883年,智利與秘魯簽訂《安孔條約》,南美太平洋戰爭結束。秘魯割讓了資源大省塔拉帕卡,以交換智利從首都利馬撤軍。而玻利維亞則徹底失去海岸線,成為內陸國。

通過《安孔條約》,智利奪取了秘魯和玻利維亞位於阿塔卡馬沙漠的礦藏大省。通過開採銅、銀礦和硝石礦,智利國民經濟實現了巨大飛躍,踩著秘魯、玻利維亞的軀體,一舉成為太平洋三國中的龍頭老大。

智利-阿根廷爭端

北面打完,西面是浩瀚的太平洋,東面是高大的安第斯山脈,智利原本計劃是翻過安第斯南部山脈,占領巴塔哥尼亞高原,進而為進軍大西洋做準備。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東面阿根廷率先南下,占據了巴塔哥尼亞高原。自知不敵的智利只得沿著安第斯山脈西麓南下,占領峽灣地區。

智利看上了南美洲南端的最大島嶼火地島,並派人設置定居點進行事實占領。因為這裡在巴拿馬運河沒開通之前,是美洲西海岸前往東海岸的必經之路,智利想占據整個南部島嶼群,保障海路安全。阿根廷本來對這裡不感興趣,然而金礦的發現,讓火地島一下成為雙方的香餑餑。面對實力更強的阿根廷,正在北方作戰的智利選擇談判解決,最後火地島被雙方簡單粗暴的一分為二,智利得到三分之二,阿根廷拿下三分之一,但火地島南面的三個小島嶼歸屬則為智利阿根廷後面的爭端埋下伏筆。

後來的發展,顯然阿根廷建設的更好。火地島區的烏斯懷亞成為前往南極的必經之地,壟斷了南極補給供應。

後知後覺的智利人不甘落後,在烏斯懷亞附近建設了威廉斯港,企圖在南極補給站的爭奪中分一杯羹。

20世紀80年代,雙方圍繞這三個小島的歸屬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在教皇約翰·保羅二世的調停下,雙方暫時罷兵。

新上台的阿根廷總統加爾鐵里為轉移國內經濟矛盾,轉身發動了馬島戰爭,結果慘敗而歸。此後阿根廷再也無力應對英國盟友的智利,雙方簽訂和平友好條約,智利南部邊界就此確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