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倫」們,大廠護身符?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發佈 2022-11-25T03:05:00.025346+00:00

從視頻號、抖音,到快手,越來越多平台開始將線上演唱會當作吸引流量的入口,比如前幾日,周杰倫的「哥友會」就在快手開播,吸引了眾多粉絲入場。

從視頻號、抖音,到快手,越來越多平台開始將線上演唱會當作吸引流量的入口,比如前幾日,周杰倫的「哥友會」就在快手開播,吸引了眾多粉絲入場。那麼綜合來看,線上演唱會於平台方們而言意味著什麼?各大短視頻平台未來又可以將線上演唱會玩出哪些花樣?不如來看看作者的解讀。

「我的青春叫周杰倫。」

從夏季等到冬季,周杰倫的演唱會在粉絲期待中姍姍來遲。

11月10日,這場原為「夏季哥友會」的線上演唱會終於在快手官宣定檔,「周杰倫三年來首次線上開唱」成為直播的頭號宣傳語。10天後,《半島鐵盒》《稻香》《晴天》的旋律在快手直播間迴響,#周杰倫哥友會衝上微博熱搜。

高人氣當然在意料之中。這場於萬眾期待中開場的直播,開播前預約人數已突破了2883萬。而據快手官方公布的數據,截至11月19日,這場直播收穫了10.5億次點讚,最高同時在線人數達到1129萬。這一數據表明,周杰倫仍然是當之無愧的全平台頂流。

圖源:@周同學 快手直播截圖

上千萬人同時湧進周杰倫直播間,這場「哥友會」對快手流量的拉動無疑是可觀的。儘管快手平台並未公布DAU增長數據,但想必也是千萬級別。

有趣的是,就在身穿休閒服的周杰倫現身快手直播間的同時,騰格爾線上演唱會「騰點心情聽聽歌」恰好在抖音開場;就在第二天,劉德華「奇蹟現場重映計劃」上線視頻號,19首經典老歌帶用戶們夢回「天王」時代。

在線上演唱會這一領域,三大短視頻平台終於再次交鋒。他們的打法,有何差異?三足鼎立下,誰能笑到最後?

一、周杰倫快手「營業」,三大平台「逐鹿」線上演唱會

繼以新專輯發布全面霸屏後,周杰倫於四個月後再次「突襲」了用戶的青春,這次是以線上演唱會的形式。

2020年6月,周杰倫宣布入駐快手,帳號「周同學」成為其首個中文社交媒體帳號。今年7月,周杰倫獨家直播「可以說的秘密」登上快手,累計1.1億人次湧入直播間。不過,相比以往,這場「線上哥友會」仍稱得上是周杰倫在快手的大型營業。

一個多小時的直播中,周杰倫共為「傑迷」們演唱了五首歌,包括由站內用戶投票選出的《半島鐵盒》《晴天》《稻香》,也有其新專輯《最偉大的作品》中的《還在流浪》《錯過的煙火》。直播前半段,與方文山的連麥成為最大看點,方文山吐槽周杰倫愛捉弄他,兩人一起互揭糗事;收尾階段則是與粉絲連麥、互動,一如既往彰顯著快手普惠和溫暖的社區氛圍。

@周同學 和素人連麥直播截圖

快手無疑也為這場「哥友會」下了重註:以預約贈門票、傑迷大挑戰等活動為直播預熱,通過社交喚醒周杰倫更多潛在粉絲;直播過程中,快手APP內部設置了三個一級入口一鍵跳轉至哥友會主場,並定製了 16 款「周杰倫主題」的直播間禮物等。平台對周杰倫這張流量王牌的重視可見一斑。

回望過去一年,「頂流明星+直播+演唱會」成為了平台屢試不爽的流量密碼。快手之外,抖音、視頻號也早已憑藉多場線上演唱會確立了平台優勢。

視頻號與線上演唱會的淵源可以追溯至2021年12月。當時,西城男孩現身微信視頻號,以超2000萬次場觀拿下線上音樂會的「開門紅」。

此後,視頻號仿佛掌握了出圈利器,以一場場線上演唱會不斷突破現有用戶圈層,提高平台聲量。華語樂團五月天、搖滾歌手崔健、「華語音樂教父」羅大佑等音樂人紛紛加入視頻號戰局,今年9月,「音樂詩人」崔健也在視頻號完成了他的線上演唱會首秀,吸引了超3600萬人次觀看。

相比之下,抖音則以算法推薦、內容分發聚合用戶,配合情懷牌打造爆款線上演唱會。今年5月,「天后」孫燕姿在抖音直播間開啟「唱聊會」,8月,梁靜茹「寧靜的夏天」加盟抖音夏日歌會,帶來新一波回憶殺。

抖音也不乏「天王級」手筆。今年9月,劉德華走入抖音直播間,進行了一場175分鐘的線上演唱會,直播間最高人氣達857萬,觀看總人次超3.5億。

不難看出,將線上演唱會視為吸納大眾流量「利器」已成為三家共識,但流量之外,三大平台都打著各自的算盤。

二、抖音、快手、視頻號:想靠演唱會賺到什麼?

視頻號、抖音、快手,到底能靠在線演唱會獲得哪些利益?即使同樣是為了擴大平台聲量才入局明星演唱會,平台們各自的定位和需求又有何差異?卡思從第三方觀察者視角分析了以下幾點:

1. 視頻號

依託於微信的視頻號具有更強的傳播優勢,在用戶圈層間的滲透更加依賴熟人社交。QuestMobile發布的《2022中國移動網際網路半年報告》顯示,視頻號的月度活躍用戶規模達到8.13億,且超過抖音和快手。

以私域流量帶動公域,是視頻號的典型特色。一場直播中,視頻號的流量入口既包括搜索、話題推薦等公域入口,也包括群聊、朋友圈、好友聊天等私域入口,後者的分享意味著內容從一個圈層滲透到另一個圈層,視頻號的私域不斷被喚醒,從而通過傳播帶來更高的場觀。

在拉新促活、培養用戶的消費習慣和粘性之外,視頻號需要探索商業模式,讓品牌和商家真切感受到其產品在「社交+算法分發」下的強商業價值。

線上演唱會就是這種商業價值的載體,而且成功拿到贊助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視頻號演唱會的可延續性。

卡思觀察到,從選人策略來看,視頻號所選音樂人,大部分都具有一個特徵:他們是一代人的青春,且在自有領域有極大建樹,粉絲雖然不像國民級偶像那麼龐大,但圈層穩定,且十分忠誠,如李健、崔健、羅大佑等,一開口就喚醒一個時代。

圖源:羅大佑線上演唱會海報

卡思注意到,李健演唱會由一汽-大眾攬巡獨家冠名,后街男孩的演唱會由林肯汽車贊助,崔健和羅大佑的演唱會則由極狐汽車出資舉辦,四場演唱會的金主均來自汽車行業。

為什麼線上演唱會更容易得到汽車品牌贊助呢?

其實不止是線上演唱會,此前多年,車企也一直是線下演唱會的金主。而今年車企選擇的線上演唱會,更多也是瞅著「巨星效應」去的,比如前文所述的幾位明星,在樂壇都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在為品牌帶來極大曝光的同時,也能增加品牌價值,吸引更多對應粉絲群體轉化為車企的用戶。

此外,巨星演唱會贊助費用較高,「不差錢」的車企無疑成了最好的廣告主。極狐汽車此前就向時代財經透露,崔健演唱會的冠名費用大約在1000萬元。也有學者指出,「汽車品牌具備很強的實力,有能力進行多渠道營銷。可以說車企是懂得營銷的,也是財大氣粗的。」

2. 抖音

從流量規模上看,抖音作為集合大眾流量的輿論場,日活達近7億,擁有更強的流量爆發力,且抖音的強運營如同「無形的手」,也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放大流量規模。而視頻號雖然有龐大的微信流量作為底色,但微信本身便具有「弱運營強產品」的特點,在製造爆款方面,實際水平要低於抖音。

和視頻號類似,抖音舉辦的線上演唱會,也致力於用「回憶殺」短時間內提升日活,但所選音樂人更傾向於大眾偶像,其主要服務對象集中於年輕人。

當然,抖音也在試圖通過劉德華這樣覆蓋多年齡階段粉絲的國民級偶像的直播,來打通下沉市場,告別大眾眼裡抖音純年輕化,一二線用戶形象,用國民級偶像+好內容+回憶殺,來服務好下沉市場的粉絲,服務好70-80後粉絲,讓他們有更好的內容歸屬感和內容消費粘性。

3. 快手

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快手需要提升日活,喚醒大量靜默用戶的內容消費粘性,甚至拉新等都是內在剛性需求。

對於快手來說,周杰倫獨家的線上演唱會,就是一次難得的流量高峰期,能夠短時間迅速提升日活用戶數量,卡思預估單日增加日活在千萬級別。如果快手能趁此機會,通過多元化的內容運營,增加用戶的留存比例,那還進一步拉高快手月活數據,這或許也是快手Q4財報里希望覆蓋的內容。

@周同學 快手直播截圖

但要讓用戶從內容低頻消費走向高頻,打造有辨識度的內容生態,仍是快手當下的一大考驗。快手需要打造一些生態里獨有的內容板塊來塑造區別於其他平台的品牌心智,從現階段跑出來的看,「快招工」可能是最為成功的。

在快手頂部「商城」下方的「找工作」菜單欄中,卡思看到的很多面向藍領用戶(如:司機、保安等)的直播招聘需求,相比於聚光燈下的電商直播,招聘直播間的畫面顯得極為粗糙,有車間、工廠的招聘主管化身為主播來直播間講解用人需求的,也有立個招工牌自身不出鏡鼓勵用戶連麥或自行報名的。

但這種原汁原味的直播內容似乎並不會影響到老鐵們的互動活躍,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快手加深產業合作,踐行社會責任來服務於平台大量下沉藍領用戶就業需求的一個窗口。

三、周杰倫:大廠萬金油,快手護身符?

最後,回到開頭所說的「線上哥友會」,快手花大力氣籌備幾個月、姍姍來遲的這場周獨家演唱會,究竟值不值得?

卡思認為,值得。因為在大廠競相圍獵周杰倫的前提下,快手已經讓用戶知道:想聽免費的哥友會,只能上快手。這就牢牢綁定了一批有情懷、有消費能力的80、90後年輕人。

此外,周杰倫的演唱會就是快手社區整體氛圍和商業價值的一次前台展示。

對快手而言,紅旗汽車的贊助,也展示了其內容商業化的可能性,為其今後的廣告招商提供了很好的案例背書。對紅旗汽車而言,快手也為品牌提供了獨有的社區氛圍和傳播價值。

「哥友會」直播截圖

正如財經博主「半佛仙人」的文章所寫,同樣一個用戶,打開其他平台的時候可能大腦飛速轉動隨時準備噴人,但他打開快手以後,一定是最輕鬆、最舒服的狀態——這也是用戶最容易接受品牌傳播、最適合構建品牌信任的狀態。在這個時候去做品牌理念的引導,才是更加潤物細無聲的。這些東西其他平台提供不了,因為信任的種子必須在平時就潛移默化地種下。

今後,各大短視頻平台還能將在線演唱會玩出什麼花樣?用戶疲勞出現後,各平台又將如何應對?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卡思數據

來源公眾號:卡思數據(ID:caasdata6),數據賦能短視頻內容創作、運營、營銷和電商帶貨。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卡思數據 授權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關鍵字: